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媒体事件,又称为伪事件,[1]是指媒体为宣传而策划、或经媒体报道而形成的事件、活动。[2]
伪事件一词由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他1961年出版的《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一书中率先提及。他认为媒体事件与自发的事件不同,是一种事先计划好的事件。[3]该概念和后现代主义中所说的超真实密切相关,但布尔斯廷提出这一概念的年代比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让·鲍德里亚提出“超真实”概念更早。媒体事件的发生是一种事件管理,可认为其原真性比自发的事件更低。
媒体事件已成为媒体研究的一个理论术语,最初由Elihu Katz和Daniel Dayan在1992年出版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一书中提出。[4]其中,媒体事件是现场直播、聚集群众的、具有叙事进程的仪式性活动,例如皇室婚礼或葬礼。[5]媒体活动的决定性特征是即时性(即现场直播)、由非媒体实体组织、包含仪式和戏剧价值、预先计划并关注个性,无论是个人或还是团体的个性。[6]2009年的一本书《Media Events in a Global Age》更新了这一概念。[7]媒体事件理论也被应用于社交媒体,例如对有关瑞典选举的推文的分析,[8]或对美国总统拜登就职典礼期间的伯尼·桑德斯手套迷因的分析。[9]
媒体事件大多围绕新闻公告、纪念日、新闻发布会或演讲、示威等展开。媒体事件或伪事件的报导并不支付广告费用,其目的是透过公共关系来吸引其他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伪事件是与现实脱节的事件,只是为了满足对流行文化持续兴奋和兴趣的需要。这些事件是“计划、种植或煽动的(Merrin,2002)”,只是为了日后一次次地重现。[10]
为了区分伪事件和自发事件,布尔斯廷在他的《隐藏的历史》一书中阐述了伪事件的特征:戏剧性的、可重复的、成本高昂的、理智策划的、社交性的。它还会引发其他伪事件,人们必须知道这一点才能说是“知情”。[11]
随着大众媒体影响力增大,媒体事件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1869年犹他州海角峰会上打下了铁路的最后一枚金色道钉,被视为美国最早的媒体事件之一。爱德华·伯内斯在1929年发起的“自由火炬”运动是成功影响公众舆论的早期媒体事件的一个例子。类似地,赫鲁晓夫1959年访美影响深远,被认为是媒体事件被政治利用的第一个案例。[12]
19 世纪中叶,随着莫尔斯电报以及出现当日出版发行的报纸的问世,媒体事件已变得切实可操作。互联网使许多媒体报道能够现场发布,包括媒体事件、Twitter 实时报道以及电视媒体事件的即时分析。音乐艺术家王子在超级碗新闻发布会上假装回答问题,却突然开始唱歌时,他的表演本身就成了媒体事件中的元媒体事件。[13]
让·鲍德里亚在他的文章《海湾战争不曾发生》中,基于后现代视角认为,作为首次被电视直播的战争,海湾战争并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而是美军连同CNN等媒体策划的一场媒体事件。[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