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大屿都会(East Lantau Metropolis;人工岛暂时称为中部水域人工岛, Artificial Islands in the Central Waters)是香港一项尚在倡议阶段的发展计划,于2014年1月15日由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在《2014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首次公布。香港政府将研究于大屿山东北部与港岛西之间的中部水域(包括交椅洲一带)填海约1,400至2,400公顷以兴建人工岛,建设成香港继中环和东九龙以外,第三个核心商业区。这个填海项目及后在2018年度《施政报告》中被正式宣布为明日大屿愿景(英语:Lantau Tomorrow Vision),简称“明日大屿”中的一项主要建议。
此条目讲述香港处于施工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 |
整个“明日大屿”项目政府计划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合共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透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用作兴建26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1] 。除人工岛填海外,“明日大屿愿景”亦包括近岸填海、兴建策略性交通基建及升级现有道路基建等工程[2]。
拟议的东大屿都会位于大屿山东部与港岛西之间的水域,包括交椅洲和喜灵洲一带,并会利用现时在梅窝未获充分利用的土地。计划同时将兴建道路和铁路连接大屿山、香港岛和新界。发展局的文件指出,东部水域被具备高度生态价值的海岸线包围;西部水域亦受到多项大型基础设施(例如港珠澳大桥及人工岛口岸,以及将会于未来实行的《香港国际机场2030规划大纲》)所限制[3],故此在中部水域兴建人工岛相对较为合适。
1970年代香港政府有意在赤鱲角建设新机场时,便已有发展大屿山的构想。1980年代初期,政府曾进行《北大屿山发展研究》(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简称NLDI)研究,在1983年发布的NLDI第二阶段研究的草拟最终报告中,有一建议在梅窝及坪洲一带的水域填海发展东大屿(East Lantau Island)新市镇,容纳近70万人口,并有隧道连接港岛,是为“中部水域人工岛”的雏形。
1980年代后期,香港政府也有在竹篙湾及交椅洲一带填海发展港口的计划,并透过10号干线的建设,连接北大屿山、青龙头、青洲及香港岛西部等地;但后来计划因货运增长放缓,以及保护海港条例生效等因由而搁置,竹篙湾最终成为了迪士尼乐园的选址,10号干线中的青龙大桥亦未有兴建。1987年长江集团和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曾向政府提交“西部港湾—大屿山重要发展计划”文件,当中的发展概念也跟政府的港口发展计划雷同。
2011年,发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规划署展开《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的研究,以评估透过在维多利亚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以改进土地供应的可行性;初步评估在中部水域有发展人工岛的潜力[4]。而该研究在2013年进行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时,政府只集中谘询市民有关五个维港以外填海选址(马料水、青衣西南、阴澳、小蚝湾、龙鼓滩),但未有详细阐述人工岛的选址,仅以一个三角形的广大水域去标示。可是后来出版的技术报告,明确指出交椅洲是人工岛之考虑选址之一[5]。
2014年1月15日,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立法会上宣读《2014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公布东大屿都会之计划,表示政府将会研究进一步开发大屿山东部对开水域及邻近地区,建立东大屿都会[6],以容纳新增人口,并且作为中区及九龙东(于2010年代起透过《起动九龙东》转型中)以外、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7]。同年2月26日,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立法会上宣读《2014年至2015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再次提及东大屿都会,表示香港政府将会尽快展开有关研究[8]。
2014年3月,“东大屿都会”概念提出仅两个月,发展局向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申请进行中部水域人工岛策略性研究的拨款,研究涉及2亿2,690万港元[9]。策略性研究及勘探工程包括研究工程之可行性、基建设施、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连接、评估港口运作、海上交通安全、对环境及渔业所造成的影响。同年4月7日,拨款申请以10票赞成、3票反对结果获得通过,提交予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审议。拨款于工务小组审议时,议员就计划的多项内容仍有疑问,讨论未能达成共识。在顾及当前有其他工务项目更急切需要拨款的情况下,发展局于同年11月26日暂时撤回申请[10]。政府已计划把拨款申请重新呈交发展事务委员会作审议,预料将在2018年第三季作讨论。
“东大屿都会”自2014年提出以来,一直未有进行任何公众谘询,但在2016年初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发布的“全民新空间”工作报告里,“东大屿都会”已被视为用作“长远策略性增长区”的空间规划框架[11]。2016年10月27日,政府发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简称“香港2030+”),“东大屿都会”被列作香港其中一个策略增长区。香港2030+的公众参与活动至2017年4月止,当中的资料文件指出兴建东大屿都会需面对生态、环境、海上交通航道、渔业资源等限制[12]。原本香港2030+的公众参与报告预计在2018年上半年发布,但至今仍未有回音。
第四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8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计划,落实东大屿都会人工岛填海计划,规模达1,700公顷,政府消息初步估算工程成本约5,000亿港元,交椅洲和喜灵洲一带的4个中部水域人工岛,填海面积由1,000公顷增至1,700公顷,料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容纳70万至110万人居住,最快2032年可入住[13]。
由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担任主席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提出发展加强版的东大屿都会,建议增大填海规模,在交椅洲、喜灵洲及坪洲之间的水域构筑面积约2,200公顷的人工岛,面积相等于逾半个九龙,更指要促成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14][15]。
政府表示当局在公众谘询期间在10个地点举办展览,合共约16000人次参观;同时举办30多场简介会,与1700多名相关地区和界别的持分者以面谈或网上形式交流,并设立专题网页,录得逾二万次浏览。而政府收到约7800份公众意见,约6成表示支持项目、反对占约两成半、约一成半没有明显立场。当中60多份来自团体或组织。发展局长甯汉豪认为,六成意支持属鼓舞,并指出项目获得一定支持下,政府才规划及研究,公众应著眼如何做好,并非辩论“做与唔做”,希望2023年第四季开展环评法定程序。[16]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演辞中表示,大屿山是香港面积最大的岛屿,香港国际机场坐落于此,是香港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门,配合港珠澳大桥,香港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大屿山会成为通往世界和连接其它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17] 。“明日大屿愿景”可透过兴建新的主要运输走廊,连接屯门沿海地带、北大屿山、中部水域人工岛和港岛北传统商业中心,从而拉近赤鱲角机场与香港岛的距离,巩固大屿山的“双门户”角色,有助新界西部经济走廊的形成[18]。
根据香港政府发展局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刊发的“明日大屿”宣传小册子[19],东大屿都会连同香港国际机场的三跑道系统、物流中心、航天城发展项目、亚洲国际博览馆未来发展,以及位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的拟议上盖发展计划,将协助香港国际机场发展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以至全世界的机场城市,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商贸中心地位。另外,亦促进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的发展步伐,提供逾8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面空间,作地区办公室枢纽、零售和酒店发展用途,创造约4万个就业职位。而在交椅洲人工岛发展的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将提供约400万平方米商业/写字楼楼面总面积。政府预期整个中部水域人工岛可创造约34万个就业职位。
根据地产物业代理“东涌物业”指出,拟建的东大屿都会将会成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除了能够促进整体香港经济发展,亦能够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此外,东大屿都会将可以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的商业发展、机场北商业区、北大屿山新市镇的扩展计划,以及在欣澳和小蚝湾填海建议等发展计划,产生协同效应,促使大屿山的发展更具规模,发挥更大及持续的经济效益,提升香港、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中的竞争力,并且增加大屿山的整体商业、就业机会及促进地区发展[20]。
东大屿都会预计将会由隧道、大桥以及铁路连接至香港不同地方,包括港岛西、西九龙、北大屿山等,惟由于发展仍属初步概念,详细的交通基建连接尚待确认。土木工程拓展署于2015年7月13日,东大屿都会仍在倡议阶段的情况下,展开了“连接坚尼地城与东大屿都会的运输基建技术性研究”[21]。研究报告于2017年12月发布,当中显示可兴建离岸公路直接往坚尼地城外的西面新建道路,或使用内陆路线穿过坚尼地城及摩星岭;铁路运输方面则可延伸现有港岛线或兴建新铁路线接驳港岛线[22]。但相关的公路基建需在坚尼地城作永久填海以补偿货物装卸区之泊位,西环码头及周边海滨用地的公共空间更会永久消失[23]。
另一方面,为应付新界西北的人口及交通需求增长,及为大屿山提供除青马大桥多一项对外陆路交通选择,政府于2017年启动11号干线的研究。建议中的11号干线连接北大屿山及元朗,走线跟昔日的10号干线北段类似,故此曾经有质疑指11号干线研究跟东大屿都会之交通基建有所关联[24]。政府当局于2017年12月13日的工务小组会议上承认十一号干线之研究会探讨接驳市区的可能性,包括连接青衣、九龙及港岛[25]。
而根据最新的“明日大屿”计划内容,项目提倡交通运输基建先行。发展概念中会设策略性道路及铁路网络,包括连接屯门沿海各地区及交椅洲人工岛的西部海岸铁路、连接交椅洲及欣澳的铁路、交椅洲及大屿山连接路、连接交椅洲及香港岛的道路和铁路,以及推展一条与北大屿山公路并行的P1高速公路和改善位于屯门西南部龙门路[2]。上述工程,特别是新建的运输走廊可望纾缓现时西铁线和屯门公路繁忙时段的挤逼情况。
东大屿都会的计划庞大,引起不少争议。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表示东大屿都会的填海范围太大,会影响香港天然海岸线,认为政府应该先行发展天水围新市镇和元朗南一带的棕土及粉岭高尔夫球场等地方[26]。他质疑香港根本不是无土地,只是香港政府不使用[27]。本地智库团结香港基金则指出,在中部水域进行大规模填海可一次过提供大面积平整土地。而棕地和改划地等选项提供的土地则较为零碎,难以作整全规划,且并未增加新的土地。因此,大规模填海带来的宽广平整土地,可方便推行前瞻性措施及创新方案,令我们有机会重新构想塑造香港未来的发展,预早为香港未来三十至五十年妥善筹划[28]。
民间研究网络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指“团结香港基金方案”表面上是民间方案,实情为政府方案做势。当“基金”提出一个2,200公顷的人工岛计划,将比政府提出的约1,000公顷的计划更进取,会令坊间误以为政府方案温和,目的在“合理化”政府方案。他质疑当中牵涉大量工程利益,基金的理事、顾问大多是发展商的代言人(团结香港基金副主席包括新世界发展主席郑家纯、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等;理事包括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世茂集团主席许荣茂、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副主席李家杰、前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林焕光、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等人),难免有“自己益自己”(私相授受)之嫌。此外,“基金”指2,200公顷的人工岛可在2029年落成,比政府约1,000公顷方案早一年落成,并不合理。成本方面,“基金”亦高估其他土地发展计划的成本,生成假象。人口方面,“基金”提出东大屿都会可以容纳110万人,远超香港人口增长预期,有关规划不合实际需要,却耗费大量公帑。他同时指出,“基金”指东大屿都会乃为实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不为解决香港人的住屋需要,只为支持与大湾区融合,以及造地引进中国大陆专才和炒卖行为[14][29]。
而香港政府现时坐拥的庞大财政盈馀预料会因为庞大的养老开支、医疗开支及税收减少而于未来数十年逐步回落,甚至出现亏损。而投资建设人工岛几乎等于耗尽盈馀,更未估算维持人工岛的维护开支。
香港测量师学会产业测量组主席赵锦权表示,预料届时人工岛住宅卖地呎价将达9,000至一万元;商业用地则为8,000至一万元。他解释,预计卖地时当局的配套及规划尚未完成,加上公营房屋比例较高,发展商难以做到“高档次”发展,故呎价相对较低。根据新的公私营房屋比例,预料“明日大屿”下的住宅土地,同样会有七成划作公营房屋,三成拨出私楼发展。按此推算,根据政府就交椅洲人工岛的规划,若连计约400万平方米商业或写字楼的楼面面积的商业用地,预料交椅洲人工岛可于10至20年内,为政府库房带来9,700至11,400亿元的卖地收入[30]。
另外,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系主任兼讲座教授邹广荣指出,人工岛为香港增加的土地储备,亦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地时的谈判筹码。政府必须有大量土储作为谈判条件,不然土地持有人可以“吊高来卖”,倘有“明日大屿”的土地作后盾,收地必更为顺畅[31]。
另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会上升超过4-5米,而人工岛本身只离海图基准面约2-3米。尽管政府在环评报告声称已经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而人工岛的水平高度亦因此而订定。但根据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数据,交椅洲附近水域在08-09年风季期间,水位已经超过5米。基于上述两项因素,人工岛会很大机会在本世纪遭淹没,政府亦无力维护人工岛。但土木工程顾问公司奥雅纳董事刘伟棠表示,当台风或热带气旋在香港以外形成并掠过香港时,在海面会产生巨浪,产生的巨浪可从较远的海面涌入本港水域。由于大部分台风是由香港南面从东至西掠过,涌浪会由东面、东南面涌入香港水域,东面来的涌浪会被香港岛和南丫岛阻隔,能进入中部水域的涌浪能力已大大削弱。从东南面或南面来的涌浪,香港水域外的担杆列岛一字排开成为一条天然防波堤,将涌浪衍射(diffract),大大减低了涌浪到港水域时的威力[32]。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工程博士、独立管理顾问及民间土地资源专家组成员任宪邦指出,根据统计处的估计,香港人口将于2043年达到高峰的822万,到2064年将回落至781万,故此东大屿都会在2040年代落成之时,香港的人口和住户总数都在下跌,东大屿都会却平白为香港新增可容纳70万人或26万户(平均每户2.7人)的住屋供应[33]。有团体亦质疑,东大屿都会牵涉多项工程,包括填海、道路基建、电讯网络、电力、供水、天然气、污水设施等,估算最终造价将逾四千亿港元[34],为香港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本土研究社同时又指责利基控股主席及路劲基建的主席单伟彪以专家或工程界人士身份多次发表支持“基金”方案言论,而事实上利基控股本身大量接洽填海及基建工程,例如三跑道系统发展方案、东涌新市镇扩展填海工程、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牛潭尾至大江埔隧道、沙中线及中环湾仔绕道等,并在大湾区经营房地产项目。单伟彪更提及填海每呎只需500-900港元,但其引用之例子如东涌填海工程带误导成份,未有计及修渠、排水进水口等基础建设、缓解环境影响措施以及工程顾问费,实际上填海呎价应达1,465港元[35]。环保团体环保触觉亦反对“基金”方案,其批评“基金”副总干事兼政策研究院主黄元山所指的填海造价为3,200亿港元,然而研究报告却指出“基金”方案需兴建三条公路及三条铁路连接人工岛,至少需2,800亿港元,合共耗资港币6千亿元公帑。同时指斥“基金”方案乃政治任务,“基金”乃由地产商和亲共人士组成,并非为香港青年及没自置居所者缓解房屋需要,亦进一步破坏香港海洋生态[36]。
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谭楚翘则认为,2017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为26600亿元,与新加坡差不多。假设项目成本为5000亿元,其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少于20%。由于投资摊分15年,因此在此期间每年不到本地生产总值的1.5%。相比之下,当年兴建赤腊角机场及其他玫瑰园基建的时候,由于1989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约为5000亿元,投资玫瑰园的1550亿元已占当年本地生产总值的31%。30年过去,如今香港的经济已增长超过五倍,所以“明日大屿”对今天香港的经济规模来说是绝对可行的。事实上,该项目将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在建设阶段每年将为香港增加1至1.5%的本地生产总值[37]。
2018年11月6日,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宋恩荣[38]、团结香港基金王于渐等八所大专院校38位经济学者联署表示,经初步的成本效益分析,他们认为计及卖地收入、经济收益及社会效益,发展计划是“上佳的社会投资”,支持发展计划。认为社会现时有“不少是立场先行”、“流于煽动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的声音。人工岛填海计划能透过卖地带来财政收入,同时能疏导新界西与市区之间的交通和减轻三条过海隧道负荷[39]。
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也表示,施政报告提出填海1700公顷设立东大屿都会,以35%土地用作住宅、地积比四倍、公私营楼宇七三比推算,单以地价,政府已可赚取7735亿元收入,成本只需2200亿元[40]。
此外,政府于2016年初进行“大屿山发展”公众参与活动时,委托树仁大学所作的调查,亦显示有51.2%市民反对“进行研究,探讨发展东大屿山都会及利用人工岛发展新的核心商业区”,反映东大屿都会发展仍未有取得社会充分的共识[41]。在2016年5月,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张德江访港期间,政府向其展示了一个清楚显示东大屿都会轮廓的模型,但该模型在此前的公众参与活动期间并无向公众展示。时任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虽表示该模型只用以辅助说明大屿山发展概念,并非定案,但仍然引起公众非议,质疑当局于谘询时隐瞒有关发展的实际内容[42]。
2018年5月,团结香港基金公布委托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就香港市民对觅地建屋看法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受访者认为,香港需要开辟沙田新市镇般大的新市镇,以改善居住环境及支持香港长远发展。对于觅地方法,45.3%受访市民赞成维港以外恢复大型填海计划,比反对的市民多出11.4个百分点。另外,对于政府计划在大屿山东面水域兴建人工岛,调查就显示,有46%受访者表示赞成,反对的占24.9%[43]。
2018年8月,团结香港基金公布委托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有关上述相同问题于7月至8月建进行的最新民意调查。此次调查结果与5月份的结果相比,赞成维港以外恢复大型填海计划的市民占比由45.3%升至46.8%,比反对的市民多15.7%,较5月份公众对维港以外填海的净支持度11.4%上升4.3%。而被问及对政府在大屿山东面兴建人工岛的看法时,赞成的市民就占48.6%,不赞成的市民就占22.8%,净支持度达25.8%,较上次调查中21.1%的净支持度上升了4.7%。上述调查结果反映社会对于维港外填海及东大屿人工岛的支持度有上升趋势[44]。
2018年11月,公民党进行民意调查,透过固网电话访问逾3000名市民,其中58%的受访者,担心或十分担心倘项目耗资5000亿至1万亿元,会耗尽政府财政储备。同时,调查显示在东大屿填海、取消丁权、收回高尔夫球场等5个土地供应选项中,仅13%受访者认为东大屿填海最能短期内增加土地房屋供应。[45]
2018年12月,香港经济民生联盟公布委托香港民意调查中心就市民对于在大屿山东部填海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60.1%受访市民非常赞成或赞成于大屿山东部填海以增加土地供应,比不赞成或非常不赞成市民多出24.9个百分点。另外,有高达86.2%的受访者认为本港房屋供应不足、居住环境差与香港土地短缺非常有关系或有点关系[46]。但问卷问题未有使用“明日大屿”或“东大屿都会”字眼,亦未有提及成本,成员之一的卢伟国指如问卷询问市民是否支持“明日大屿”或会“政治化”,得出的结论或有偏颇,经民联认为无须为字眼纠缠,今次是以“务实”的态度进行调查,又称不应因“数字”而离开主题。 [47]
2018年12月,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发布报告,其中问卷和电话调查的结果显示分别有62%和5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发展东大屿都会,支持度在各中长期选项中排名靠前。而被进一步问及为满足最少1200公顷土地短缺而应发展的选项时,问卷和电话调查中支持发展东大屿都会的市民比例分别升至78%和68%[48]。
2023年4月,发展局指经多个渠道收到约7800份公众意见,约六成表示支持,认为有助增加土地供应、完善策略运输网络,并认为建议填海范围及三岛设计,已考虑环境及工程可行性等相关因素。反对项目的意见占约两成半,主要关注人工岛对环境生态及公共财政的影响,馀下约一成半并没有明显立场。当局又总结约110份有表达立场的报章专栏及社评,支持及反对项目的意见约六四比,反对意见主要关注人工岛对环境生态及公共财政的影响。发展局局长甯汉豪称政府接触面广,反对声音有参考价值,会整理好公众意见,但指“现时不应再停留在辩论做与不做,而是如何把它做好。”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不同意当局鬼祟及被动地谘询;又指把意见书随便量化以硬推项目是违背民意,“令大家觉得支持是香港主流民意,但事实上,这六成人纯粹代表全港七百万人,只有四千多人支持”,指局方举行的33次简介会中,32次均为专业学会、商会、发展商或官方的谘询架构,全无市⺠参与,“令人质疑当局有意回避聆听大众意见”,并指当局预留1100万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公众谘询,但意见书数量比往年大幅下降, 希望政府抛开前设,虚心聆听意见。[49][50][51][5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