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寡毛类动物的通称。在过往的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但根据现时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入口网(TaiBIF)的纪录,蚯蚓物种分布于环带纲之下的三个目,即:单向蚓目(Haplotaxida)、链胃蚓目(Moniligastrida)及颤蚓目(Tubificida)[1]。身体细长,两侧对称,由很多环节组成,每节外形都很相似[2]。没有骨骼,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蛋白质含量达70%,其馀有微量元素,如磷、钙、铁、钾、锌、铜以及多种维生素。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馀各节均具有刚毛。属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的蚯蚓有3000多种,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大蚯蚓体长可达3米[3]以及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种巨型蚯蚓(Microchaetus rappi)在金氏世界纪录被描述体长为6.7米[4][5]
循环系统为封闭式循环系统,消化管为一由前至后延伸的管状构造,排泄则经由肛门或肾管进行,喜食腐质的有机废弃物。以皮肤呼吸,会从背孔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肤的湿润。古人误以为蚯蚓出土时会发出声音。[6]
在大雨过后,常见蚯蚓爬出洞口遭太阳晒死,目前学界对此仍无定论,应该不是怕水的原因(蚯蚓可在水中存活),可能原因包含生病、地底氧气不足、二氧化碳过多(研究证实在二氧化碳环境下蚯蚓极快死亡)等。
蚯蚓在中药里叫地龙(开边地龙、广地龙),《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等作用。[7]古代还有以蚯蚓水治疗中邪的记载。[8]蚯蚓在1837年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蚯蚓,又名鸭虫、地龙[9]、坚蚕、引无、却行、寒欣、鸣砌、黄犬、蛐蟮、
体长约60mm-120mm,体重约0.7-4克,最大的有1.5kg。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
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
在11节体节后,各节背部背线处有背孔,有利于呼吸,保持身体湿润。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围口节为第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尾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蚯蚓剖开后,最明显的器官是黄色的储精囊(Seminal vesicle),各囊球间布满粘膜和结缔组织。储精囊上方是淡黄色的嗉囊(Crop)和砂囊(Gizzard)以及比储精囊小很多的受精囊(Seminal receptacles)。受精囊和口前叶间是咽部(Pharynx)。蚯蚓的脑很小,称为颅内神经节(Cerebral ganglia)。储精囊下方是若干条红色的心脏,呈环状分布,称为主动脉弓(Aortic arches)。心脏后方是一对白色的钙质腺体(Calciferous glands)位于肠子(Intestine)两侧。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
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Femaile gonopore);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Male gonopore)。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2~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在适宜的条件下,性成熟的蚯蚓能每月繁殖一次。刚产下的卵透明,呈椭圆或纺锤形,最初呈乳黄色,7天左右即变成红色,再经7天左右,即可孵化成小蚯蚓。小蚯蚓至60~70日龄,就性成熟。
蚯蚓具有负趋光性的行为,生活在潮湿、疏松和肥沃的土壤中,主要以腐烂叶子为食。大部分的蚯蚓每天可以进食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食物。它把土吃进体内,将微生物吸收,然后把不能消化的沙土排放出来。
蚯蚓各个种类的寿命长短有所差异。
蚯蚓的运动和排泄物对改善土壤的品质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气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状态,对农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看做是“世界上的基础生物之一”[15]
蚯蚓也是很多高等生物的食物来源。蚯蚓粪富含氮、磷、钾等养分及微生物,是最天然的肥料。
因为蚯蚓对大多数农业和除草剂有反应,透过观察蚯蚓可以判断土壤的品质和毒性。
常见的饲养蚯蚓的方法有器具饲养法、土池饲养法和卧床饲养法。饲养蚯蚓的场地应夏凉避光,冬季避风向阳,并防止蚂蚁、蟑螂、蛙类或鼠类的侵袭,要防止农药、烟雾等的污染,每平方米可养3万条蚯蚓。此外还要控制空气与土壤的湿度和温度,保持饲养场的安静。蚯蚓爱吃的饲料是饲养土,由树叶、稻草、杂草、蛋壳、动物尸体、禽畜粪便、制糖等工业下脚料,以及污泥等组成。要注意饲料中产生的甲烷、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会令蚯蚓中毒而死。要将大的蚯蚓和小的蚯蚓即时分离。[16]
在分类学旳世界,稳定的传统分类主要参考Michaelsen (1900)及Stephenson (1930)。但自从Fender and McKey-Fender (1990)带起了有关蚯蚓物种分类的争议,特别是钜蚓科物种的分类,使这稳定的分类渐渐被侵蚀[17]。这些年来,不少科学家尝试为这些物种作合理分类,使蚯蚓的分类在近数十年来不断变更。现时较常用的系统为Blakemore (2000)的系统:这个系统回归到旧有Michaelsen (1900)及Stephenson (1930)的原则,而且广为接受[18]。
以下详列蚯蚓的各个科及其已知的分布地点或来源:
在约7000个蚯蚓物种,有约150个物种分布于全世界。这百多个物种有本身见于全世界的,也有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携带至全世界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