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古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已经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但是并没有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提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
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笈多是第一位懂得用使用代数方程的人,它同时容许有正负数的根。[b]
11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独立地发展了一套公式以求方程的正数解。亚伯拉罕·巴希亚(亦以拉丁文名字萨瓦索达著称)在他的著作Liber embadorum,首次将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传入欧洲。[c]
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为:解方程后,我们会得到两个根:和。则点和就是二次函数与轴的交点。根的类型如下:
- 设为一元二次方程式的判别式,又记作D。
- 当,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根,也即与轴有两个不重叠的交点,因为是正数。
- 当,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根,也即与轴有一个切点,因为是零。
- 当,则方程没有实数根,也即与 轴没有交点,因为是共轭复数。
设和,我们可以把因式分解为。
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三种形式:
- 称为一般形式或多项式形式。
- 称为因子形式或交点式,其中和是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是抛物线与轴的两个交点。
- 称为标准形式或顶点形式,即为此二次函数的顶点。
把一般形式转换成因子形式时,我们需要用求根公式来算出两个根和,或是利用十字交乘法(适用于有理数)。把一般形式转换成标准形式时,我们需要用配方法。把因子形式转换成一般形式时,我们需要把两个因式相乘并展开。把因子形式转换成标准形式有特殊的方法。
代表了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因此两根的平均数即为
- 展开后比较后可得
不通过和求及公式:
- (也作)
而在三种形式中皆出现的为此二次函数的领导系数,决定二次函数图像开口的大小与方向。
- 系数控制了二次函数从顶点的增长(或下降)速度,即二次函数开口方向和大小。越大,开口越小,函数就增长得越快。
- 系数和控制了抛物线的对称轴(以及顶点的坐标)。
- 系数控制了抛物线穿过轴时的倾斜度(导数)。
- 系数控制了抛物线最低点或最高点的高度,它是抛物线与轴的交点。
抛物线的顶点是它转弯的地方,也称为驻点。如果二次函数是标准形式,则顶点为。用配方法,可以把一般形式化为:[2][3]
因此在一般形式中,抛物线的顶点是:如果二次函数是因子形式,则两个根的平均数就是顶点的坐标,因此顶点位于时,顶点也是最大值;时,则是最小值。
经过顶点的竖直线又称为抛物线的对称轴。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总是在驻点(又称临界点,稳定点)取得。以下的方法是用导数法来推导相同的事实,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适用于更一般的函数。
设有函数,寻找它的极值时,我们必须先求出它的导数:然后,求出的根:因此,是的值。现在,为了求出,我们把代入 :所以,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坐标为:
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任何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