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朝鮮王朝開國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鲜太祖(朝鲜语:조선 태조/朝鮮 太祖 Joseon Taejo;1335年10月27日—1408年6月18日),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本名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李成桂 Yi Seong gye);即位后更名李旦(朝鲜语:이단/李旦 Yi Dan),改字君晋(朝鲜语:군진/君晉 Gun jin)。本贯全州李氏,父亲李子春为元朝世袭斡东千户兼任达鲁花赤。
朝鲜太祖 | |
---|---|
朝鲜国第1代国王 | |
在位期间:1392年8月5日-1398年10月14日(6年70天) | |
继任:朝鲜定宗 | |
年号 | 洪武(沿用明朝年号)[1] |
姓名 | 李成桂 → 李旦 |
字 | 仲洁 → 君晋 |
号 | 松轩 |
出生 | 元顺帝元统三年十月十一日[a] 1335年10月27日 大元辽阳行省双城总管府和州黑石里 |
逝世 | 朝鲜太宗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1408年6月18日 (72岁) 朝鲜国京畿道汉城府昌德宫广延楼 |
庙号 | 太祖 |
谥号 | 康献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1408年) 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高皇帝(1899年) |
陵墓 | 健元陵 |
父亲 | (追封)桓祖李子春 |
母亲 | (追封)懿惠王后崔氏 |
王妃 | 神懿王后韩氏 神德王后康氏 |
妃 | 诚妃元氏 |
宫主 | 贞庆宫主柳氏 |
翁主 | 和义翁主金氏 |
嫡子 | 镇安大君李芳雨 朝鲜定宗李曔 益安大君李芳毅 怀安大君李芳干 朝鲜太宗李芳远 德安大君李芳衍 抚安大君李芳蕃 宜安大君李芳硕 |
嫡女 | 庆慎公主 庆善公主 庆顺公主 |
庶女 | 宜宁翁主 淑慎翁主 |
签名 |
李成桂随父归附高丽,并因抵御北元、明朝战功显赫不断受提拔;后来因反对发兵辽东,发起威化岛回军并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并迁都汉城。即位后,改革高丽政策、对明朝行事大主义,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北方的女真部落,使朝鲜王国疆域达到图们江。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让位于次子李芳果(朝鲜定宗),成为太上王。让位后,由于不满第五子李芳远(朝鲜太宗)掌权,曾出奔咸兴,不久被迫返回,最后在汉城昌德宫于1408年薨逝。庙号太祖,谥号康献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葬于健元陵。
1335年10月27日,李成桂在和州(和宁)黑石里私邸诞生,其出生地位于辽阳行省的双城总管府(现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属咸镜南道金野郡);他是斡东千户兼达鲁花赤吾鲁思不花(李子春)与正室崔氏所生的嫡长子[2][3]。之后,李子春率家人迁居咸兴[4]。
李成桂出身的家族全州李氏本为地方豪族,但是并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名门[5]:280。他的高祖父李安社投降蒙古后,在1255年受封斡东千户兼任达鲁花赤,子孙世袭其职位[6][7];李成桂的母亲本贯永兴崔氏,外祖父崔闲奇也是和州人[8]。李成桂在1351年娶韩卿的女儿安边韩氏为妻,两人育有六子二女[9]。双城总管府除高丽军民外,也有女真族诸部。在青少年时期,李成桂与女真人李之兰(豆兰帖木儿)结拜为义兄弟;由于这层关系,日后李之兰成为李成桂的得力助手,并有许多女真部族投靠并追随李成桂[10]:132。1356年,高丽恭愍王派兵攻打双城总管府,并授予李子春官爵;李子春于是成为高丽的内应,起兵响应柳仁雨收复双城总管府。恭愍王封李子春大中大夫、司仆卿,并在高丽首都开城赐府邸一座[11]。此后,李成桂随父归顺,成为高丽将领。
1361年,秃鲁江万户朴仪叛乱,恭愍王派金琎前去镇压;金琎再求援兵,于是李成桂率一千五百名兵力支援,才平定叛乱。当时中国已进入元朝末年,农民起事四起。其中红巾军在同年冬天趁鸭绿江结冰,发动十万人侵略高丽。李成桂迎战时击杀红巾军数百人、生擒一人;然而不久高丽军溃败,恭愍王率宫眷、大臣南逃安东,随后红巾军攻占首都开城[12][5]:275。翌年正月,安祐率兵二十万反攻;李成桂领兵二千人参战,他由东大门率先进攻、登城,再立军功[13][14]。1362年,在原任双城总管的赵小生引导下,元朝大臣纳哈出攻打高丽;李成桂时任东北面兵马使,与其交战并获胜[15]。1364年,元顺帝皇后奇氏图谋废黜恭愍王,派辽阳行省军队进攻高丽;高丽派崔莹抵御、李成桂也参战,最后大败元军,并让元朝将向奇皇后进谗的崔濡送回高丽处死[16][17][18]。同年,李成桂官拜密直副使,恭愍王赐金带、赐号“端诚亮节翊戴功臣”[19][20]。
1368年,明太祖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朝灭亡;元顺帝出逃上都,建立北元[21]。1370年,由于奇皇后的侄儿赛因帖木儿在高丽国界制造边患,恭愍王任命李成桂为东北面元帅,与池龙寿、杨伯渊等渡鸭绿江,出兵征讨北元东宁府[22][23]。李成桂带兵一千五百人远征辽阳,同平章事金伯颜遭活捉、赛因帖木儿逃脱,于是班师回朝[24]。由于李成桂不断建立战功,恭愍王更加重用他,在1371年任命身为武臣的李成桂为知门下府事、文臣李穑为政堂文学,并让两人同日跻身政治中枢[22]。在此前后,李成桂与开城氏族联姻,再娶了康允成的女儿谷山康氏为妻;两人育有二子一女。当时高丽士大夫娶平妻的风气盛行,因此康氏也成为正妻,与李成桂的元配韩氏平起平坐,称为“京妻”;而由于韩氏是李成桂在故乡所娶,称为“乡妻”[25][26]。1372年,由于倭寇骚扰高丽东北界,恭愍王外放李成桂,任命为和宁府尹去抵御倭寇[27]。1374年,恭愍王在一次酒醉后,在寝宫内被宦官崔万生以及男宠们乱剑砍死[28]。恭愍王遇弑后,其母明德太后洪氏本想从王室中另择王位继承人;但是在李仁任主导下,仍由恭愍王独子、身世有争议的江宁府院大君王禑继承王位,是为高丽禑王[29]。
1375年,李成桂、崔莹奉命统领全罗道、庆尚道军队,在京畿道东、西江抵御倭寇;1377年,先后在智异山、西海道(黄海道)大破倭军,名声大震[29]。此时,李成桂接受“完山府院君”的封爵,官拜门下赞成事、判典工司事,按官阶顺位排名第九[30][31][32]。1378年,李成桂与杨伯渊合击大破倭寇;同年,高丽开始使用明朝年号,时为洪武十一年九月[29]。洪武十三年(1380年),倭寇乘船五百艘进犯高丽南方三道,李成桂被任命为杨广、全罗、庆尚三道都巡察使前去平乱;战情一度陷入胶著,李成桂也左脚中箭。最后,李成桂和部将李之兰射杀人称“阿只拔都”的倭寇首领,倭寇溃散,高丽军缴获马一千六百多匹;史称荒山大捷。战胜凯旋,崔莹率百官迎接、慰劳李成桂,文臣李穑、金九容、权近等赋诗祝贺[33]。而明朝建立之初、北元衰弱之际,高丽积极招抚女真部落来归附并拓展疆土,李成桂也建立汗马功劳[34]:62。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成桂奉命出兵,与明军在吉州交战,最后明朝所派北元降将胡拔都被击退[35][36]。
李成桂出任将领二十多年来建立大量战功,使他获得很高的威望。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月,李成桂请李穑为自己取表字与号。李穑从张九龄所作唐诗《感遇》选出“桂华秋皎洁”一句、结合李成桂是次子,取表字“仲洁”;又以李成桂重视节义,用“松”字搭配“桂”字,取号“松轩”。李穑也替李成桂的两个儿子改名为“芳果”、“芳毅”[37]。洪武二十年(1387年),李成桂已有“忠诚亮节翊赞宣威定远功臣,三重大匡,判三司事兼判典农寺事,上护军,完山府院君”等多种头衔;他的父母、异母兄弟等亲属,也先后获封爵位或官职[38]。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就在擅权多年的权臣李仁任退隐后不久,其继任者廉兴邦、林坚味被王禑诛杀,李仁任也于同年在家乡病死。于是崔莹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李成桂也登上守门下侍中(副相)之位[39][40]。
明朝在击败控制辽东地区的北元军队后,在双城总管府故地设置铁岭卫,并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告知高丽;宣布铁岭(今咸镜道与江原道交界处)以北成为明朝领土、以南则属高丽[41]。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王禑上表抗议,表示铁岭以北区域属于高丽。同年四月,王禑想出兵攻打辽阳,于是召崔莹与李成桂讨论。崔莹赞成,认为军事行动不宜停止,应立即调集各道军队奇袭辽阳;李成桂反对,提出“四不可”之说(以小逆大、夏月发兵、倭乘其虚、大军疾疫)。最后,王禑采纳崔莹的意见;同月,任命昌城府院君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率领五万人、马两万匹出征。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鸭绿江,在江中岛屿威化岛上屯兵,遇上江水泛滥;有士兵数百人溺死,军心涣散。曹敏修、李成桂上奏,以行军困难、粮饷供应不易为由请求撤退;王禑、崔莹不听,仍命令继续进军[40]。
于是李成桂决定抗命,回京发动军事政变;六月攻打开城、击败崔莹,史称威化岛回军。崔莹被罢黜,群臣请求王禑将崔莹之女宁妃崔氏也赶出宫;最后王禑退位,被流放江华岛、后又南迁骊兴郡,人称“骊兴王”。曹敏修以恭愍王后宫定妃安氏名义下旨,由王禑的儿子王昌继承王位;曹敏修受封杨广、全罗、庆尚、西海、交州道都统使,李成桂受封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两人还受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不过李成桂因为这个名号犯高祖父名讳(安社)而推辞[40]。不久,曹敏修因贪污、反对革除私田而遭弹劾,被罢职回乡[42]。李穑取代其位成为门下侍中、李成桂仍为守门下侍中;不过此时李成桂也兼任“中外军事都统”一职,集文武大权于一手[43]:253。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王禑派人送一把剑给判书郭忠辅,指使他暗杀李成桂,郭忠辅却揭发此事。李成桂党羽假借明太祖旨意,宣称王禑父子假冒王氏、不是恭愍王亲生,应当“废假立真”[5]:278;于是王禑被流放江陵、王昌被流放江华岛,废为庶人[40][44],父子两人不久都被杀害。李成桂等人谒见定妃安氏,请求改立远支宗室、恭愍王族弟定昌君王瑶为新王,是为高丽恭让王。恭让王即位后,尊定妃安氏为王大妃[45],并赏赐李成桂等九功臣,称为“中兴功臣”。其中,李成桂赐号“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宁郡开国忠义伯”;又赐食邑一千户、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其亲属也再度获得封爵或荫职[46]。
恭让王上位后不久,高丽大臣尹彝、李初逃到明朝散布谣言。他们宣称,恭让王是李成桂亲戚而非高丽王族、李成桂则是权臣李仁任的儿子;李成桂、恭让王即将进犯明朝,请求明朝讨伐。不过,明太祖并没有介入高丽内政[46][47]。之后,因为威化岛回军的缘故,明太祖将铁岭卫迁移到沈阳、开原[48]。
李成桂掌权后为进一步提升威望,起用郑道传、赵浚等新进士大夫,主张田制改革论;并以这些士大夫为中心,组成都评议使司(议政府的前身)。而恭让王在即位前就有大量田产,并不赞成改革[49]。尽管恭让王反对,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公、私田籍资料档案在大街上集中焚毁,一连烧了好几天;恭让王闻讯流泪,感叹高丽祖制在自己统治期间就被废除了。革除私田后,都评议使司开始在京畿道首先实施科田法[50]。根据科田法,土地依官位高低分配,李成桂等当权官僚分得京畿附近的土地;全国其他土地连同旧权贵的农庄,则编入公田。这次土地改革瓦解了地方豪强、旧贵族的经济基础,也使得李成桂掌握了高丽的经济实权[51]:235-236。过程中,属稳健改革派的李穑反对,遭以擅立异姓(指王禑父子)的理由流放[52][5]:278。
为牵制李成桂,恭让王在同年十一月任命忠于自己、同为九功臣之一的郑梦周为守门下侍中(副相),并陆续驱逐一些李成桂的亲信[46]。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二十三日,李成桂的元配韩氏病逝[9]。在此同时,李成桂察觉恭让王、郑梦周对自己已有防备,有所动摇,考虑先带家人回乡避风头;不过郑道传、南訚、赵仁沃等亲信极力说服他留下[5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出使明朝的高丽世子王奭即将返国;李成桂欲前去迎接,却在途中于海州打猎时坠马受伤,于是返家养病。郑梦周趁机指使大臣弹劾李成桂党羽,并准备之后将他们连同李成桂一起处死。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当时还在为母守孝,得到消息后,便连同叔父李和、妹婿李济密谋除掉郑梦周,而李成桂侄女婿卞仲良却让消息泄漏出去。郑梦周决定以探病为名,亲自拜访李成桂以窥探其动静,李成桂对他还是一如往常;郑梦周在回程途中,在善竹桥被李芳远派的刺客杀害。李成桂得知郑梦周死讯后,先是厉声斥责李芳远擅杀大臣、还要服药自杀,李成桂之妻、李芳远的继母康氏也在旁边,怒斥李成桂不可自乱阵脚。于是李成桂才指使大臣,向恭让王禀告郑梦周罪状,迫使恭让王将郑梦周治罪;先前被流放的李成桂亲信也都召回,安插在重要职位上[54][55][43]:256。随著铲除郑梦周,李成桂消灭了篡位的最后一道障碍[51]:236。
恭让王四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门下右侍中裴克廉等上奏,请求王大妃安氏废黜恭让王;安大妃被迫下废位教旨,于是恭让王被废出宫,王妃卢氏、世子王奭及世子嫔李氏等亲属随行[56]。同月十七日,在裴克廉、赵浚、郑道传、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时年五十八岁的李成桂在开城别宫寿昌宫即位,是为朝鲜太祖[57]。至此,李成桂实现易姓革命,高丽灭亡[5]:280。即位后,李成桂将已故的元配韩氏追赠为“节妃”,陵墓称为齐陵;继配康氏则成为王妃,徽号“显妃”[58]。
李成桂即位同年,派赵胖到明朝礼部上表,诋毁恭让王父子昏庸无能、恭愍王妃安氏已命其退位,请求认可自己接管高丽国政。明太祖接到礼部上奏后,认为可能另有隐情、不能轻信;于是模棱两可表示,此举假如的确顺应天道、可安定高丽人心并平息边界纷争,则是高丽之福[59]。之后,李成桂自称“高丽权知国事”,再派赵琳出使明朝。明太祖命礼部下旨,询问高丽要改成什么国号,并要求尽速回报;同时传了一道口谕,批评高丽在恭愍王死后废立不断、又说不断遣使其实是李成桂自己要求册封为王[60]。李成桂拟定两个名称,“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地),派韩尚质送去让明太祖裁决[61];最后在同年闰十二月九日,明太祖决定改高丽国号为朝鲜[62]。国号更改后,李成桂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朝鲜国权知国事”名义上表谢恩,进献土产、马匹,同时缴纳高丽恭愍王的金印;另外也请求准许自己改名为“李旦”(与唐睿宗姓名相同),获准[63]。李成桂改名后,命郑道传拟定新表字。郑道传解读“旦”是“从日从一”,象征日出;而“晋”字可引申为上升,所以定表字为“君晋”,并借诗经篇章《小雅·天保》中的一句“如日之升”,期许李成桂即位后,国运能像冉冉上升的太阳一样传承万世[64]。
之后,虽然明朝内部称呼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李旦”,但是当朝鲜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派郑摠请求册封,并颁赐明朝诰命、金印时,明太祖却不同意。明太祖命礼部发布咨文,责令必须维持现状、若不愿接受也不会挽留,即拒绝正式册封其为朝鲜国王;同时指责奏章用词轻薄无礼[65][66]。因此李成桂在位期间,一直无法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此外,明太祖采用李成桂是李仁任之子的说法,编入《皇明祖训》,更宣称李仁任、李成桂父子接连弑杀四位高丽国王。由于明太祖命令皇明祖训“一字不可改易”[67],此后两百多年朝鲜一直不断要求修正,一系列事件称为宗系辨诬[68]:95。
李成桂即位之后最关心的首要之务,就是迁都。开城作为高丽首都,旧贵族势力已根深蒂固,再加上当时的谶纬学也认为开城是下克上的不吉之地,因此迁都一事成为当务之急。他率领群臣四处物色新都地址,视察杨广道(忠清道)公州的鸡龙山、汉江以北的母岳山以及被称为“南京”的汉阳等地。经大臣间不断辩论后,最后决议以汉阳作为朝鲜新国都;于是新都城开始营建,兴建宫殿(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等)、宗庙、社稷、官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月二十五日,迁都汉阳[69][43]:278;翌年,将所在行政区汉阳府改称汉城府[70]。
关于汉城的营建过程,有一则关于当时一位高僧无学大师的轶事。无学俗名朴自超,在高丽末年两人就已颇有交情;即位为王后,李成桂找到无学,并就汉城应如何建造征询他的意见。无学依风水学角度,认为应让城池向东,则左有北岳山(汉江以北)、右有南山(汉江以南);郑道传不以为然,认为应按传统的方向,即坐北朝南(城池向南),象征帝王南面而治。无学表示,如果不采纳他的做法,两百年后就会后悔。结果到了后世果真发生了癸酉靖难、壬辰倭乱,于是有人附会谶纬预言,将战祸归咎于郑道传有不臣之心[71]。
具儒学重农主义色彩的科田法在高丽末年就已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土地革命。作为一个新朝代的改革制度,科田法在朝鲜王朝初期继续沿袭;依古代公有概念,由国家出面分配农地,并奖励农业、开垦荒田与鼓励人口成长。在京畿道的科田,是授予在职、退职官员的俸禄来源;京畿道田产也分为其他名目,例如“陵寝田”、“公廨田”等等,而授予功臣的“功臣田”则属私田。科田在此时限定只能在京畿道,用意是要就近监督官员,并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不过朝鲜建立之初的太祖、定宗、太宗三朝,就出现了功臣田、科田滥发以及私田增多的乱象,到世宗一朝才加以遏制[43]:277, 305-306。
高丽末年,佛教界日趋腐败,僧侣敛财牟利、大肆扩建寺庙、法会的铺张以致劳民伤财,以及僧徒免除徭役的特权等等,都招致社会对其普遍不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斥佛论[68]:98。另一方面,从元朝传入的程朱理学逐渐为高丽儒者接受,其以政治道德强调君臣之义,对儒学异端尖锐排斥。这时士大夫对于佛教的看法分为两派,李齐贤、李穑等人不反对佛教本身,而是反对寺院弊端、僧侣的不法行为;而郑道传等认为佛教灭伦害国,大力抨击。李成桂即位前,所用儒臣多为斥佛的改革派,因此即位后实施崇儒抑佛的国策(实际上是“外儒内佛”[10]:134);度牒制开始实施,以管制僧侣人口、禁止寺院滥建。崇儒抑佛政策为后续朝鲜君主所继承,不断深化;而程朱理学不仅成为政治、学术上的指导思想,也逐渐渗透并支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原本高丽的丧葬祭礼所用佛教仪式,到朝鲜时代移风易俗,逐渐由朱熹《家礼》的儒家礼法取代。在儒学地位不断拔高下,佛教势力开始萎缩[5]:282, 341。而李成桂本人崇信佛教,对于交情匪浅的无学大师待以师礼,封为“王师”;之后又封天台宗僧人祖丘为国师[72][73]。不过李成桂信佛见地不高,其动机主要以偏向祈福的成分居多。无学善看风水,因此拜他为王师的原始动机,并不是想更深入参禅;资助混修造《大藏经》安于瑞云寺、重修演福寺、修海印寺古塔并安放经书等等,也都是为了求功德或为国祈福[74]。
李成桂建立朝鲜后的国际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事大交邻”。事大,即奉明朝为大国,采取亲明路线;交邻,即对于和朝鲜接壤的女真族部落,以及日本、琉球国、中南半岛诸国等其他外国政权,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此后历代朝鲜君主,都遵循事大交邻的惯例[10]:134。在即位之前,李成桂就主张、实行亲明政策;建国之后也没有改变,确立事大主义的国策。尽管“朝鲜国王”地位一直不被明太祖正式承认,为寻求保障、以及对内宣示其统治权威性,标榜“不许以小逆大”,对明朝展现朝贡服属的姿态,维系和平,并定期派遣使节、进献贡品。明朝一改宋、元作法,与周边国家行朝贡贸易,改由明朝自己授予外国国王的独占贸易权,具有政治与经济性的意义[75]:101。因此,这种朝贡仅是形式上的“谦让之礼”,朝鲜在政治上仍维持独立立场[43]:311。
虽然李成桂极力维持恭顺的姿态、以至于到“卑辞谨事”般低声下气的程度,明朝、朝鲜关系仍不稳定。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捕获以胡德为首的五名朝鲜海盗,他们自称是朝鲜官府派来劫掠、刺探消息的。明朝命令朝鲜捉拿胡德同党,并要求派一个儿子亲自押解相关人等去明朝。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接下挑战,答应率领使团亲自去应天府谒见明太祖[76]。一开始,明太祖不相信李成桂真的会派亲生儿子过来,但是在确认的确如此后,再三召见李芳远然后依礼送还[77],周围人都称呼他是“朝鲜世子”。回程中李芳远经过北平,与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见面,得到相当礼遇,两人相谈甚欢;传说中,李芳远说朱棣不会再只当藩王太久、朱棣也说李芳远有天人之相(后来两人果然都透过政变,分别成为朝鲜国王、明朝皇帝,双双应验)[78]。这场李芳远出使成功让明太祖对朝鲜改观,也为后来两国关系改善做了铺垫[34]:62。
明朝、朝鲜两国国界处,有本属元朝管辖、后又臣服明朝的众多女真部落;当时朝鲜蔑称其为“野人”。明朝也曾为女真问题对朝鲜态度强硬,例如曾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令辽东都指挥使司封锁边境、拒绝朝鲜贡使,濒临断交[34]:62。明朝作了形式上的辖区划分,但是并未能有效统治,女真部落形同无政府状态,在明朝、朝鲜两边都是叛服无常。高丽末年,李成桂曾驱逐在咸镜道的女真人;然而,以李之兰为首的女真族后援势力,也是李成桂军事势力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以其为后盾,朝鲜王朝的建立才更为顺利[10]:132。即位后,李成桂对鸭绿江以南的女真聚落,采武力、怀柔兼施的政策。之后经过不断开拓,到世宗一朝才得以实质控制图们江以南;此后,鸭绿江、图们江成为朝鲜王国的北界[43]:312-313。同时期的日本是处在室町幕府时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足利义持将势力扩展到九州。足利氏应允朝鲜要求,指挥日本西部的大、小豪族压制倭寇;朝鲜也派出“回礼使”,处理遣返俘虏等事宜。而琉球国在朝鲜初期交往相当频繁,每年都有“岁遣船”到朝鲜,进献苏木、胡椒、砂糖等等;朝鲜船只也会去琉球进行贸易。太祖一朝,还有当时统称“南蛮”的南方国家与朝鲜有来往,例如暹罗使船也曾送来土产苏木、香料等土产[75]:103。
李成桂即位之初,将大批高丽王族流放到巨济岛、江华岛安置[79];不过之后又传旨宣布自己受命于天、王氏也是自己的子民,改善恭让王待遇、并将高丽王族放回半岛各州县,以展现新君即位的气度[80]。不久,金可行、朴仲质请人占卜关于恭让王与高丽王族的命数,预测王氏家族将复兴[81];事情曝光后,群臣纷纷请求诛杀高丽王族,以免前朝势力复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李成桂以占卜事件为理由,派中枢院副使郑南晋到恭让王的流放地三陟,将恭让王和他的两个儿子都绞死[82]。同时,尹邦庆、孙兴宗等朝鲜官僚招募擅长游泳的船夫,并告诉高丽王族们将在岛上过平民生活,诱骗他们争相上船;接著在海上航行途中把船凿沉,大批王氏因此溺毙[83][84][85]。高丽宗庙被拆毁,另建新庙[86];此后,高丽历代君主、后妃、功臣的肖像草图与铸像,不是烧掉就是埋入地下[87][88]。而高丽陵园在接下来几百年内,遭周围居民占用墓地,屡禁不止[89]。有许多高丽王族为躲避杀身之祸,纷纷隐姓埋名,将“王”姓增加笔画,改为玉、全、琴、申、田、车、马、金、龙、乃等姓氏,流落民间。而李成桂也下令,命先前在高丽时期接受赐姓王的家族,恢复原有姓氏;而许多本非高丽王室后裔的王姓人,为免受波及也改从母姓。因此,目前朝鲜半岛的王姓人口仅约三万人,成为稀有姓氏[90][10]:134。
在肃清王氏贵族势力之际,仍有高丽王族受到优待。传说在凿船事件后,李成桂曾梦见开创高丽的国王——高丽太祖王建;著七章冕服的王建厉声说道,他统一三韩有重大功业,警告要是消灭他的子孙,自己也很快会有报应。惊醒后,李成桂赦免了名单上剩下的高丽王族[91]。其中,定妃安氏本来只是恭愍王后宫,由于李成桂一再借她的旨意废立、最终得以篡位,在高丽时成为王大妃、朝鲜王朝建立后改封为“义和宫主”,享受各种礼遇;安氏在宣德三年(1428年)五月过世后,朝鲜参考献穆皇后曹氏、炀愍皇后萧氏先例,将安氏依高丽王妃礼节下葬[92]。而为效法二王三恪、并怀柔高丽遗民,恭让王的同母弟定阳府院君王瑀并不在流放之列,躲过杀身之祸,后获封归义君奉祀高丽王氏,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过世[79][93]。王瑀有一女嫁给李成桂第七子李芳蕃、还有一女嫁给李成桂的孙子李德根,而此后全州李氏(朝鲜王室)、开城王氏(高丽王室)两朝王室后裔之间,互相通婚的纪录也有上百例[94]。流传下来的开城王氏,以出自高丽太祖之子的孝隐太子派为主[95]。
王瑀过世后,朝鲜在距离开城不远处设立崇义殿,供奉四位高丽君主的牌位、配享十六位高丽功臣[95][96][97];并在此后超过四百年间,指派王氏子孙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大典[98][99],成为高丽的实质性宗庙。朝鲜王朝灭亡后,崇义殿虽然在韩战中遭受破坏,不过在1972年修复后,仍继续每年春秋祭祀传统至今。而由于崇义殿正好位在南北韩非军事区南侧范围内,平常罕有游客造访,附近一带甚至因而成为良好的生态旅游区[100][101]。
李成桂共有八个儿子,由他的两任正妻所生。元配韩氏(神懿王后)早逝,生育前六子,依序为:长子镇安君李芳雨、次子永安君李芳果、三子益安君李芳毅、四子怀安君李芳干、五子靖安君李芳远、六子李芳衍;继配显妃康氏(神德王后)是朝鲜王朝第一位生前在位的王妃,生育后两子:七子抚安君李芳蕃、八子李芳硕[58]。其中,长子李芳雨反对父亲篡权,而率家人回咸兴隐居、不问政事,李成桂也没有为难他[102];三子李芳毅生性淳厚谨慎、一向低调,不关心政治[103][104];六子李芳衍早逝,没有封爵。李成桂宠爱康氏,并向大臣说她在即位前后都有功劳[105];康氏自己也干涉王位继承,施压李成桂立她的儿子为王储。李成桂召大臣讨论立储问题,裴克廉、赵浚、郑道传等功臣们建议立功劳大者为世子。因为康氏的关系,李成桂不立韩氏的儿子们,而考虑立康氏的长子李芳蕃;功臣们认为李芳蕃轻浮不肖,请求立康氏次子李芳硕。于是,李芳硕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二十日成为王世子[55][106]。立世子后,郑道传官拜世子贰师,负责教导李芳硕[107]。为了巩固李芳硕的地位,郑道传建议解除诸王子兵权,并效法明朝皇子分封各地,不过李成桂没有听从[108]。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八月,显妃康氏病故,享年四十一岁;李成桂相当悲伤,辍朝十日[109][110],追谥康氏为神德王后。李成桂将爱妻就近埋葬,将陵墓建在汉城内、距离王宫西南仅几里外处(据称在今德寿宫附近[111]),称为贞陵;还在贞陵以东建立“金彩炳燿”的兴天寺,为康氏求冥福[105]。然而对于两任亡妻,李成桂厚此薄彼,当时埋葬元配韩氏的齐陵,连守陵官员、祭器都没有[112]。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二月,明太祖一再拒绝册封李成桂、指责奏章无礼之馀,认为郑道传未尽监督奏章用词的责任,命令朝鲜派他去明朝亲自解释;李成桂借口郑道传生病,不让他去[113][114],结果两国关系因而恶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明太祖仍穷追不舍,说李成桂身边都是奸佞小人,扬言再不交出郑道传就要讨伐朝鲜[115]。于是,在郑道传与南訚主导下,朝鲜加强军事演习,作为出兵辽阳的准备[116];同年八月李成桂生病,李芳蕃以外王子的兵权,都以训练不力为由遭到解除。据说郑道传打算对外宣布李成桂病危,以传旨召韩氏诸子进宫后铲除他们[108]。韩氏所生第五子李芳远有建国功勋,不满父亲废长立幼,从叔叔义安君李和那里听到风声后,决定发动政变。同月二十六日,李芳远率领亲信举事,将支持世子一派的郑道传、南訚、沈孝生、李懃等重臣一一杀掉。当时有人建议立李芳远为世子,李芳远推辞,表示二哥李芳果更有资格成为王储;于是李芳远指使大臣上疏,宣称郑道传等人谋反,已经平定,并请求废黜李芳硕世子之位、立永安君李芳果为新世子。李成桂听大臣念完上疏后,沉默许久后不得不答应;他在大臣拟好的教旨签下花押后,瘫软在病榻上干呕。接著,神德王后的两个儿子李芳蕃、李芳硕以及女婿李济相继被杀。这场政变,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108][10]:136。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九月五日,李成桂传位于李芳果,被尊为太上王;李芳果改名李曔,是为朝鲜定宗[117]。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人心惶惶、再加上汉城的首都机能尚未完善,定宗在建文元年(1399年)还都开城[118][43]:278。李成桂作为太上王,不得不离开汉城随行;经过贞陵时,他说迁都汉城本来是他和国人讨论出来的决定,说完便不舍地哭著离开[119][120]。定宗的两个同母弟,四弟怀安公李芳干、五弟靖安公李芳远,都是有力的王位继承人选;翌年正月二十八日,李芳干在朴苞挑拨下,率私兵攻打李芳远。结果,李芳远反而击败兄长并将他流放、朴苞被杀,史称第二次王子之乱[103]。经过两次王子之乱,定宗革除私兵,并在同年二月四日将李芳远立为“王世子”[121][10]:136。同年六月,定宗为太上王建太上宫府,称为“德寿宫”、府号“承宁府”,设置官属负责管理[122]。同年十月,李成桂在杨州神岩寺为横死的李芳硕、李济举行盛大的法会,媳妇德妃金氏、贞嫔闵氏(元敬王后)也去观礼;结果主持法事的僧人暴死,李成桂相当不高兴,只得还宫[123],之后迳自前往新都(汉城)在贞陵设法席、做佛事[124][125]。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定宗内禅、王世子李芳远即位,是为朝鲜太宗;他派大臣告知李成桂;得到冷淡回应:“做了不是,不做也不是;既然已经禅位,又还有什么好说的!”[b][126][127]同日回到开城[128]。此后,李成桂郁郁寡欢,并无预警离开开城去逍遥山长住,为排遣情绪,越来越常到处出游[129][130];后来他请无学受戒,皈依佛门[131]。由于两个儿子李芳蕃、李芳硕死于非命,李成桂对太宗的厌恶与日俱增。
太宗即位后,获得明朝正式册封为朝鲜国王[132]。明成祖派使节前往诏谕朝鲜,后又下赐太宗衮冕九章、王妃冠袍以及给李成桂的织锦缎、纱罗等物[133][134]。李成桂当时在杨州的桧岩寺,明朝使节温全、杨宁于是前往拜谒,并一起去江原道游览冬季的金刚山[135][136]。等温全等人离开后,李成桂就出奔东北面,经金化县、铁岭一路北逃[137][138][139];最后在永乐元年(1402年)十一月九日抵达老家咸州(咸兴)[140][141]。神德王后康氏的亲戚、安边府使赵思义举兵响应李成桂,要为康氏报仇[142]。朴淳、宋琉前往咸兴劝阻、试图阻止事态扩大,相继遭叛军杀害;金玉谦则得以冒死逃脱,赶回开城通报事变[143][144]。太宗一连几次派“问安使”去咸兴,结果李成桂都以弓箭射杀,无一生还,成为朝鲜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咸兴差使”(形容被派去做极度凶险、有去无回的任务)[145]。同月二十一日,太宗御驾亲征,叛军不久后溃散,因而平定乱事[146][147]。李成桂在无学大师劝谏下最终离开咸兴,不过并没有马上回京;他在逍遥山、丰壤等地逗留,之后才动身离开。十二月八日,李成桂一行抵达丰海道(黄海道)金郊驿[148];太宗前往当地,命人设帐殿作为正式会面的地点。河仑等大臣说太上王还没息怒,于是太宗挑了粗大的木料来做帐殿的梁柱。李成桂在帐殿里,看到身著冕服的儿子进来后发怒,突然拉满弓要射杀太宗;太宗吓得躲到柱子后面,箭射中梁柱。李成桂怒色缓解,笑著说:“天也!”并交出玉玺。之后还有祝寿宴,大臣再劝太宗不可以亲自奉上寿酒给父亲,于是改派宦官去敬酒;李成桂喝完酒后发笑,从袖子里掏出一柄铁如意,又说:“莫非天也?”[145]
这场由李成桂出奔咸兴引发的事变,称为赵思义之乱;以赵思义为首协助的十多位参与者遭处决[149]。太宗还一度将事变发生的所在行政区(永兴大都护府、安边都护府)降级做为惩戒,不过很快又撤销处分[150][151]。
赵思义之乱后,李成桂仍为太上王,不再过问政治[140]。太宗四年(1404年),太宗还都汉城;太上王也回到汉城,表示还都是征询多处国人意见后所为,是一件孝行[152][153]。次年,无学大师圆寂,李成桂下令将无学安葬在已预先建好的桧岩寺佛塔[154]。在神德王后过世后,有两名女子(元庠之女、柳濬之女)被选入宫服侍李成桂。其中元氏颇受宠爱,在太宗六年(1406年)受封为诚妃元氏,李成桂闻讯喜形于色;柳氏则受封贞庆宫主[155]。
太宗八年(1408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桂中风,此后一直没有恢复健康;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养病。清晨宵禁解除之际,李成桂为去痰服用苏合香丸后,陷入弥留;太宗闻讯赶来送上牛黄清心丸,但是李成桂已经不能服药,抬眼看了两次后随即升遐[156][157]。共计在位七年、成为太上王十年,享寿七十四岁[158]。
李成桂薨逝后,丧礼依《朱子家礼》举行,由嫡长孙奉宁君李福根(镇安大君长子)担任丧主[157]。依之前高丽恭愍王的先例,明朝赐谥号康献王,以后朝鲜国王遣使请谥成为惯例[140]。朝鲜上庙号“太祖”,谥“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合称太祖康献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太宗八年(1408年)九月九日,李成桂单独下葬在距汉城二十馀里、位在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现属九里东九陵的朝鲜王陵之一[134]。太宗十年(1410年),太祖、神懿王后祔庙(入祀宗庙)[159];太祖配享功臣原为四人、世宗时增至共七人,分别为:平壤府院君赵浚、汉山君赵仁沃、义安大君李和(太祖之弟)、青海伯李之兰、宜宁府院君南在、兴安君李济(太祖驸马)、宜城君南訚[159][160]。而李成桂死后,太宗认为神德王后并非其正妻[161][162],借口陵墓不可以在都城,在太宗九年(1409年)将贞陵迁出汉城,停止一切礼遇。贞陵荒废了一百多年不为人所知,直到万历九年(1581年)后才被重新找到[163][164];为神德王后盖的兴天寺(贞陵寺),后来被征用为公廨,周围居民偷窃寺中经书、宝物不止,最后贞陵寺在正德五年(1510年)被儒生纵火焚毁[165][166]。康熙八年(1669年),神德王后恢复太祖继室地位并祔庙[167][168]。
朝鲜历代国王文集《列圣御制》收录李成桂所写文章六篇、诗作五篇[169][170];《列圣御笔》也收藏一份太祖御笔拓本,出自他写给女儿的继承文件《淑愼翁主家屋许与文记》[171]。李成桂成为太上王时已经六十多岁,而小女儿“
朝鲜太祖的谥号由于历代君主加尊号、改谥而增长,到高宗九年(1872年),全谥为“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179][180]。1897年大韩帝国建立后,李成桂作为王朝始祖也被追尊为皇帝。光武三年(1899年),高宗将明朝谥号“康献”去除、追尊李成桂为高皇帝,改谥为“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高皇帝”[140][181]。
序 | 称号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备注[191] | 参考 |
---|---|---|---|---|---|---|---|---|
1 | 镇安大君 | 芳雨 | 1354 | 1393 | 神懿王后 | 三韩国大夫人忠州池氏 | 因反对父亲称王而隐居;谥靖懿,有二子一女。 | [192][193]:001 |
2 | 朝鲜定宗 | 曔 | 1357 | 1419 | 定安王后庆州金氏 | 本名芳果、初封永安君;朝鲜王朝第二代国王,有十五子八女。 | [194] | |
3 | 益安大君 | 芳毅 | 1360 | 1404 | 三韩国大夫人铁原崔氏 | 谥安襄,有二子二女;配享定宗庙庭。 | [195][193]:001 | |
4 | 怀安大君 | 芳干 | 1364 | 1421 | 府夫人骊兴闵氏 府夫人密阳黄氏 金陵府夫人金浦琴氏 |
谥良僖,有四男二女。 | [193]:002 | |
5 | 朝鲜太宗 | 芳远 | 1367 | 1422 | 元敬王后骊兴闵氏 | 初封靖安君;朝鲜王朝第三代国王,有十二子十七女。 | [196] | |
6 | 德安大君 | 芳衍 | 早逝,生卒年不详;初封元尹。 光武四年(1900年),以怀安大君十六代孙李贞敎奉祀。 |
[197][198] | ||||
7 | 抚安大君 | 芳蕃 | 1381 | 1398 | 神德王后 | 开城府夫人王氏 | 死于第一次王子之乱,谥章惠。 世宗十九年(1437年),以侄孙广平大君李玙(世宗嫡五子)为嗣。 |
[199][200] |
8 | 宜安大君 | 芳硕 | 1382 | 1398 | 府夫人富有沈氏 | 死于第一次王子之乱,谥昭悼。 成宗六年(1475年),以侄曾孙春城君李譡(世宗孙、密城君次子)为嗣。 |
[201][202][203] |
播出(拍摄)年份 | 影视作品 | 演员 | 制播团队 | 备注 |
电视剧 | ||||
1983年 | 开国 | 林东真 | KBS | |
1983年 | 朝鲜王朝五百年—《楸洞宫大人》 | 金茂生 | MBC | |
1996年 | 龙之泪 | 金茂生 | KBS | |
2005年 | 辛旽 | 李振宇 | MBC | |
2012年 | 大风水 | 池珍熙 | SBS | |
2014年 | 郑道传 | 刘东根 | KBS | |
2015年 | 六龙飞天 | 千浩振 | SBS | |
2016年 | 蒋英实 | 金基贤 | KBS | |
2019年 | 我的国家 | 金永哲 | JTBC | |
2021年 | 太宗李芳远 | 金永哲 | KBS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