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最早于1915年提出[1]陈序经胡适等人认为,晚清被西方列强侵入是因为中国君主专制文化落后,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全盘抛弃中国专制文化。胡适后来改全盘西化为“充分世界化”[2]胡秋原认为战争之失败,乃明清政府错误政策之后果,而姑息性心态的传统派、自卑心态的西化派、依附心态的俄化派皆可导致亡国,应超越三种门户主义,保持凌空独立的见解,找回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能力。居浩然认为全盘西化,应是专就近代西洋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方面,著重“全盘科学化”和工业化。[3]

1980年代的全盘西化

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经历文革的停滞后,牵起80年代文化热。进入1980年代后,面对中国经济水平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巨大的现实,全盘西化论再度兴起,直接冲击中国社会对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部对全盘西化有不同见解,有将全盘西化视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观点,提出中国要走邓小平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党内的王若望方励之则被视为全盘西化论的引领者[4]

1988年,刘晓波提出中国应全盘西化,更需成为西方国家“三百年殖民地”;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河殇》对中国和中华文明进行全盘否定。1989年六四事件前,全盘西化论达到顶点。研究者认为,198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家方向的命题继续,是在西方国家示范效应下知识界对中国改革停顿的反应,亦与中国政府引导舆论的倾向相关[5]。1990年代后,在中国经济腾飞、国家实力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全盘西化论衰退。

负面影响

在中国,同性恋不会遭到特别的排斥,甚至拥有‘狎优’的特权,但“同性恋”一词和围绕在该词的医学理论因为开始出现全面西化思想致使当时西方普遍贬低同性恋的观点传播至中国和华人地区,逐渐促成对同性恋的社会污名。当时被译介至中国的西方性学家,包括赫希菲尔德艾利斯布洛赫埃宾佛洛伊德卡本特英语Edward Carpenter等人。在这些翻译作品中,不只有为数不少的病理化的论述,也呈现了少数如卡本特把同性爱当作一种高贵情感的观点,而在1920年代之后,赞颂同性之爱的论述变得愈来愈弱,负面观点的论述则占据了主流地位[6]

注释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