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畫家和跨性別女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莉莉·艾尔伯(丹麦语:Lili Elbe,1882年12月28日—1931年9月13日)是一位丹麦跨性别女性,也是世界上有纪录的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者之一。[2][3]
艾尔伯出生时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4]1904年,韦格纳与画家戈尔达·戈特利布结婚,婚后有时会扮成女装,为妻子作模特儿,自称为莉莉·艾尔伯。1912年,她和妻子搬到巴黎居住,随后逐渐抛弃男性性格,开始以女人身份生活。1930年,艾尔伯到德国接受了一系列性别重置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并将卵巢移植到体内,然而这次卵巢移植却以失败告终。她在手术后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别,结束了与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绘画事业,名字也改为莉莉·伊尔莎·艾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5]1931年,她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将子宫移植到体内,但手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排异反应,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后,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写下的回忆录,后人也以各种形式纪念她的这段经历。[6][7][8][9]
她的半自传叙述作品的英国和美国版本于她去世后的1933年以《男人变女人:性别变更的真实记录》为题出版。[10][11]一部受她生活启发的电影《丹麦女孩》于2015年上映。根据她的生平创作的歌剧《莉莉·艾尔伯》,由托拜厄斯·皮克创作,于2023年首演。[12][13][14]
根据圣尼古拉教堂(St. Nicolai Church)的登记记录,人们普遍认为韦格纳于1882年出生于丹麦瓦埃勒,母亲为安妮·玛丽·汤姆森(Ane Marie Thomsen),父亲为香料商老板莫根斯·威廉·韦格纳(Mogens Wilhelm Wegener)。[15][16]有关她的书中为了保护相关人物的身份而改动了一些事实,将她的出生年份有时记为1886年。然而,根据她的妻子戈尔达·戈特利布生活的相关事实,1882年的出生年份更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于1904年在大学时结婚,如果韦格纳出生于1886年,那时她仅18岁。[17][18]有人推测韦格纳可能是间性人,[19][20][21]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22]一些报导指出,她的腹部可能已经有初步发育的卵巢,并可能患有克氏症候群。[3][8]
韦格纳是一家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韦格纳从小就留着长发,皮肤白皙,说话声音像女孩子,也经常因此被兄长嘲笑。[23]幼年时的韦格纳曾经和“真正的男孩子”一起打架,但是在游泳课上却因为这些男孩的身体而感到不适。[23]韦格纳的绘画能力出众,后来进入瓦埃勒技术学院(Vejle Tekniske skole)学习。[24][25]1902年,韦格纳被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录取,成为一位风景画家。[24][23][25][26][27]
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韦格纳结识了画家戈尔达·戈特利布。两人因绘画结下缘分,1904年6月8日结为夫妻,这时韦格纳22岁,戈尔达19岁[26][25][28]。二人婚后共同游遍欧洲,韦格纳靠风景画渐渐成名,戈尔达则主攻插画创作[29]。1907年,韦格纳获得了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诺伊豪森奖(De Neuhausenske Præmier),还参加了丹麦秋季艺术展,并在瓦埃勒艺术博物馆和巴黎汽车沙龙举办了画展[1]。
韦格纳25岁左右时,戈尔达作画需要的女模特爽约没能前来,于是韦格纳便穿上长筒袜、高跟鞋和女装,为妻子扮演女模特,之后每当戈尔达缺少女模特时就由韦格纳来扮演。韦格纳惊奇地发现自己穿女装时感觉非常舒适,渐渐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女性人格,自称为莉莉·艾尔伯[30][24][29]。其中,“艾尔伯”(Elbe)这一名字来自她喜爱的城市德累斯顿旁的易北河(Elbe)[31]。戈尔达因自己画中的这位深色头发的杏眼女郎而渐渐成名,直到1913年,公众才知道这位女子正是她的丈夫。[28]起初,韦格纳仅仅在妻子找不到女模特时才会穿上女装扮演女性,但之后扮演女性的次数却越来越频繁,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超过了男装的时间。此时的她已经成为妻子画作中的主要模特,也渐渐放弃了自己的绘画事业[32]。夫妻二人游遍意大利和法国,最终在1912年搬到巴黎居住[26][24][1][29]。在这里,韦格纳可以公开以莉莉·艾尔伯的女性身份露面,戈尔达也可以以女同性恋的身份生活[28]。
1920年代到1930年代间,艾尔伯开始长期以女性身份出现在巴黎的社交场合中,或者在家中招待客人。艾尔伯自称是韦格纳的姐妹,她最亲密的朋友们也渐渐了解了她的秘密身份,但她的隐秘生活仍然不为外人所知。戈尔达也鼓励艾尔伯以女性身份生活[30][29][33]。这时,这段婚姻已经变成戈尔达、韦格纳和艾尔伯之间的尴尬三角关系。有资料显示戈尔达可能是女同性恋者,她更青睐艾尔伯的人格,对韦格纳渐渐失去兴趣。韦格纳则感觉体内的男性人格抑郁失眠,疾病缠身,甚至屡屡产生自杀的念头;艾尔伯的人格却积极而幸福,逐渐占据了整个肉体[30][24][28][32]。
艾尔伯越来越难以接受自己男性的躯体,坚信自己应当是一位女性[32]。她的妻子戈尔达在1929年也鼓励她接受手术改变性别[28]。艾尔伯辗转丹麦、法国和德国的各家医院寻求帮助,但每个医生都诊断她是癔症或是同性恋[24][31]。最终她在1930年到了德国德累斯顿的妇科诊所,通过朋友找到了医生科特·瓦内克洛斯(Kurt Warnekros)和性学专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23][24][31]。瓦内克洛斯医生很快理解了艾尔伯的内心,认为她是一位困在男性躯体内的女性[24]。
1930年3月5日,艾尔伯在柏林接受了第一次手术,切除了睾丸和阴茎。这次手术是在赫希菲尔德的指导下完成的[23][24][29][33][34]。之后又做了四次手术,都是由瓦内克洛斯医生在德累斯顿妇科诊所完成的[24][33]。手术的资金是夫妻二人共同举办画展筹得[32]。在第二次手术中,医生还向她体内移植了一位26岁女性的一对卵巢,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以及其他的并发症,最终被迫切除[23][24][33][34]。赫希菲尔德记录的病历资料在1933年遭纳粹焚毁,瓦内克洛斯的诊所和资料也毁于二战中的盟军炮火[29][35]。但有记载显示,医生在为艾尔伯移植卵巢时,发现她的体内已经有了一对发育不成熟的卵巢,因此可能证实她在出生时即是双性人[35]。
接受手术之后,艾尔伯认为自己获得了新生。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己也彻底放弃了艺术事业。艾尔伯认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只属于之前的男性躯体。她曾经写道:“我不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我想成为一个女人。因此我必须关掉自己生命中的艺术创造力…… 我不能继续像曾经的那个男性艺术家一样创作了。”[32]她和戈尔达两人在1930年9月致信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请求取消这桩婚姻。丹麦国王随后认定二人的婚姻无效[24][29]。艾尔伯也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身份和性别,在1930年12月9日改名为莉莉·伊尔莎·艾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1][25][33]。戈尔达在艾尔伯手术期间一直给她支持和鼓励,在离婚之后,戈尔达嫁给了一名意大利军官,搬到摩洛哥居住。艾尔伯则爱上了另一个法国画家[32]。这位法国画家被艾尔伯称作“克劳德”(Claude,化名),熟识艾尔伯已久,也了解她的真实身份。这位“克劳德”向艾尔伯求婚,艾尔伯表示等到完成手术,变成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女人之后就会和他结婚[36]。
艾尔伯希望能够变成一个“真正的女性”,生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母亲[33]。1931年,艾尔伯在德累斯顿接受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手术。这次手术中,医生将一个子宫移植到她的体内,希望艾尔伯能够因此获得生育能力。然而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成熟,手术也过于激进。手术后,艾尔伯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很快于1931年9月13日在德累斯顿逝世[24][29][32][34]。死后也埋葬在德累斯顿三一公墓(Dresdner Trinitatisfriedhof)。她的坟墓于1960年代一度遭拆除,之后又重建恢复,于2016年4月22日对公众开放[25][37]。
艾尔伯逝世后,她的朋友厄恩斯特·哈瑟恩化名为尼尔斯·霍伊尔(Niels Hoyer),收集了她的自传和回忆,编成《从男到女:莉莉·艾尔伯的告白》(Fra mand til kvinde: Lili Elbes bekendelser)一书,1931年在丹麦正式出版;随后,英文版《从男到女:第一次变性》(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也于1933年出版。书中介绍了艾尔伯的一生,但书中人物均改成了假名[25][38][39]。
2000年,美国作家大卫·埃伯肖夫根据艾尔伯的经历,写成小说《丹麦女孩》,在全球畅销。2015年,英国导演汤姆·霍伯将小说改编成为同名电影《丹麦女孩》,于2015年11月27日上映。影片中的艾尔伯原定由女演员妮可·基德曼或格温妮丝·帕特罗饰演,但最终改为由男演员埃迪·雷德梅尼饰演[40][41]。
在丹麦哥本哈根每年举办的LGBT电影节“MIX哥本哈根”(MIX Copenhagen)为纪念莉莉·艾尔伯,设立了四项“莉莉奖”,分别颁发给评审团选出的最佳电影长片、最佳电影短片、最佳纪录片,以及观众选出的最受欢迎电影[4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