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大学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大學大學堂

香港大学大学堂(英语:University Hall)为香港大学传统住宿舍堂之一,舍堂颜色为绿色、黑色及银色。建筑物外部本身亦是香港法定古迹。大学堂位于薄扶林道144号,毗邻薄扶林水塘

事实速览 大学堂, 校训 ...
大学堂
University Hall
香港大学大学堂
校训"We go with brothers"
地址 香港薄扶林薄扶林道144号
院长Beau LEFLER(陆博文)
学生数110
成立年份1956年
网站http://www.uhall.hku.hk/
地图
关闭

该建筑物本来是苏格兰商人德格拉斯·立毕(Douglas Lapraik)于1861年建成,并将之命名为杜格拉斯堡(英语:Douglas Castle),以作为其公司总部及其寓所之用。1894年,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购入该建筑物,并易名为拿撒勒楼(英语:The Nazareth House)。拿撒勒楼遭到大规模修葺及重建,更加建了一所印刷工场,印刷工场在其后期间内印刷了六万多本由二十八种文字编成的天主教书目流传亚洲各地,全东南亚第一本中文圣经亦出于此。香港日占时期,拿撒勒楼及伯达尼疗养院分别成为香港仔船坞工人宿舍及日本宪兵总部。教士被逐,相传底层休息室以及对出庭园更是当日拷打华人、行刑及停尸的地方。1953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撤离拿撒勒楼。香港大学于1954年将之购入,并于1956年正式用作男生宿舍及命名为大学堂。[1]

历史

德格拉斯堡时期(1861-1894)

Thumb
德格拉斯堡

1842年,苏格兰人德忌利士·立毕(Douglas Lapraik)来港,先就职于钟表行,及后开设船务公司 Douglas Steamship Company。1861年,他买下位于郊区地段三十二号一幅面积9.5亩的小山丘,包括现时大学堂、西苑以及网球场一带的土地,并在1861-67年间兴建了德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用以观察船队进出港口的情形。古堡建筑面积约二千余平方呎,共有两层,位置为现时舍监居住之地方。1866年,德格拉斯回英,而城堡则由其侄儿约翰·史钊活·立毕(John Steward Lapraik)承继。1893年,约翰·史钊活·立毕死于心脏病,城堡则交予其儿子约翰·德格拉斯·立毕(John Douglas Lapraik)。[2]

拿撒勒楼时期(1894-1954)

1894年9月8日,约翰·德格拉斯·立毕把古堡售予巴黎外方传教会(法语: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教士们大兴土木,不但兴建了伯大尼修院,更将古堡扩大改建,将两者合称为拿撒勒楼(英语:Nazareth House),现时大学堂之规模便源自于此。当时的新建筑有:教士房间数十、教士静室、小教堂及印刷所等。印刷所为 Father Monnier 所创建,每年印书量达六万册,包括以二十八种文字发行的圣经,远销至亚洲各地,全东南亚第一本中文圣经亦出自于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拿撒勒楼曾是志愿军训练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香港沦陷,拿撒勒楼被日军占领,被征用作日军宪兵总部及日本船坞(位于香港仔)的工人宿舍。众传教士被逐,只有教士主管以及印刷投工两人获留下,但印刷事务已完全停止。当时日军把全楼分为A、B及C三层,这便是现今房间编号的由来。

抗战胜利后,拿撒勒楼重归传教士手中,但建筑物已被血肉所污而蒙上阴影,印刷所亦因被白蚁所蚀而不能再用。战后中国局势动荡,加上后来中共掌权,宗教不被极权接纳,拿撒勒楼已失去其在大中华地区传教的价值,故教士们陆续撒走。与此同时,香港大学正觅地兴建学生宿舍,于是古堡便于1954年12月4日被香港大学正式买入。[2]

大学堂时期(1954-现在)

Thumb
大学堂的外观

廖本怀、区建昌以及钟也斯格(英语:Jon Prescott)等建筑师设计和监工底下,已废置的印刷所被拆去,该空地后来成为停车场。教堂和宁修室分别改成饭堂和交谊厅,A、B 层部分空间则被改为舍监住所和员工宿舍,此外各房间亦略经修葺并添置新家俱。终于1956年初,一批原居于 Eliot Hall、Morrison Hall,以及 Lugard Hall 的同学迁入古堡,大学堂正式成立。

早期大学堂之纪律十分严格,无论迟到、离开或是是回家均需向舍监申请,而每晚用餐时均需要穿着绿袍。当时高桌晚宴规定于逢星期一晚举行,厨房制度则类似小食店之形式。早期大学堂宿生热衷于参与学生会活动,在舍堂成立的首十二年内,有八届的香港大学学生会会长由大学堂堂友担任,其他学生会属会亦可见大学堂堂友之身影,如1967年六位学系系会的主席中便有四位是大学堂堂友。时至今天,仍有不少大学堂堂友曾为或是现任港大学生会中央干事会,评议会及评议会时委会之成员。成立之初的大学堂有很多海外宿生,且擅长各类体育活动。当时大学堂以曲棍球尤其岀色,曾赢得多次 Inter-Hall Champion。至六十年代中期更进入全盛时期,并于1966及1968年赢得马来人杯(英语:Malayan Cup)。每逢赛事,堂友均会到场支持、拍 Hall Clap 为健儿打气。如夺魁首,则会做岀 War Cry,这些传统一直留传至今。

建筑

Thumb
大学堂饭堂

大学堂是香港仅存拥有城堡外貌的建筑之一,其外部为香港法定古迹。大学堂揉合了都铎及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华丽建筑,外部有设计优雅的梯级,而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饭堂及螺旋式楼梯。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

大学堂三宝

大学堂有三项令宿生引以为傲的宝物,被称为“大学堂三宝”,他们分别是四不像、铜梯以及三嫂。[3]

四不像

Thumb
大学堂主入口的四不像

四不像位于主入口石梯的两旁,共三只,两大一小,因其头和鼻似大象,身和尾似麒麟,爪似狮子,但其实与以上三种动物都大相径庭,故称“四不像”。关于四不像亦有一则传闻,相传碰到四不像的人都会遭遇厄运,如考试不合格、重读、退学,连大学生活和人也亦会事事不顺。要解除厄运则要触碰大学堂另一门口的石狮子。

铜梯

Thumb
大学堂内的铜梯

巴黎外方传教会收购古堡时在巴黎铸造此螺旋式楼梯,全梯由巴黎经海路运抵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铜梯被日军充公运到日本,战后应香港政府之要求重回大学堂。铜梯共五十二级,每两级为四分之一圆,全条由生铁打造。传统规定行向上层时应由男性先走,女性则后从;相反,走向下层时应由女性先走,男性从后。

三嫂(已故)

袁苏妹(1927年-2017年),广东东莞人,因丈夫排行第三,故被称为“三嫂”。自大学堂成立时(1956年)便已开始为大学堂服务,已于1998年6月底退休。她与大学堂的四不像、铜梯,并列为“U Hall 三宝”。三嫂在退休前负责清洁,因她十分关心宿生,不时为宿生煮宵夜以及小食,包括马豆糕、红豆沙,宿生和旧生们都十分尊敬她。宿生一生会品尝三次三嫂特制的 Hall Blood,包括升仙、毕业、结婚。Hall Blood 象征堂友于大学生活、事业和婚姻上将会面对的甜、酸、苦、辣,亦象征三嫂对堂友的祝福。2009年,她获提名成为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4]袁苏妹在2017年11月24日安详离世,享年90岁。港大校友 Facebook 专页公布死讯,并留言赞扬她“为港大留下了光辉传承”。[5][6]

舍堂文化

大学堂为香港大学四间传统舍堂之一,其核心价值为“搏尽”、“团结”、“兄弟情”、“承担付出”,亦着重四线发展,强调堂友应于体育、文化活动、时事及社会服务有所表现。大学堂一直秉承师生共治的原则,由舍监及于周年大会选出的香港大学学生会大学堂宿生会管理。宿生会成员包括住宿堂友及非住宿堂友。

近年,大学堂的发展渐趋多元,除了参与各项联舍比赛,亦会举办或参与不同活动,包括每年将古堡布置成鬼屋的万圣节派对[7]、时事论坛、环岛单车游、戏剧公演和火龙扎作等。

体育

大学堂现时营运之体育队伍分别为曲棍球队、垒球队、棍网球队、田径队、及龙舟队。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足球及篮球等运动则以兴趣小组形式营运。其中“新球类”运动(垒球丶曲棍球和棍网球)是舍堂的重点发展项目,新生通常会在第一年参加至少一支“新球类”队伍,与同届一起从零开始学习一项新运动,出战舍堂比赛,体验团结搏尽的精神,从中收获兄弟情。

文化

大学堂参与各类的联舍文化比赛,包括戏剧合唱团辩论桥牌等。除比赛外,该堂之文化辅助委员会每月均会联同薄扶林村明爱薄扶林社区发展计划举办“薄扶林导赏团”,介绍薄扶林一带的景点和建筑(如大学堂、伯大尼修院薄扶林村),展示该区居民的生活面貌。[8]

时事

大学堂设有时事辅助委员会,定期举办公开时事论坛,与堂友深入讨论时政,亦有进行政治研究。[9]

社会服务

大学堂之社会服务辅助委员会定期安排及策划义工服务,如探访老人院、失明人士、以及板间房户,新生亦必须筹划一次义工服务(Orientation project,简称 O-project),让新生参与社会服务及学习筹划活动的技巧。

其他

大学堂鼓励堂友根据其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现时营运之兴趣小组包括:对外宣传组(Pub Team)、档案保育小组(Archive Group)、耕田将晖(耕种小组)、乐队(Band Team)等。

舍堂活动

大学堂生活多姿多彩,除了体育、文化、时事及社会服务四方面的活动外,亦会举行下列传统活动,让堂友聚首一堂,增进彼此关系。

Founder's Nite

Founder's Nite,又称为“升仙夜”是迎新的最后环节。每位新人(Greenhorn)可选择两位旧人作“大佬”,是为舍堂生活的师友。喝下人生第一杯Hall Blood后,由大佬披上绿袍,象征着新人蜕变成Castler。

Castlers' Nite

Castlers' Nite 于每年舍堂开放日的晚上举行,堂友会于饭堂品尝自助餐,与女伴共跳壳仓舞(Barn Dance),亦有其他精彩节目。然而,此活动于近年已没有举行。

Nazarene Nite

Nazarene Nite通常于每年的十月举行,以欢送毕业离校的堂友。每年毕业的堂友都会在当晚将一只刻有全部同届名字的银杯留在大学堂,并饮下人生第二杯Hall Blood。当晚亦会举行颁奖仪式,表扬过去一年表现出色的堂友。

高桌晚宴

高桌晚宴为大学堂传统活动之一,大学堂成立之初的高桌晚宴逢星期一晚举行,现在平均每月一次。舍监会邀请旧生及社会贤达参与晚宴,并在席后举行讨论环节,以让堂友触类旁通,扩阔视野。当晚,堂友会穿起正式服饰,配以绿袍以示尊重。

万圣节派对

每年万圣节,大学堂堂友均会把古堡布置成鬼屋,并邀请港大同学前来参观,在古堡共渡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拜神及团年饭

每逢农历新年,不同年代毕业的堂友都会回来吃团年饭,期间会拜神、切烧猪,祈求平安。

大跑步

每逢星期三晚上,堂友都会集合一起,由大学堂跑至圣约翰学院再折返。除了让堂友一同锻炼体能外,更重要的是体验共同努力,力求突破的精神。

舞火龙

每逢中秋节,堂友都会与邻居薄扶林村的村民一起扎作火龙,并在节日中巡游,寄望为社区带来好运、祈求身体安康。

劲过

每个学期完结前,宿生会都会举行劲过活动。堂友聚首一堂,共晋晚餐、并在细长红纸上为自己和兄弟们书写愿望,藉以祈望于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夺取佳绩。

膳食服务

大学堂远离市区,为方便堂友的日常生活,堂内特设有私人食堂为堂友提供膳食服务。食堂每日早上七时至晚上七时为堂友提供早、午、下午茶及晚餐服务,每日更有一款特式甜品供各堂友品尝。除日常餐牌上的食物外,食堂可为堂友提供各款私房菜,如小菜宴、海鲜餐、火锅等。食堂亦会提供食材订购服务,让堂友可以自行煮食。

著名旧生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