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支援韩国的多国联合部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联合国军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支援大韩民国政府的多国联合部队,依据1950年7月7日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1],由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中华民国、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6个国家为联合国军提供军医或医疗船。联合国军司令部是依据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使用联合国旗帜的[2]。
需要注意的是,1950年成立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与1948年成立但在朝鲜战争期间仍属非武装组织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无关,两者亦有所不同。联合国军是由美国主导,而联合国曾多次在其官网和官方新浪微博否认联合国军受联合国秘书长领导,且其战斗报告从未提供给联合国任何机构,[2][3][4][5][6][7]但联合国军战斗时期中行动的报告曾提交过联合国安理会。[8][9][10][11]联合国维和部队则对联合国安理会负责,受联合国秘书长领导,且其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才首次成立了下属武装单位“联合国紧急部队”(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联合国和平行动部战略宣传股主管称“联合国没有自己的常备军队或警察部队,但会根据每次行动的具体需求请会员国派遣军事和警察人员。”[12][13][14]
197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3390号决议,呼吁解散联合国军[注 1][15]。但至今尚未签署和平协定,联合国军司令部亦存续至今。
1978年韩美联合军司令部成立后,韩国国军前线部队的任务由联合国军司令部移交给韩美联军司令部管辖,但联合国军司令部并未随之撤销。目前,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由韩美联合军司令部司令兼任[16]。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国军不断败退[17]。7月7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建议联合国会员国对大韩民国政府提供支援以击退“北朝鲜军队”的攻击;当时只有大韩民国政府获得联合国承认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府”,亦使联合国否认半岛北方的朝鲜政权及朝鲜人民军之合法性。当日,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获得通过,该决议建议参战各国将部队提供给美国主持的“联合国军司令部”(United Nations Command),并要求美国指派该部队的司令官,联合国亦要求美国向安理会报告联合国军的行动[18][19][11]。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正式建立。
参加联合国军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共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以及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麦、印度5个国家的医疗队。当时的韩国部队也受联合国军指挥,而中华民国亦参与了部分联合国军战俘营的管理工作[20][21]。
由于联合国将联合国军的指挥权交给美国,因此战局实际由美军掌握。美军最初作战目的是将“北朝鲜军队”(朝鲜人民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北,然而在确定中苏不介入的前提下可一定程度越过三八线作战;随着9月中旬仁川登陆的顺利进行,改为协助李承晚为首的大韩民国政府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并于10月越过三八线作战,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终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
1953年7月27日22时,朝鲜人民军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方与联合国军一方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大韩民国一方因李承晚的反对未参与签订协定,但事后遵循了协定。协议规定以三八度线附近双方实际控制的南北各两公里宽之范围设立非军事区,朝鲜战争就此结束。1957年,随着远东司令部废除,联合国军司令部从东京移至汉城(今首尔);同时,在日本神奈川县的座间基地成立了“联合国军后方司令部”,直到2007年迁至横田飞行场,且在日本有七个基地被指定为其设施。[22]
197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3390号决议,期望美国能依照其预期在隔年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其中美国、日本起草的决议A部分要求“所有直接有关各方”就取代停战协定的安排进行谈判,“以期联合国军司令部能在达成维持停战协定的安排时同时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起草的决议B部分要求停止对朝鲜的“外国干涉”,并呼吁“停战协定的实际当事各方”“在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和撤出打着联合国旗帜驻在南朝鲜的一切外国军队的情况下”以一项和平协定来取代停战协定;决议A、B部分被同时通过[15]。但至今尚未签署和平协定,联合国军司令部也未撤销[15]。1978年,韩美联合军司令部成立,使大韩民国国军前线部队的任务由联合国军司令部移交给韩美联合司令部管辖[23];依据法律,韩美联合司令部的司令由驻韩美军司令兼任,副司令则为韩国陆军的四星上将[24]。
199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在给朝鲜外交部长的一封信中写道:“安理会并未将统一司令部设立为其管辖的附属机构,而只是建议设立这样一个司令部,并明确其受美国管辖。因此,解散统一指挥部不属于任何联合国机构的责任,而是属于美国政府的职权范围。”[25]
1994年,韩国国军的平时指挥权向韩方移交[26]。而韩国原定在2015年12月接管韩军的战时作战指挥权[27];但在2014年10月,时任韩国国防部长韩民求宣布这一期限将后延到2020年代中期[28]。
2010年6月25日起,联合国曾多次在其官网和官方新浪微博中称:“由安理会第84号决议授权成立的国际部队并不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这支部队并不是在秘书长的权力之下,而是在美国的统一指挥下。关于其在战斗时期中行动的报告并未提交给联合国的任何机构。[2]这是在苏联为抗议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而缺席安理会时采取的一个强制行动。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开始与北朝鲜并肩作战,抗击‘联合国军’。[3][4]1975年,联大通过第3390号决议,要求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5][6][7],但联合国军战斗时期中行动的报告曾提交过联合国安理会。[8][9][10][11]
2017年7月1日,朝鲜维护和平全国民族委员会发言人在首尔成立联合国军司令部60周年时发表谈话,要求美国解散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部[29],美方不予回应。
2023年11月14日,韩国国防部长官申源湜和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等17个成员国代表在首尔龙山区的国防部大楼举行首次韩国和联合国军司令部国防部长会议。韩国和联合国军司令部17个成员国宣布,朝鲜半岛若再次发生威胁韩国安全的敌对行为或武力攻击,各国将携手应对。[30]
2024年10月14日,联合国和平行动部战略宣传股主管尼克·伯恩巴克称“联合国没有自己的常备军队或警察部队,但会根据每次行动的具体需求请会员国派遣军事和警察人员。”[12][13][14]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出兵居第一位,兵力达30多万人[31];英国居第二位,兵力超过1.4万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达6,100多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达5,400多人。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方和韩国平民共死亡6万8,833人,负伤10万4,453人,被俘2,970人,失踪4万267人[a]。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战场兵力最多时达30万2,483人;动用了其陆军兵力的三分之一,海军兵力的一半,出动各种舰艇210艘,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383架;空军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后出动各种飞机数万架次,战场上飞机最多时达1,700多架[32]。参战的美军精锐部队有第1骑兵师,“美利坚之剑”第1海军陆战师,“滴漏器师”第7步兵师,“王牌飞行队”空军第4联队等王牌部队。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刻的数字:死亡5万4246人,负伤10万3,284人,被俘7,140人,失踪8,177人。但美国国防部于2000年宣布朝鲜战争中美军阵亡士兵的统计数字存在重大失误:实际阵亡人数应为3万6,940人(原数字包括了战区内死亡、非战斗原因死亡和战区外死亡人数[33])[34]。美国“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和《大英百科全书》上都使用了错误的统计数字[35]。据此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伤亡超过15万人。
英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共投入兵力1万4,198人[36]。先后有陆军第2旅、28旅、29旅,海军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舰艇21艘、飞机80架。其中第27旅榴弹炮营、英军第28旅的“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英军第29旅的“格洛斯特营”和“皇家坦克营”四支成建制的部队在战斗中蒙受严重伤亡[37][与来源不符]。
法国于1950年7月22日派遣一艘驱逐舰前往朝鲜,加入“联合国军”海军行列。8月25日,又组建1个独立营,队名为“联合国军法国营”,全营1,065名官兵。比利时于1951年1月31日派一个步兵营入朝,隶属于美军第1军指挥。土耳其投入1个步兵旅,开始配属在美军第9军,后来配属在美军第1军的序列中。泰国原定出动1个团,实际上仅出动21团1个步兵营及2艘小型护卫舰、1艘支援舰、1个空中运输中队[38]。
各国投入兵力概况 | ||||||
---|---|---|---|---|---|---|
国家 | 入朝时间 | 参战[39][40] | 死亡 | 负伤 | 失踪 | 被俘[41] |
美国 | 1945年9月8日[b] | 302,483[c] | 36,940 | 103,284 | 8,177 | 7,140 |
英国 | 1950年7月7日 | 14,198 | 1,109 | 2,674 | 1,060 | |
加拿大 | 1950年7月28日 | 6,146[d] | 516[e] | 1,255[43] | 2 | |
土耳其 | 1950年10月17日 | 5,453 | 721 | 2,111 | 168 | 216 |
澳大利亚 | 1950年7月7日 | 2,282 | 339 | 1,200 | - | - |
菲律宾 | 1950年9月19日 | 1,496 | 112 | 229[f][46] | ||
荷兰 | 1950年7月15日 | 819 | 123 | |||
法国 | 1950年7月29日 | 1,119[g] | 271 | 1,008[45] | 7 | 12[47] |
希腊 | 1950年11月25日 | 1,263 | 199[45] | 610 | ||
新西兰 | 1950年7月15日 | 1,385 | 33 | |||
泰国 | 1950年11月7日 | 1,204[h] | 129 | 1,139 | 5 | |
埃塞俄比亚 | 1951年5月5日 | 1,271 | 121 | |||
哥伦比亚 | 1952年4月30日 | 1,068 | 163 | 448 | 2 | 28[49] |
比利时 | 1951年1月31日 | 900 | 97 | 350[45] | ||
南非联邦 | 1950年10月4日 | 826 | 28 | 8 | ||
卢森堡 | 1951年1月31日 | 44[i] | 7 | 21[45] |
1978年11月7日起由韩美联合司令部兼辖
图片 | 姓名 | 说明 | 上任 | 卸任 | |
---|---|---|---|---|---|
1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1950年6月26日,当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下令驻日美军协助大韩民国国军作战。7月8日,杜鲁门指定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的指挥官。6天后,李承晚将韩国国军指挥权交给麦克阿瑟[50]。9月15日,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实行仁川登陆。
麦克阿瑟在朝鲜的很多行动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华盛顿的决策[51],因而被免职。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52][53] |
1950年7月7日 | 1951年4月11日 | |
2 | 马修·李奇微 | 1952年5月,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54]。 | 1951年4月11日 | 1952年5月12日 | |
3 | 马克·格洛克 | 1953年7月27日,格洛克将军代表联合国部队,与朝鲜陆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 1952年5月12日 | 1953年10月7日 | |
4 | 约翰·E·赫尔 | 1953年10月7日 | 1955年4月1日 | ||
5 | 麦克斯韦·D·泰勒 | 1955年4月1日 | 1955年6月5日 | ||
6 | 李曼·雷姆尼泽 | 1955年6月5日 | 1957年7月1日 | ||
7 | 乔治·戴克 | 1957年7月1日 | 1959年6月30日 | ||
8 | 卡特 B. 马格鲁德 | 1959年7月1日 | 1961年6月30日 | ||
9 | 盖·梅洛伊 | 1961年7月1日 | 1963年7月31日 | ||
10 | 汉密尔顿·豪泽 | 1963年8月1日 | 1965年6月15日 | ||
11 | 德怀特·E·比奇 | 1965年6月16日 | 1966年8月31日 | ||
12 | 查尔斯·H·博内斯蒂尔三世 | 1966年9月1日 | 1969年9月30日 | ||
13 | 约翰·赫西·米凯利斯 | 1969年10月1日 | 1972年8月31日 | ||
14 | 唐纳德·贝奈特 | 1972年9月1日 | 1973年7月31日 | ||
15 | 理查德·斯蒂威尔 | 1973年8月1日 | 1976年10月8日 | ||
16 | 约翰·维西 (John W. Vessey) |
陆军上将 | 1976年10月8日 | 1979年7月10日 | |
17 | 约翰·威克姆 (John A. Wickham, Jr.) |
陆军上将 | 1979年7月10日 | 1982年6月4日 | |
18 | 罗伯特·森纳瓦德 (Robert W. Sennewald) |
陆军上将 | 1982年6月4日 | 1984年6月1日 | |
19 | 威廉·利弗西 (William J. Livsey) |
陆军上将 | 1984年6月1日 | 1987年6月25日 | |
20 | 路易斯·梅尼特里 (Louis C. Menetrey) |
陆军上将 | 1987年6月25日 | 1990年6月26日 | |
21 | 罗伯特·里斯卡西 (Robert W. RisCassi) |
陆军上将 | 1990年6月26日 | 1993年6月15日 | |
22 | 盖瑞·路克 (Gary E. Luck) |
陆军上将 | 1993年6月15日 | 1996年7月9日 | |
23 | 约翰·提拉立 (John H. Tilelli) |
陆军上将 | 1996年7月9日 | 1999年12月9日 | |
24 | 托马斯·施瓦茨 (Thomas A. Schwartz) |
陆军上将 | 1999年12月9日 | 2002年5月1日 | |
25 | 利昂·拉波特 (Leon J. LaPorte) |
陆军上将 | 2002年5月1日 | 2006年2月3日 | |
26 | 波维尔·贝尔 (B. B. Bell) |
陆军上将 | 2006年2月3日 | 2008年6月3日 | |
27 | 沃尔特·夏普 (Walter "Skip" Sharp) |
陆军上将 | 2008年6月3日 | 2011年7月14日 | |
28 | 詹姆斯·瑟曼 (James D. Thurman) |
陆军上将 | 2011年7月14日 | 2013年10月2日 | |
29 | 柯帝士·斯卡帕罗蒂 (Curtis M. Scaparrotti) |
陆军上将 | 2013年10月2日 | 2016年4月30日 | |
30 | 文森特·布鲁克斯 (Vincent K. Brooks) |
陆军上将 | 2016年4月30日 | 2018年11月7日 | |
31 | 罗伯特·艾布兰 (Robert B. Abram) |
陆军上将 | 2018年11月7日 | 2021年7月2日 | |
32 | 保罗·拉卡梅拉 (Paul LaCamera) |
陆军上将 | 2021年7月2日 | 现任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