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温哥华
加拿大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温哥华[注 1][2](英语: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低陆平原地区一沿岸城市,与最大城市多伦多约有4,200公里之遥,西南与卑诗省省会维多利亚隔100公里的乔治亚海峡相望,北距卑诗省北部最大城市乔治王子城约700公里,东距亚伯达省省会埃德蒙顿约900公里,南距美国西北大城西雅图约250公里。根据2021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6.2万人[3],而大温哥华地区的人口为264万[4],是卑诗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会区,以及全国第三大的都会区;市内人口则在全国排行第八[5][6]。
温哥华以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命名,欧洲人抵达温哥华一带后,区内经济早期主要依赖于林木业。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7年延至温哥华后,温哥华成为北美西岸水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之一,更构成远东地区、加拿大东部和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一环[7][8]。温哥华港现时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货物总吨数计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9]。此外,温哥华的自然环境深受游客欢迎,令旅游业成为市内第二大经济支柱[10]。温哥华也是北美第三大制片中心,有“北方好莱坞”之称[11][12]。也是20世纪后,与美国旧金山同为亚洲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区。
温哥华近年经常在各项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调查中名列前茅[13][14]。温哥华亦曾于2010年与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联手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15]。此外温哥华还曾举办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场地即设在卑诗体育馆[16]。
Remove ads
历史
据考古学界的发现,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于温哥华一带出没[17][18],并于现史丹利公园、福溪、基斯兰奴、灰角和菲沙河口等地设有村落[18]。
西班牙海军长官纳尔维斯于1791年航行至现西灰角区和布勒内湾,是首位探索该带水域的欧洲人;然而,亦有说英国的德雷克早于1579年已航行至此[19]。1792年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航行至此并展开开辟[20]。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员西蒙·弗雷泽和他的船队于1808年沿菲沙河抵达现卑诗大学一带,是记录中第一批登陆现温哥华市的欧洲人[21]。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传出后,超过25,000名淘金人士抵达低陆平原补给并准备前往卑诗内陆,却没有进入现温哥华市的范围[22][23][24]。 现市界以内首个欧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于现马宝区一带出现。布勒内湾对岸的穆迪围(今北温哥华市)于1863年出现一个锯木工场,标志著温哥华一带伐木业的开始。后来现布洛顿角一带出现了另一个锯木场,但因该带急湍的水流不利运作而于1867年迁至现歌雅街的尽头,改称喜士定木厂,并成为日后温哥华发展的核心地点[25]。杰克·戴顿于1867年在喜士定木厂附近建立一间酒吧,现称煤气镇的聚落亦围绕著酒吧逐渐成型[26]。


卑诗殖民地政府于1870年在煤气镇进行勘查并划出一个名为“固兰湖”(Granville)的镇址;名称来自时任英国殖民地大臣固兰湖伯爵。凭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优势,固兰湖镇址从多个地点(如满地宝、二埠和维多利亚)中脱颖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选为其铁路总站所在[28]。温哥华于1886年4月6日正式设市,名称来自乔治·温哥华,当时的南界仅及现16街。(16街以南的地带于1892年设为南温哥华自治区。)[29]同年6月13日发生温哥华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毁。温哥华消防局其后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开[25]。温哥华于1881年约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万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万人[30]。
随著CPR开通至温哥华,有份兴建铁路的华工亦顿时失业。被遣散的华工滞留温市讨生活,并形成华人聚落。到1887年华埠人口约有90人,“China Town”一词更出现于本地主流报章中[31]。由于温哥华位处菲沙河河口,河水盐度自然较菲沙河上游为高,早期华人亦因此将此处称为“咸水埠”[32]。其后开始出现“Vancouver”的音译,但初期没有统一音译,“湾高花”和“温哥巴”等皆为人所用[33]。到了清末民初,音译逐渐统一为“云高华”或“云哥华”,并衍生出“云埠”和“云城”的简称。
温哥华市于1929年1月1日与南温哥华自治区和灰角自治区合并,市界线维持至今。合并后温市人口达228,193人[34]。
为庆祝建市百周年,温哥华于1986年举办世界博览会,也是北美洲目前最后举办的一次,随之而来的地标建筑和基础建设(如加拿大广场、架空列车、科学世界以及已拆除的万国广场)为温市带来一番新景象,吸引了22,111,578人来参观[35],世博过后福溪会址和耶鲁镇一带更是脱胎换骨,从荒废工业用地转型成高密度住宅区。
温哥华再于2010年连同威士拿等城镇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成为历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中的首个沿岸城市、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36]、以及都会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地理

温哥华地理位置位于卑诗省西南沿海地区,坐落布勒半岛西部,南面濒临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则濒临布勒内湾和英吉利湾,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向西面向乔治亚海峡,但由温哥华岛一天然屏障所遮挡。温哥华使用太平洋时区(UTC−8),并处于加拿大陆地生态区域(Pacific Maritime Ecozone)[37]。虽然位于纬度较高的北国加拿大,但因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所以冬季气候仍可达到0度左右,一般沿海地区不常降雪,港口不结冰。
温哥华市的城区座落布勒内湾和福溪之间的半岛,并包括市中心、西端区和史丹利公园。福溪以南和以东的地区则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温西和温东。此外,市政府亦将市内范围划分成23个社区。
温市隶属卑诗省辖下的大温哥华区域局;区域局辖下除温市外另设20个市镇,包括列治文、本拿比市、素里市等。温市西邻大学保留地,北面隔著布勒内湾与西温区、北温区和北温市相望,东临本拿比,南面隔著菲沙河北支流与列治文为邻。
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市内草地常绿、繁花似锦,有许多城市公园,其中史丹利公园(面积404.9公顷1.001英亩)为北美中最大城市公园之一[38]。 温哥华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在2009年7月30日,于机场测得的极高温度为34.4 °C (93.9 °F)[39]。在温哥华市区测得的首次极高温度是在1965年7月31日,为35°C (95.0 °F)[40]。再一次测得是在1981年8月8日[41],而最后一次是在1983年的5月29日[42]。夏季气温一般在摄氏20度左右,冬季气温一般在摄氏0度以上。11月份温哥华的气温在一般保持在3℃-9℃之间,温润而舒适,是加拿大城市中最温暖的城市[43]。按平均值来看,每年下雪天数为11天,三天后积雪深度达6厘米或者更深。平均每年的积雪深度为38.1厘米,但通常情况下,积雪很快就会融化[44]。冬季年平均降水充沛,为温哥华带来“加拿大雨都”之称。
Remove ads
人口统计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故意鼓励发展商在温哥华的西端区兴建多层住宅大厦,从而构成一个紧凑的城市核心,亦有利于鼓励市民乘搭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步行。据2001年人口普查所示,温哥华市中心半岛的人口密度达每公顷121人(即每平方公里12,100人)。温市政府亦继续推动政策鼓励高密度发展。温哥华被称为“街坊城市”,而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性格和种族结构[46]。
开埠初期,英格兰裔、苏格兰裔和爱尔兰裔的居民曾经占市内人口的多数[47],而英裔社群的文化和特征于某些地区仍然非常明显,尤以南固兰湖和克里斯戴尔为甚。然而,随著温哥华逐渐发展成太平洋沿岸的贸易中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也相继移居此地,令温哥华的族裔结构渐趋多样化。
温哥华是华人重镇,通用广东话(粤语)、官话。《中英联合声明》于1984年签署后触发了从香港前往加拿大的移民潮,而作为加拿大亚太门户的温哥华亦接收了大批香港移民,为该市的种族结构带来重大变化。连同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移民,温哥华成为华裔人口最集中的北美城市之一[48],而温哥华华埠也是北美除旧金山以外最大的唐人街。亚裔移民的抵步亦延续了温哥华作为移民热门目的地的角色。市内其他主要亚裔族群包括南亚裔(主要是旁遮普裔)、越南裔、菲律宾裔、印尼裔、韩国裔、柬埔寨、蒙古裔和日本裔。此外,市内的拉丁美裔人口亦不断增长,当中主要来自秘鲁、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墨西哥。
温哥华的同性恋社群颇具规模[49],而卑诗省是加拿大继安大略省后第二个允许同性婚姻的省份。市内大多数同性恋夜店和酒吧都集中于市中心戴维街(Davie Street)一带,而该处亦构成温哥华的同志村——戴维村(Davie Village)。温哥华每年一度的骄傲游行是全国最大规模之一[50]。
Remove ads
经济

温哥华位处太平洋沿岸,而且是横贯全国的公路和铁路的西端终点,令本市成为国内工业重镇之一。温哥华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每年与全球90个国家的贸易额高达430亿加元。温哥华地区亦是多家林木业和采矿业公司的总部所在,而近年软件开发、生物科技和电影业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当蓬勃。温哥华更是北美继洛杉矶及纽约市后的第三大制片中心,为本市带来“北好莱坞”(Hollywood North)的称号[75][76][77][78][79]。
温哥华四周风景宜人,是一个主要旅游点。市内的多个公园(如史丹利公园和女皇公园),加上环绕温市的高山、海洋和森林,以及区内的种族多样化,皆是吸引游客的卖点。大温地区内的其他景点包括:狮门桥、加拿大广场著名的“五帆”建筑、葛劳士山(Grouse Mountain)、卡皮拉诺吊桥、固兰湖岛、煤气镇和华埠等。北美著名滑雪胜地威士拿与温哥华距离约两小时车程,并与温哥华联手举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温哥华也有一个大型邮轮码头,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在温哥华展开他们的邮轮假期(通常是前往阿拉斯加)[80]。
Remove ads
交通

温哥华的有轨电车系统建立于1890年6月28日,连接当时的加兰护街桥及西敏道(现缅街)。不足一年后,二埠-温哥华电车公司(Westminster and Vancouver Tramway Company)开办了加拿大第一条市际电车路线,加速了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市中心的发展[81]。 卑诗电力铁路公司(British Columbia Electric Railway)后来成为市区及市际电车系统的营运商,直至电车系统于1958年完全被柴油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取代为止[82]。
在1980年代,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决定禁止在温哥华市区兴建高速公路[83]。唯一的例外就是横加公路,但它也只是位于市区东部的边缘而已。
温哥华与水为邻,桥梁在对外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温市在北面以狮门桥和钢铁工人纪念第二海峡桥与西温和北温连接,南面则有亚瑟·莱恩桥、渥街桥和乃街桥通向列治文,而布勒桥、加兰护街桥和甘比桥则跨越福溪。
运输联线负责为大温地区管理道路网及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包括:普通巴士和B-Line快速巴士线;连接温市中心及北岸的海上巴士;架空列车捷运系统;还有提供市郊通勤服务的西岸快车[84]。架空列车系统现时共有三条路线,分别为博览线、千禧线、加拿大线,以及长青线[注 2]。
太平洋中央车站是城际铁路服务的枢纽,前往国内其他地区的铁路服务和通往美国西雅图的卡斯卡德号列车皆自此出发,分别由维亚铁路和美铁营运。
温哥华国际机场(YVR)位于温市以南列治文市的海岛,是加拿大第二繁忙的机场[85],也是北美西岸第二最多国际旅客抵步的机场[86]。然而温哥华机场联外铁路迟至2009年才完工,主要是配合2010年冬奥。另外,温哥华海港亦有提供水上飞机服务。大温地区亦有两座卑诗渡轮码头,分别位于西温马蹄湾及三角洲措瓦森,提供前往温哥华岛等地的渡轮服务。
Remove ads
教育

温哥华教育局为温市和大学保留地提供公立教育,辖下包括74所小学、18所中学和7所成人教育中心[87],学生人数达11万人(当中包括31,000名小学生、25,000名中学生和48,000名持续进修学生)[87][88]。
大温地区内有五所公立大学,当中最大的两所分别为卑诗大学(UBC)和西门菲莎大学(SFU),两校学生总数超过8万人[89][90]。2006年UBC在《新闻周刊》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名列第27位,而SFU则于2009年获《麦其连杂志》评为全加拿大最佳综合大学[91][92]。大温另外三所公立大学则为卡皮拉诺大学、艾蜜莉卡艺术及设计大学和昆特仑理工大学。此外,大温其他大专院校还包括温哥华社区学院(VCC)、兰加拉学院(曾为VCC第三分校,1994年4月独立)和卑诗理工学院(BCIT)。
海外学生和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在上列各教育机构的学生人口中占相当可观的比例。温哥华教育局在2008至2009年学年的学生人口中,有53%在家里并非说英语[88]。
文化
政治

温哥华与其他卑诗省的市区不同,是由一条特别的省例《温哥华法章》(Vancouver Charter)所辖[97]。 这条省例于1953年通过,取替了《温哥华管辖法, 1921》(Vancouver Incorporation Act),赋予市政府更大及更多的权力,有别于其他由卑诗省《市镇法》(Municipalities Act)给予的权力。
市政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大部分时间由偏右翼的无党派联盟(Non-Partisan Association,或NPA)主导,虽然其间也有偏左派控制的时间[98]。 无党派联盟的苏利文在2005年11月获选成为市长,显示从上届败于社会民主派后卷土重来。无党派联盟于2002年因毒品政策而决裂,从而令进步选民联盟大胜。之后,北美第一个安全注射中心启用,为市内注射海洛英人士提供服务。
温哥华由一个10人组成的市议会、一个9人组成的学校局和一个7人组成的公园局管辖,任期3年。温哥华并未如北美其他城市般划分成市选区(ward),市议员也因此由温市的全体选民选出。一直以来在三级议会中,较富有的温西区选民会倾向支持保守派或自由派,而市东区则倾向支持左派[99], 从2005年省选和2006年联邦大选中可见一斑。
虽然市内民意存在很大分歧,民众在保护公园、发展捷运系统(而非公路系统)、在非法使用毒品上采取减少伤害(harm reduction)的方法和一般社区发展中均存在共识。
温哥华市中心东端是全加拿大最贫困的社区之一,毒品泛滥,亦有不少妓女在该区卖淫。爱滋病和丙型肝炎在该区的传播从而成为市内的一大棘手问题。2002年李健宝(Larry Campbell)当选市长后,市政府开始“四管齐下”,以减少伤害(如设立毒品注射站)、治疗、执法和预防四方面应付市内的毒品问题[100]。 其他社区和专业组织亦积极鼓励多方面对话,以寻求现行毒品政策以外的其他策略[101][102]。
李健宝决定不寻求连任,其后亦被委任为上议院议员。经过一届由左翼进步选民联盟领导的市议会后,无党派联盟卷土重来,在2005年的市选取得5个议席。另外4席由伟景温哥华(Vision Vancouver)胜出,而进步选民联盟则只取得一席。无党派联盟的候选人苏利文(Sam Sullivan)亦险胜詹健,当选市长。此外,无党派联盟亦取得9个学校局议席中的6席,和7个公园局议席中的5席;其馀的议席则由进步选民联盟包办[103]。
2008年11月温哥华举行市长和市议会选举,伟景温哥华候选人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击败无党派联盟候选人利德(Peter Ladner)当选新一任温哥华市长。同时,伟景温哥华在市议会选举中包揽10个市议会席位当中的9个,无党派联盟只剩下一个席位。
在卑诗省议会中,一共有11个省议员代表温哥华市。于2013年省选中,卑诗自由党赢得4个席位,而卑诗新民主党则赢得7个席位。
5名国会议员于加拿大下议院代表温哥华市。在2004年联邦大选中,加拿大自由党赢得四个议席,联邦新民主党(NDP)则赢得一个议席。而在2006年联邦大选中,所有温哥华国会议员都获连任。不过,在2006年2月6日,代表温哥华京士威选区的艾民信(David Emerson)转投成为保守党议员,令保守党于温哥华市中有一席位。直到2006年2月,自由党有三个议席,而新民主党及保守党各有一个议席。在2011年联邦大选中,自由党和新民主党各得两个议席,保守党则赢取一个议席。
警力


低陆平原内大部分城镇的警务工作主要由加拿大皇家骑警E分队负责,但是温哥华市和二埠、西温哥华、三角洲和满地宝一样,拥有自己的警队-温哥华警察局(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现任温哥华警察局长是Adam Palmer。
温哥华警察局现有1,174名警员,营运预算差不多高达1亿5千万加元(2005年数据)[106][107][108]。 在2005年市政府预算案中,超过16%用于警部[109]。
温哥华警察局分为数个行动小组,包括单车警察、水警和警犬队。另外亦设一支骑警队,主要于史丹利公园巡逻,有时也会在市中心东端和西端(West End)执勤,偶然亦会于大型场合中参与人群控制工作[110]。 温哥华警察也和平民及义工合作,设立管理社区警察中心[111]。
在2006年,温哥华警察局成立自己的反恐小组,令外界猜疑该局与负责国家安全的加拿大皇家骑警发生嫌隙[112][113]。
2005年,新的公共运输警察──大温地区公共运输警察(现已更名为卑诗省南岸公共运输警察)──成立,负责于运输联线旗下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执勤,并拥有所有警方的权力。
虽然拥有大麻正式属不合法行为,但是温哥华警察不会拘捕一些藏有小量大麻的人[114]。 2000年温哥华警察局成立一个反毒小组“Growbusters”,严厉打击市内估计4000个位于民居的水栽大麻场[115]。 和其他扫荡大麻种植行动一样,此举受外界猛烈批评[116]。
在2005年加拿大调查的27个城市中,温哥华的犯罪率为第四高[117]。 不过,和其他加拿大城市一样,整体犯罪率大幅下跌[118][117]。 温哥华的财产罪行犯罪率特别高,于北美主要城市中居首[119]。 可是根据温哥华警方数字,于2004年到2005年间,连财物罪案数目也下跌10.5%[118]。
温哥华曾主持许多国际盛事,其中包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克林顿──叶利钦高峰会和国际烟花展,这些场合都需要大量警力维持秩序。1994年士丹利杯骚乱令警力不胜负荷,造成超过200人受伤。
体育

媒体

温哥华是卑诗省的媒体中心,多数的全国性媒体都在温市设有办公室。温哥华的两份主要英文报章-《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以大报形式发行)和《温哥华省报》(The Province,以小报形式发行)-皆由邮报传媒网络公司旗下的太平洋报业集团发行。总部设于多伦多的全国性报章《环球邮报》近年亦增设了大温版,以求增加在大温地区内的销量。市内也有数份免费报章,包括《24小时》和《都市日报》。加拿大国营频道、CTV电视网、环球电视和城市电视网都在温哥华设有分台。
温哥华的种族多样化,亦造就市内多元文化媒体的蓬勃。《明报》、《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均有发行加西版,而多元文化电视台的卑诗省分台(OMNI British Columbia)亦有制作粤语、国语和旁遮普语的新闻报道。此外,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两条收费电视频道(以粤语为主的新时代电视和以国语为主的城市电视)均可在大温地区内接收。另外,温市共有三条电台频道服务华裔社群,分别是加拿大中文电台旗下的AM1470和FM96.1,以及汇声广播公司旗下的AM1320华侨之声。
姊妹城市
温哥华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结为姊妹的城市之一。在1944年,为了支援当时二战盟军的港口城市,它与前苏联的敖德萨(Odessa)成为姊妹城市。
以下是温哥华现时的姊妹城市: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