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英语:Voluntary Optimisation of Class Structure Scheme,俗称缩班),是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的改革措施,旨在纾缓部分中学收生不足而被杀校的压力[1]及改善教学质素[2]。自政策推行后,坊间都对此有保留。尤其是教育局有意计划将由原本供学校自由调配的“生涯规划拨款”及“高中课程支援津贴”两项现金津贴改作聘请常额教师,以解决超额教师的问题。参与计划的学校要被迫大幅裁减现有的合约教师及助教。[3]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缘由
2005至2006年,教育局虽然曾推行个别缩班计划,计划却不被重视。基于适龄学童的人数下降,统计处就近年的学生人数作了推算。当中入读中一的学生数目将于2010年起开始持续大幅下跌。由2009年的75400人下降至2016年的53900人(减少25%)。统计处指下降趋势要在2016年后才缓和。教育局因未能完全肯定内地“双非”孕妇来香港分娩会否有助缓和下跌趋势,于是在2010年3月25日宣布推行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4]
内容
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是自愿性参与的计划,由2011至2012学年起开始。参加的中学可以向教育局提交申请。而事前必须充分谘询有关持分者及取得校董会或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同意。此外,为让参与学校有较充裕的时间安排人手交替,并使到教师有较稳定的工作环境,前教育局局长孙明扬表示学校有五年过渡期去保留本为编制内的教师。过渡期不包括在2011至2012年度旧制中七及新高中课程毕业的两批学生。同时,该学年按班计算的人手现金津贴会被扣减。然而参与学校每年可获得25万元的额外津贴作推行新高中课程的用途。据教育局指出,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为学校提供一个较稳定的环境,且能促进持续发展,使新高中学制可顺利推行。
政策优劣
优劣 | 项目 |
优[5] | 提升教学质素 |
腾出更多教学空间以配合新高中课程实施 | |
提供多元化的科目选择 | |
劣 | 缺乏支持;杀校重灾区中较受家长欢迎的学校不肯减班[6] |
杀校问题尚未解决[6] | |
减班不等于学生流向弱势学校[6] | |
超额教师仍需被削减[6][7] | |
加剧名校标签效应[8] | |
影响直属中学收生;小六学生未能被本来有固定班别的中学取录[8] |
成效
参考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