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提琴、中提琴和乐团而作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 364(320d)是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所作音乐曲目。
为小提琴、中提琴和乐团而作的交响协奏曲 | |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作品 | |
调性 | 降E大调 |
目录号 | K. 364(320d) |
类型 | 交响协奏曲 |
风格 | 古典主义时期 |
创作 | 1779年 |
乐章 | 三乐章:
|
配器 |
|
本曲作于1779年,是年莫扎特正在欧洲游历,途径曼海姆及巴黎。 此前作曲家一直在试验交响协奏曲之体裁,其体裁糅合交响曲及协奏曲,而本作可视为莫扎特对此最为成功的实践。
配器
本作品分三个乐章,为独奏小提琴、独奏中提琴、两支双簧管、两支圆号(自然圆号)及弦乐组而作。其末乐章有一段单立的中提琴部分,对本作之丰富和声多有贡献。
中提琴独奏部分以D大调代替降E大调记录,且此中提琴调高半音,是为变格定弦技巧的体现,[注 1]可呈现更为灿烂的音色。此种技巧于以现代中提琴演奏时不多见,而多用于使用复古乐器的演奏中。
乐章
后世影响
本部交响协奏曲有影响多名编曲者之使用其主题。1808年,有本作一未知归属的六重奏改编版以《大六重奏协奏曲》(义大利语:Grande Sestetto Concertante)之标题由西格蒙德·安东·施泰因纳出版。其全部六个声部于六名演奏者之间平均分配,不以带有伴奏的独奏者之形式呈现。其亦将中提琴之部分改为以大提琴演奏。
威廉·斯蒂隆1979年所作小说《苏菲亚的选择》中有提到此《交响协奏曲》:作品中主角苏菲于地铁上遭陌生人猥亵,其后在广播中听见《交响协奏曲》之声,是唤起其在克拉科夫的童年回忆而令其骤然坠入抑郁之中。
本曲慢乐章即第二乐章的变奏见用于由彼得·格林纳威执导而在1988年上映的电影《逐个淹死》之由作曲家迈克尔·尼曼创作的原声带中。在剧本中每次溺杀之后亦可听到原曲。
注释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