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狹義的白話文,指以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的官話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官话白话文(另称华文、官白、京白)是狭义的中文白话文。“现代白话文主要有4种,分别是官话白话文(官白)、吴语白话文(吴白)、粤语白话文(粤白)以及中州韵白话文(韵白)。”[1]然在这4种之外还有其他汉语白话文,如闽南语白话文。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文学 |
文学 |
各国文学 记事总览 |
出版社・文学期刊 文学奖 |
作家 |
诗人・小说家 其他作家 |
官话白话文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官话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故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以区别春秋战国至1910年代的写作规范——文言文[2]。
在宋代已有话本[注 1],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水浒传》(元朝)、《西游记》(明朝)、《金瓶梅》(明朝)、《红楼梦》(清朝)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古白话作品在古代文坛上祇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白话文运动以后,政府推广官话白话文教育,官话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进一步提炼了官话白话文。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官话白话文成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政府文书及敎育所采用的文体。此文体后来虽被称为标准书面中文或者现代书面中文,民初时人黄觉僧认为此文体难免流于官话口语,不能使言文渐趋一致,沟通民间彼此之情意。[注 2]另香港、澳门等粤语区也有使用此种官话白话文,但以粤音而非官话音朗诵。
中华民国初年的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走向高峰。知识分子如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除了大力引进各种西方学说,标榜科学与民主外,因鉴于文言文有碍于表情达意,也鼓励白话文。他们积极提倡以近口语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我手写我口”,竞相出版刊物,如《新青年》等,为文学带来一片新思潮,令白话文很快流行全国,全面取代文言文的地位。而后在白话文运动成功的基础上,1930年代的上海又兴起了大众语运动,由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人士陈望道、陈子展、胡愈之、叶圣陶、黎烈文等发起,并得到鲁迅的支持,在申报《自由谈》副刊上发起了“大众语”的讨论,主张要求白话文写得更加接近大众口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结束了几千年以来中文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局面,实现了书面语的口语化,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不过当时有学者林纾认为,对粤、闽语等使用者而言,所谓的白话文运动以官话为基础,难免言文不一。[注 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