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电影)
2011年美国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传染病》(英语:Contagion,香港、新加坡译《世纪战疫》,台湾译《全境扩散》)是2011年上映的美国惊悚灾难片[1][2][3],由史提芬·苏德堡执导,演员团队包括玛莉安·歌迪雅、拜仁·钧士顿、麦·迪文、罗兰士·费斯宾、祖迪·罗、桂莉芙·柏德露、琦·温斯莉及詹妮弗·艾莉。剧情的设定涉及由污染物进行病毒传播,医学研究人员及公共卫生官员尝试识别并控制一种类似“SARS”的大型疫症,继而疾病进而爆发使社会丧失秩序,最后需要引进疫苗以阻止其传播。为了遵循多条相互作用的情节路线,电影采用了多叙事的风格,这是导演苏德堡于多部电影中常用的手法。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
导演苏德堡与编剧史考特·Z·柏恩斯自2009年于《大镬密探》后再度合作。随著该电影上映后,伯恩斯提出了制作医疗惊悚片的想法,描绘了病毒的迅速传播,这一灵感源自各种流行病的启发,例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及2009年人类猪型流感疫情,并且似乎涵盖了类似亨尼巴病毒的威胁。为了准确了解大流行疫症,伯恩斯谘询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以及著名的医学专家,如伊恩·利普金及劳伦斯·“拉利”·布里里安。主要摄影在2010年9月于香港开始,并在芝加哥、亚特兰大、伦敦、日内瓦及三藩市继续进行,直至2011年2月结束。
《世纪战疫》于2011年9月3日于第68届威尼斯国际影展上首映,电影于9月9日作一般放映。这部电影受到影评人的好评,他们称赞叙事手法与众演员的表现。科学家们也对电影的准确性作出好评。在商业上,这部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电影在6,000万美元的预算下,电影于上映期间的票房收入达到1.35亿美元的收入。
剧情
从香港出差回国后,AIMM的员工贝丝‧恩霍夫趁著在芝加哥转机时,与其前男友春风一度后回到位于明尼阿波利斯郊区的家。在旅途中即出现类似感冒病症的她,跟前夫所生的六岁儿子克拉克也因病而被托儿中心送回家中。贝丝的病情在两天内迅速恶化,因严重癫痫导致抽搐并休克而送医,最终因不明原因于医院中不治。医生依其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在病理现象,猜测为脑炎或脑膜炎病毒所导致。送她就医的丈夫米奇茫然又伤心地回家后,发现克拉克也死于类似的感染。在此同时,WHO收到来自北京的报告,称香港与广东爆发不明疫情,已依SARS前例进行隔离与防堵。由于香港是国际性城市,组织判断疫情将会扩散。而其后也的确收到东京及伦敦发生疫情的报告。贝丝转机的地点也出现病例。
贝丝验尸结果惊骇所有人,消息立即向上呈报。米奇被隔离,他与前妻的女儿乔希到院探访。乔希因为家人遭难时自己不在场而自责,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跟父亲待在一起。同时,跟贝丝接触过的每个人都陆续把这种疾病散播到世界各地。偏激的阴谋论者艾伦·克伦韦德以自己的方法搜集相关资料。
在亚特兰大,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代表会见了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埃利斯·谢弗博士,担心迅猛的疫情是某种恐怖袭击用的生物武器所导致,意图在感恩节周末引起恐慌。美国开始部份关闭境内的学校等公共场所。谢弗博士派遣传染病情报局官员艾琳‧米尔丝博士前往明尼阿波利斯展开调查。
米奇经诊断并未染疫,可以安全回家。但因资料缺乏,无法保证乔希有他的免疫遗传。疫情此时已引发恐慌,医院开始失序。一般人穷尽自己的方法进行消毒。米尔丝追溯感染源直至贝丝,但尚未能确定零号病人。她在体育馆设立野战医院,却还要应付争夺资源的地方人士。米奇把自己和女儿关在家里,断绝与所有人的接触。女儿开始恐慌。
在集体恐慌下,殡仪馆拒绝处理病逝的贝丝母子遗体。WHO专员追查到香港,认定贝丝为传染源。但在回日内瓦上报前,却遭香港的连终员绑架至其村庄,以勒赎WHO来及早获得疫情相关援助。
米尔丝终于也病倒,仍心心念念疫情调查。由于边境关闭,护士罢工,她的后送被延迟,上司极力奔走而不得其法。艾伦·克伦韦德在网上影片,表明用连翘属的草药治愈自己。随著疫情扩散,社会秩序开始混乱,由抢购屯积发展成劫掠。美国总统被转移到地下避难,政客攫取医疗资源。米奇与乔希试图逃离治安败坏的家乡到威斯康星州,但遭国民警卫队拦阻,二人被迫回转。而艾伦继续散发传单,宣扬阴谋论。
米尔丝病逝,葬入万人冢中。CDC的艾莉·赫索博士研究治疗方案和疫苗的工作在被搁置后重启,确定该病毒是猪和蝙蝠病毒的遗传物质混合物。由于科学家没能发现可以在其中生长的脑膜脑炎病毒一号(MEV-1)的细胞培养物,因此研究工作停滞了下来。加利福尼亚大学三藩市分校的教授伊恩·萨斯曼博士却违反了CDC要求销毁其样本的命令,并在第12日,使用蝙蝠细胞,鉴定了可用的MEV-1细胞培养物。赫索博士利用这一突破性成果开始研发疫苗。而其他科学家认定该病毒是由基本繁殖数量为四的螨虫所传播的,预计全世界将有1/12(约8.3%)的人类被感染,死亡率为25%至30%。艾伦·在一次电视访谈中透露,谢弗博士曾秘密地告诉未婚妻在被州界封锁前离开芝加哥。谢弗博士暂时留任,但政府将对他进行调查。
明尼阿波利斯成为死城。但乔希仍偷偷出门与男友约会,被父亲发现后拆散。艾莉·赫索博士利用减毒性病毒识别潜在的疫苗。她直接为自己注射疫苗后,探访染疫住院的父亲,以尽速鉴定其成效。结果艾莉·赫索博士没有感染MEV-1,因此疫苗被宣布成功,开始制造。疫苗供不应求,因此CDC以“出生日期”的彩票抽签决定接种顺序(先遣急救员除外)。乔希排在相当后面,为了还要被关在自己家里半年而闷闷不乐。
克伦韦德与药商偷偷判,试图为连翘的投资者增加利润。他因为涉嫌串谋、证券欺诈及误杀被捕。
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家李奥诺拉‧奥兰蒂斯博士跟绑架她的人及村民们相处数星期,关系良好,直到WHO人员带疫苗来赎她。绑架者在她身上试打,以验证没有毒性。到了香港机场,奥兰蒂斯的同事要她再打一剂疫苗,因为用以交换的疫苗其实是安慰剂,因为中国政府不想让绑架者得逞。得知消息的她马上跑回去警告村民。
克伦韦德的万千支持者们为他筹集保释金,他获释后继续宣扬阴谋论。
在疫情发展至第26日,美国的死亡人数已达到至少250万,全球已达到2,600万。疫苗的发现,生产和首次交付要持续到第133日,而疫苗接种要持续到第500日。最终的死亡人数是没预见得到。
片尾回到病毒起源:AIMM推土机清理了一些丛林,惊扰在香蕉树中觅食的蝙蝠。蝙蝠飞过一个猪圈,掉了一大块香蕉,被那里的小猪吃掉,小猪又成为澳门赌场餐厅厨房内食材。厨师在厨房中处理小猪时,没有洗手就与客人之一的贝丝握手,使她成为“零号病人”。
演员
演员 | 角色 | 简介 |
桂莉芙·柏德露 | 贝丝‧恩霍夫 Beth Emhoff |
病毒的首名患者 |
麦·迪文 | 米奇‧恩霍夫 Mitch Emhoff |
首名患者的丈夫 |
安娜·雅各比赫隆 | 乔希‧恩霍夫 Jory Emhoff |
米奇的女儿 |
劳伦斯·费许朋 | 埃利斯·谢弗博士 Dr. Ellis Cheever |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博士 |
琦·温斯莉 | 艾琳‧米尔丝博士 Dr. Erin Mears |
传染病情报局官员 |
珍妮佛·艾尔 | 艾莉‧赫索 Ally Hextall |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研究治疗方案的博士 |
伊利奥·高德 | 伊恩‧沙斯曼 Dr. Ian Sussman |
加利福尼亚大学三藩市分校的教授 |
祖迪·罗 | 艾伦·克伦韦德 Alan Krumwiede |
阴谋论者 |
玛莉安·歌迪雅 | 李奥诺拉‧奥兰蒂斯 Dr. Leonora Orantes |
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家 |
黄经汉 | 孙枫 Sun Feng |
香港专家 |
布莱恩·克兰斯顿 | 海格蒂 Haggerty |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军官 |
莎娜·拉森 | 奥碧‧契佛 Aubrey Cheever |
埃利斯·谢弗的妻子 |
阿明·罗德 | 达米安‧李奥波德 Damian Leopold |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 |
约翰·霍克斯 | 罗杰 Roger |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职员 |
狄米崔·马丁 | 大卫‧艾森柏格 Dr. David Eisenberg |
艾莉‧赫索的同事 |
阿玛·威克 | 拉菲克 Rafiq |
|
徐天佑 | 李辉 Li Fai |
澳门赌场侍应 |
何超仪 | 李辉的姊姊 | |
莫妮克·贾柏莉·柯能 | 萝琳‧瓦兹奎兹 Lorraine Vasquez |
三藩市记者 |
黛莉雅·斯托寇思 | 艾琳娜 Irina |
乌克兰模特儿,感染者之一 |
制作
《大镬密探》中有一个场景是麦·迪文正在电话中观看史葛·巴库拉(Scott Bakula)的角色对话,而史葛在电话里咳嗽,麦·迪文对此充满了抱怨著说:“噢,很好,现在正发生甚么事?他生病了,然后我将会惹病,我的孩子们也将会惹病。”我一直对可传染性著迷,所以我对史提芬说,“我想制作一部有趣的惊悚版大流行疾病的电影”,而他说,“太好了!我们就这样做。”
“
”
史提芬·苏德堡与史葛·Z·伯恩斯恰逢在合作《大镬密探》(2009年)后,共同努力设计此电影[4]。两人最初计划以莱尼·里芬斯塔尔创作传记电影,她是1930年代德国电影界的开拓者,和纳粹党崛起的人物。苏德堡后来联系伯恩斯取消了该项目,因为他认为关于里芬斯塔尔的电影将很难吸引观众[4]。伯恩斯对传播途径感兴趣,于是建议他们改成以瘟疫情况为中心的电影 — “一个有趣惊悚版本的疫症电影”。他的主要目标是制作一部“真的感觉会发生的”医疗惊悚片[4]。
伯恩斯谘询了劳伦斯·“拉利”·布里里安,因他在消除天花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并建立对大流行疾病事件的准确认识[4]。他看过布里里安的TED大会演说,他对此很著迷,并意识到该领域内人们的观点不是“如果这会发生”,而是“甚么时候会发生?”[4]。布里里安介绍另一位专家伊恩·利普金给伯恩斯认识,在这些医生的的帮助下,制作人能够从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那里获得更多的见解[4]。伯恩斯还会见了《逼近的瘟疫》(The Coming Plague)的作者劳里·加勒特,她1995年的著作帮助伯恩斯考虑了这部电影的各种潜在情节。伯恩斯希望邀请CDC的一位官员参与,最终决定聘请流行病学家,因为该角色需要在追踪疾病的同时与人互动[4]。
尽管他在2009年人类猪型流感疫情之前六个月就进行了大流行疾病的研究,疫情对他的研究“确实有帮助”,因为它使人们对流行病发作后的社会状况有所了解。对他而言,不仅要关注的是病毒本身,还需要社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4]。“我看见它们来到的生活上”伯恩斯说:“我看到了一个问题,‘好吧,你关闭学校吗?如果关闭学校,那么谁留在孩子的家里?每个人都把孩子留在家里吗?’网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祖迪·罗角色的来历,人们希望在网络上走在前端,因此总有些人会写一些有关抗病毒药或不同治疗方案的文章资讯,因此总会有一种讯息,而该讯息也具有某种病毒性脉动[4]。”

苏德堡在监督执导过程的同时,还担任了电影的摄影师[5]。电影是使用瑞德数码电影摄影机公司的RED One MX数码摄像机拍摄,它使用环境光,其解像度达到4K标准[5][6]。由于他希望电影的前提是真实,并“尽可能逼真”,苏德堡选择不在工作室拍摄,“对我而言,除了使电影中的某个地方看起来像其他地方,而且没人知道其中的区别之外,偶尔会感到满足[7]。”对于选择取景城市,苏德堡认为他们无法“走到我们没有角色身处的任何地方”,因为他想描绘一个“史诗般”却又“亲密”的场景[8]。他解释说:
“ | 我们无法切入到我们从未亲身经历过不认识的城市或其他人群。那是我们的原则。这是电影中必须遵循的一条相当重要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你试图对正在发生的大规模事件有所了解,但是我们认为从前遇到的所有问题,当我们看到任何类型的灾难片时,我们都围绕著这个想法[8]。 | ” |
电影于香港的拍摄始于2010年9月[5],并持续拍摄约两星期[4]。导演苏德堡原本希望在中国大陆进行拍摄,然而《Moviefone》的记者大卫·艾里希(David Ehrlich)相信中国政府不太可能会让电影上映[9]。尽管制片人原打算在澳门众多赌场之一建立取景拍摄地点,然而法律禁止在赌博场所附近拍摄,故赌场设置于香港仔的珍宝王国[5]。为了将用于娱乐场所的装置转移到水上场所,制片人聘请了许多当地人来执行这项任务,他们习惯于使用舢舨充当卡车一样运送器材[5]。其他取景地包括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洲际酒店和玛嘉烈医院[5]。
接下来的一个月的主要拍摄转移到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此部分在电影中作为承接作用[5]。除了用作芝加哥本身的背景外,许多城市景观及其周围的郊区都被用来模仿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及乔治亚州亚特兰大[5]。由于主要摄影在冬季进行,因此降雪是模拟“持续性寒冷”的先决条件,这恰好用来营造“惨淡”的氛围,当中包括“一种超敏感的眩光”[5]。在城市范围内,取景地点分别为谢德水族馆[10]、奥黑尔国际机场及中途国际机场[5]。蔚为壮观的的组合是琼斯将军军械库(General Jones Armory),后来变成电影中的沃基根大型医务室,其中伊利诺伊州137号公路的一部分用来模拟丹·怀恩高速公路[5][11]。其他取景地包括埃尔金的谢尔曼医院及威尔梅特的中心小学(Central Elementary School),以及在市中心的西部温泉城拍摄杂货店的场景[5]。
2011年1月,拍摄再次转到亚特兰大四分圆的德鲁伊山,那里亦包括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总部的所在地。由于CDC园区拍摄受到限制,制作人只获准在该区域的外部场景拍摄,以及停车场和CDC博物馆的接待区[12]。主角拍摄然后进入亚特兰大的中央商务区和迪卡特[13],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进入伦敦、日内瓦、最后是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旧金山电影委员会向电影制作人每天征收300美元,用于在城市范围内进行拍摄[13]。在北滩和波特雷罗山路段中,制片设计师侯活·卡明斯(Howard Cummings)把垃圾和废弃的衣物散落在地面上,用以描绘文明的迅速衰落[5]。在市政中心的设置中,逾2,000名群众演员被聘为额外背景角色;参与美国演员工会的演员每天获得139美元的报酬,而非工会演员每天的工作仅为64美元[14]。其他拍摄地点分别位于金门公园、唐人街和烛台公园,此外还花费60,000美元租用足球场六天[5][13]。
继2002年首次为苏德堡的大银幕电影《星球索拉罗斯》制作配乐后,克里夫·马丁内兹再次为电影的配乐作曲[15]。鉴于音乐的节奏是索德伯格最大的担忧之一,因此马丁内兹需要在整个配乐中保持轻快的节奏,同时还要在音乐中传递恐惧和希望[15]。“我试图创作焦虑的声音,而且在关键的战略时刻,我尝试利用音乐让人想起悲剧和失落感[15]。”马丁内兹结合了管弦乐元素,并将它们与乐谱中主要的电子音乐融合在一起。他指出,“电影的声音调色板是通过结合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的,史蒂文在剪辑电影时经历了这些事情[15]。”2010年10月,马丁内兹收到电影的粗略剪辑,当中包含了《密探霹雳火》(1971年)及《马拉松男子》(1976年)元素的音乐,他本人很喜欢这两部电影的原声大碟,并以它们的风格创作了几首作品[15]。几个月后,他获得了一个新的剪辑,其中包括受到德国电子乐队橘梦乐团影响的音乐[15]。最后,苏德堡再次改变了思路,使用“更有活力和节奏感”的当代配乐[16]。最终,马丁内兹所有三种方法的方面:“我认为将它们结合起来不仅会很有效,而且还会为乐谱提供一种独特的风格[15]。”

史提芬·苏德堡制作一部“超现实”电影的动机,是有关公共卫生与对大流行的科学应对[17]。这部电影涉及多种主题,包括引发大规模恐慌和社会秩序崩溃的因素,描绘与包含新型病原体表征的科学流程,面对生存威胁时在个人动机与职业责任和道德规范之间取得平衡,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的局限性与后果,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的普及也可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18]。苏德堡承认,九一一袭击事件及热带气旋卡特里娜的反应加剧了这些后世界末日题材的显著性[18]。这部电影旨在真实地传达大流行“强烈”和“令人不安”的社会和科学反应[19]。最近的现实生活中的流行病,例如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2009年人类猪型流感疫情在电影中一直带来灵感和影响力[19]。电影中涉及蝙蝠和猪的传染链让人想起1997年源自马来西亚的尼巴病毒的踪迹(感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细胞跟电影中的病毒相同),同样是涉及森林砍伐对蝙蝠群落的干扰而引发[20]。
电影呈现出群众心理和集群行为的例子,这些例子可能会导致集体歇斯底里和社会秩序的丧失。由于缺乏资讯有关的困惑、愤慨与无助,结合著博客等新媒体,这让克鲁姆威德(Krumwiede)角色般的阴谋论者乘机造谣和散播恐惧,这行为本身就是危险的传染源[18][21][22]。奇弗博士必须充分权衡披露讯息的必要性,但要避免造成市民恐慌,并空出时间来分析未知病毒的表征并加以应对[23]。电影中间接批评当代文化中孤立行为的贪婪、自私与虚伪,以及他们在大流行中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24]。例如,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建议透过强制隔离健康者以限制疾病的传播,这与当代对社交网络服务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4]。应对这种大流行病提出了一个悖论,由于该病毒的传染性和致命性使他人深感不信任,但要幸存下来并限制了疾病的传播,还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25]。

在面对这种生存威胁和脆弱的社会秩序的情况下,电影还探讨了角色们如何出于自私与无私的原因而改变或破坏现行规则[26]。赫索博士违反了协议,在自己身上测试一种潜在的疫苗;沙斯曼博士尽管有命令销毁样本,但仍继续在细胞系上进行实验;契佛博士通知未婚夫在实行公共检疫之前离开城市;孙枫绑架了奥兰蒂斯博士以确保其村庄获得疫苗供应;米尔丝博士尽管感染了病毒仍继续她的遏制工作;而克伦韦德收取利益于其博客兜售蛇油疗法,从而为替代医学的投资者带动需求和利润。导演苏德堡反复使用缠绵和专注于被感染者触摸过物体成为传染他人媒介的摄影风格来把一切贯连在一起[27],这些物件跟角色连接在一起,并以多方叙述的超连结增强了苏德堡在《毒网》(2000年)和《油激暗战》(2005年)所开发的多故事线叙事风格[25][28]。
故事还强调了任人唯亲、政治裙带关系的例子(米尔斯博士撤离明尼阿波利斯的飞机改为撤离国会议员),陈词滥调和思维僵化(公共卫生官员考虑推迟关闭购物中心至感恩节购物季节之后),联邦应急人员试图浏览50项单独的州级公共卫生政策,以及联邦官僚的英雄主义[18][22]。苏德堡不使用强制性制药业高管或政客为恶棍[29],但相反却以负面的角度描绘了像克伦韦德这样的博客主人[22]。克伦韦德对契佛博士的指控在社交媒体,和恩霍夫的女儿也尝试通过短讯跟男友保持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5]。电影中的其他回应,例如恩霍夫从朋友的废弃房屋中挪用猎枪以保护他的房屋免遭抢劫,强加联邦检疫和宵禁,抽签分配疫苗,联邦政府不充分的准备和回应,和使用条形码腕带以识别接种者以突显应对流行病时的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复杂紧张局势[23]。苏德堡利用恩霍夫的事来说明宏观决策产生的微观影响[30]。
反响
《世纪战疫》于2011年9月3日在意大利的《第68届威尼斯国际影展》中举行全球首映礼[31],随后于9月9日于全球广泛上映[32]。在美国及加拿大,电影于3,222个银幕上映,当中254个银幕位于IMAX影院[33]。美国各大商业分析家都预计,这部电影在首映周末的票房将在2,000万至2,500万美元之间[32][33],结果达到了预期,首日票房为800万美元[34],而整个周末票房为2,310万美元[35]。其中,10%(230万美元)的票房来自IMAX放映[36]。电影透过超越竞争对手《写出友共鸣》(870万美元)映衬下,电影稳坐该周票房榜首位置[35]。根据华纳兄弟公司的统计,在人口统计学上,以开画观众平均性别之间划分,年龄在25岁以上的观众有80%[35][37]。电影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末表现不错,获得1,450万美元的票房,但跌至第二位,其冠军宝座却让位给再度发行的1994年电影《狮子王》[38]。第三周票房下跌了40%,总票房为870万美元[39]。到了第四星期,电影以500万美元的票房跌至票房第九位,上映影院数量缩减至2,744个[40]。电影于2011年12月15日完成了戏院上映,当时其国内总票房为7,560万美元[1]。
在电影于美国发行的同一个周末(包括意大利),电影同时在六个国外市场中首次上映,它在309个影院获得了663,000美元的票房[41]。第一周,电影从553家企业那里获得210万美元,平均每个影院收益为3,797美元[41]。直到2011年10月14日至16日那个周末,当电影扩展到其他几个欧洲市场时,电影于外国地区的收入保持相对停滞状态[42]。在那个周末,于1,100个地点所产生的390万美元中,电影的总收入中有接近40%来自西班牙,从325个影院赚得150万美元的收益[42]。随著电影在其他七个市场的扩展,在2011年10月21日至23日的那是周末,电影于2,505个电影院上映,票房收入为980万美元,国际票房收入增至2,290万美元[43]。在英国,这是电影的重要国际发行地之一,《世纪战疫》于全球票房排名第三,从398家影院获得230万美元票房的收益[43]。随后,它获得自2007年的《盗海豪情十三王牌》以来,苏德堡电影最高的首映票房总额[44]。《世纪战疫》的国际票房总计为5,980万美元[1]。
电影的DVD及蓝光光碟于2012年1月3日在北美发行[45],英国则于2012年3月5日[46]。在发行的第一周,电影以616万美元的价格售出411,000张,成为DVD销售榜首[47]。同一星期,电影的蓝光影碟以493万美元售出了274,000张,也位列榜首[48]。DVD的销量在发行第二周下降,其中以289万美元售出了193,000张[49]。截至2012年7月初,电影已售出802,535张DVD,收益为1,201万美元[45]。
《世纪战疫》得到了电影评论员的积极评价。在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的资料,电影根据251条评论,获得84%的评分,其平均得分为7.1 / 10。该网站的关键共识写道:“电影情节紧凑,加上出色的演员阵容,《世纪战疫》是一部异常聪明且令人恐惧的灾难电影[50]。”在《Metacritic》上,其标准分数为100的话,电影根据38个评论,平均得分为70分[51]。
《卫报》记者彼得·布拉德肖认为,尽管他觉得苏德堡在传达“普通百姓”的恐惧、惊骇与“巨大的失落感”的方面没有取得成功,然而《世纪战疫》就像电影一样融为一体[52]。对于《纽约客》的大卫·丹比(David Denby)来说,这部出色的电影是“认真,精确,令人恐惧”和“情绪包围”[18]。《大西洋杂志》的影评人基斯杜化·奥尔尽管称赞苏德堡像玩跳房子游戏那样在“在亲密和国际化之间”整齐地跳房子,但他对电影的超脱和“临床”布置感到失望,这使他得出结论—《世纪战疫》本该以更不灵活的理由去进行,或是‘除了经常洗手,并希望你很幸运’之外的一堂课[53]。自称《大西洋杂志》的作者说:“对于其中的所有工艺,《世纪战疫》最终超出了好坏,也没有受到批评,就是这样[53]。”电影被描述为“聪明”和“诡异”的一部分,《纽约时报》的玛露拉·达吉斯(Manohla Dargis)写道:“苏德堡先生不会随著事情的崩溃而流泪,但是他在画框里孤立男女的画像中却刻著一种狂怒的热情,以垂死模糊不清的眼光,刻画出一种冷酷的激情,并始终保持著的视觉风格,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告诫[27]。”关于电影中的故事,《沙龙网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奥赫希尔(Andrew O'Hehir)认为,“酥脆”和简洁的叙述方式与电影的视觉效果配合成“美丽组合”[22]。《荷里活报道》的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称,苏德堡和伯恩斯在“精明”与“绝妙的”电影中有效地创造了焦虑感,并没有被夸大[54],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珍妮特·卡索里斯(Jeanette Catsolis)情感的回应,后者坚称二人组“把多个角色编入叙述中,既复杂又不会造成混乱,聪明而又不为所动”[30]。为《乡村之声》写作的卡琳娜·朗禾夫(Karina Longworth)认为,《世纪战疫》反映了苏德堡先前所作某些努力的“自我意识”与“实验”,例如是《盗海豪情系列》和2009年的《应召女友》[24]。
电影中多个演员的表演于评论中经常被提到。《纽约邮报》的露·鲁梅尼克(Lou Lumenick)断言埃勒(Ehle)是“杰出的”[21],这种观点类似于《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卫斯理·莫里斯(Wesley Morris)的观点,他不仅赞扬了埃勒的表现,还赞扬了克兰斯顿(Cranston),古尔德(Gould)和科兰托尼(Collantoni)等预热行动[28]。同样,《滚石杂志》的彼得·特拉弗斯(Peter Travers)称埃勒为“最佳表演”[55]。就如《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Kenneth Turan)总结道:“曾两次获得托尼奖的女演员珍妮弗·埃勒(Jennifer Ehle)凭借这种诡诈地却又富有同情心的表现几乎悄悄地偷了这张照片[56]。”关于法律,《费城询问报》的史蒂文·雷亚(Steven Rea)指,演员以“坚实”的自信演译角色[57];而《三藩市纪事报》的米克·拉塞尔(Mick LaSalle)同意雷亚的想法[58][59]。据《石板杂志》的福雷斯特·威克曼(Forrest Wickman)称,达蒙(Damon)提供了电影的“相关心脏”,得出的结论是,在她的控制之下,琦·温斯莉“即使扮演一个很小的角色,也能保持她的一流声誉”[25]。
多个角色的发展引起评论家之间的不同反应。米奇(Mitch)作为主要角色的立场相反,《华盛顿邮报》的米高·奥沙利文(Michael O'Sullivan)认为,《世纪战疫》“使他陷入了奇怪的临床支队[60]”。特别是祖迪·罗的角色—艾伦·克鲁姆维德(Alan Krumwiede)吸引到《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渣·伊拔的评论,他写道:“博客作者的子情节与主要故事情节之间的互动并不清晰,其主要作用是令人震惊但又含糊其辞[61]。”
新科学家的费里斯·贾布(Ferris Jabr)已批准电影,基于它对科学的“成功与挫折”的准确描绘。贾布引用了故事元素,例如“在研究人员研究病毒之前,在病毒不会破坏所有细胞之下,他们需要弄清楚如何在实验室的细胞培养物中使其生长”,那是作为对科学的精确描述的例子[62]。科学作家卡尔·齐默尔(Carl Zimmer)称赞这部电影,他说:“这显示了如何重建一个爆发的过程中可以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例如感染者可以感染多少人,他们中有多少人生病,以及当中有多少人死亡。”他还描述了与电影的科学顾问W·伊恩·利普金的对话,利普金在电影中为疫苗的快速生产辩护。齐默尔写道:“利普金和他的同事现在能够在数周而不是数月的时间内弄清楚如何触发对动物的外来病毒的免疫反应。而且,一旦他们创造了疫苗,他们就不必使用艾森豪威尔时代的技术来作批量生产[63]。”儿科医生和接种疫苗专家保罗·奥菲特表示:“通常当电影具有科学意义时,他们倾向于牺牲科学来支持戏剧。这里就不是真的。”奥菲特赞赏电影对R0及传染源,以及基于尼帕病毒感染虚构的菌株起源[64]。
由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而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这电影因此在2020年1月再次受到瞩目[65][66][67][68]。中国影片网站BiliBili也在此时购买了该片的版权,并上架到网站上。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