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韵梅(1864年4月4日—1934年3月4日),又作金雅妹,英文名字一般拼为Yamei Kin、Chin Ya-mei、Jin Yunmei[1]或Y. May King,浙江宁波镇海人氏[2],是一位成长于中国、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医生、医院管理者,教育家和营养专家,早期著名西医学家[3],是中国西式护理先驱[1]。其为第一位在外国获得大学学位(MD)的华人女性,在天津主持创立在华的第一所官办女子医学院校即公立护士学校,和第一所公立妇产科医院事务长达八年(1907~1915),曾在美国、日本、中国行医[1]。晚年多从事慈善事业,曾支持北平香山慈幼院的工作和资助杨崇瑞女士创建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清河镇实习基地[3] 。[4]在一战时期,因她曾向美国农业部推广豆腐食用技术,被认为是最早将豆腐等豆制品介绍给美国人的华人,而受瞩目。[4][1]金回中国后在北京定居,积极参与教育和慈善活动。 因肺炎于1934年逝世,享年70岁,临终前将自己的房产,土地,存款书籍捐赠给燕京大学和天津木斋学校。[5][6]
金韵梅1864年4月4日生于浙江宁波。她的父亲金麟友(他的名字还有其他说法)是美北长老会牧师,母亲也是一名基督徒。父母在她两岁时因为霍乱相继离世,之后其被宁波的美北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夫妇收养。[7][2]
1870年,麦加梯博士前往大清驻日本公使馆协助处理事务,金雅妹同行,成为第一位留日华籍女学生,其在日本接受良好的中等教育。[8]
1872年至1880年间,麦嘉缔主要在日本工作。1880年,为了金韵梅的教育,麦嘉缔辞去在日本的工作,带她回到美国。1882年,金韵梅进入纽约妇幼医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附属女子医学院(该医学院后来于1899年并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学习,1885年,她以第一等的成绩毕业,成为首位在海外获得学位的华人女性。毕业后,她在纽约育婴院(New York Infant Asylum)位于弗农山的分院工作数月,又赴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参加一个进修课程。之后,她在位于华盛顿(麦嘉缔当时在此工作)的美国国家博物馆做显微摄影的研究,1887年于《纽约医学杂志》(New York Medical Journal)发表〈组织学的显微摄影(The Photomicrogra-phy of Histological Subject)〉 一文,探讨显微镜技术,引起美国医学界的关注和好评[8]。
1887年,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一起来到厦门,她在那里作为美国归正会的医疗传教士工作。不过,由于受到其他传教士的排挤及不适应当地的环境,第二年她便辞职离开,到日本神户调养。1889年,她开始作为监理会医疗传教士在神户工作,1890~1894年(一说1893年)开设妇幼诊所并继续调养所患疟疾,在横滨与曾在中国生活的葡萄牙人伊波利图斯·埃萨·达·席尔瓦(Hippolytus Laesola Amador Eca da Silva)结婚。1895年,金韵梅在檀香山生下一子,英文名Alexander。1896年,一家人到美国旧金山生活。1902年,因不满丈夫,金韵梅离开了他,1904年,两人正式离婚。离开丈夫之后,她巡回美国各地,展开有关中国文化、女性和医学等方面的讲演[9],曾为洛杉矶县医学会[10]作演讲,也到过卡内基音乐厅进行同一活动[11]。她曾在Overland Monthly (1902)发表文章介绍檀香山唐人街,和在《纽约论坛报》(1904)撰文介绍大豆。1904年其曾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一次国际和平会议[12],作为会议的十七名副主席之一,并有在关于种族关系和弱势民众受到的压迫的分会上作主题演讲,并向美国观众介绍了当时大清境内进行的改革运动。[4]
1905年,金韵梅回到中国。受蔡元培等人1906年起提倡女学之惠,她于1907年获天津政府聘请为北洋女医院(即水阁医院)院长。[8]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邀她到天津开办女医学堂,并令天津海关拨银2万两,委托长芦盐运使张镇芳督办,创建北洋公立女医院(局)附设北洋(长芦)女医学堂[13],金在当地担任筹建女医院和护士训练项目的监理人[14],也成为中国护理教育的开拓者,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写信给袁世凯,为金提供过帮助[4]。1908年9月,北洋女医学堂正式开学,1905年成立的北洋女医局也搬到此处,由金韵梅统管。1908年她又主持天津医科学校,亲自执鞭任教,潜心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6]。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医院和学堂经费困难,或拖延或缩减,金靠社会捐资自减薪水维持运转,至1914年基本停止。后因洪宪帝制失败,当局亦停付医院和学校经费,导致金无法维持经营,[2]便于1915年[15]:396辞职赴美。1916年,医局和女医学堂重开改为官商合办,改由严范荪、李琴湘等组建董事会,募集资金继续此业,医院由康爱德主持,[2]彼时金继续留在美国研究食品和营养问题。[5][16]
她在一战时期于美国农业部工作,专注于大豆的营养及其他应用的研究,向美国食品科学家们介绍了豆腐的应用[17]。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参战后,食品供给不足问题突出,美国农业部为此任命金到中国进行调研,以便美国更好地利用大豆,据当时传媒记录,对金的任命是美国政府首次“赋予一位中国人如此大的权力。”[18]金在中国期间也前往各地详细了解大豆和豆制品的生产过程,还和当地政府与农户洽谈,将大豆出口至协约国。此外,她还帮助中国农户向美国专家学习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金回到美国时,也将大豆的食用价值在美国做了初步的介绍,并于农业部实验室研究各种大豆制成食品,同事们称她的研究是“中国奶酪”,她的多项研究成果之后都被美国农业部采纳。[4]据沃尔特·施温格(Walter T. Swingle)在《我们的农业受益于亚洲之处》(Our Agricultural Debt to Asia)提到,金于1917~1918年间曾在纽约市为农业部建立一个大豆生产工厂,希望向附近营地训练的士兵提供豆腐以增加不同的营养价值,当时她还甚至为一群军官提供了一顿完全由大豆做的菜肴。[1]
1918年,金韵梅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以Alexander A. Kin之名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后金回到北京定居。[19]
1934年2月,金因患肺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住院治疗。留院期间她将自己积蓄捐赠出去,将其在北京寓所(东裱褙胡同61号),计一大一小两套建筑及周围空地(时值15,000元)和现金6,200元捐予燕京大学,将外文书籍150几卷(约值千元)捐予天津木斋学校。3月4日去世。当时人们在协和医院礼堂为她举行一场简单而动人的葬礼,时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刘廷芳作布道演说。[6]
北医大教授李涛在1934年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20卷第5期,发表“金韵梅医师事略”作纪念。与她一起工作过的美国著名医生、林巧稚大夫的老师马克斯韦尔(J.P.Maxwell)教授撰写悼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48卷5期),称颂金是“技术精通的显微镜照相专家、国际医学界的一位著名专家、伟大而独特的女性。”,并表示“她是一位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痛苦和不幸的女性,孤身一人而又决不因此挫伤锐气或流露出来;这个世界对她的过去似太无情。更为重要的是,她竟因而为这个国家的孩子和工人的利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她生命的尽头。”[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