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又称烧青,是金属胎嵌搪瓷工艺在中国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品种。世传此物大行于景泰年间[1],晚清古董行沿用此说,命名为“景泰珐琅”或“景泰琅”。后来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为月蓝色,且“琅”“蓝”音近,讹变为“景泰蓝”[2]。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1月17日) |
制作景泰蓝时,要先将掐制成所需形状的扁铜丝焊接在铜胎上,在据此划分而成的空格内填入各种颜色的珐琅浆,后经焙烧成型。
景泰蓝长期祇在宫廷监管下制作,19世纪其技艺流入民间,成为“燕京八绝”之一,并且逐渐扩散至各地,一度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但是由于工艺繁琐、成本很高,各地景泰蓝又纷纷消失,现主要产地是中国北京、深圳。其中北京景泰蓝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叶圣陶曾作《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被收录至高中语文教科书。
特色
景泰蓝属于珐琅器,也可归入金属器,但是经常被错误地归入瓷器[4]。
精美的景泰蓝制品必须是色彩润泽鲜明,胎骨厚重坚实,掏丝整齐匀称以及镀金灿烂光亮。景泰蓝的釉料非常多种,不过最常用的还是天蓝(淡蓝色)、宝蓝(青金石色)、红(鸡血色)、浅绿(草绿色)、深绿(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车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质感的紫晶色)、紫红(玫瑰色)、翠蓝(介于天蓝和宝蓝之间,色泽亮丽)这几种颜色。
历史
金属胎嵌珐琅,法语通称Cloisonné,意为分割搪瓷釉料的矮墙,也就是景泰蓝焊接在铜胎上的扁铜丝。该工艺起源古代近东地区,公元前19世纪已经有古埃及法老以此制作项链[5],通常与宝石镶嵌并用。东罗马帝国更是将这项工艺发挥到极高的地步,不仅创制了多种新颜色,而且与贵金属加工技术相配合,在分割釉料的铜丝上大做文章。
据信,金属胎嵌珐琅于元代引入中国,而存世器屡经拼接改制,均不能保持原貌[6]。北京故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珐琅器收藏机构,于1991年依照器物类型学的方法,排列出从元代到民国的器物发展顺序,为断代提供了一定的依据[7]。
元代存世品十分罕见,几乎全部收藏于两岸故宫。其制品无款[8][9]或后改款[10],多以缠枝莲为主题纹饰:盛开的花朵饱满舒展,以小花苞陪衬;枝叶肥厚,伸展自如,布局得当[8][9][10]。虽然工艺乃至缠枝莲纹样最初都来自西亚,但是整体设计已经完全内化为中华样式,没有丝毫不妥之处[6]。此外偶尔可见葡萄纹样,构图对称。
这一时期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珐琅的质地,很多釉色有水晶般的透明感[8][9][10],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几种颜色似用进口珐琅釉料烧造,色相独特,为后代所未见[9]。
此时工艺水平很高,不惜工本,掐丝线条奔放有力,鎏金的金层很厚[6]。
明代存世品虽然较元代为多,但是依然十分珍贵,其中具纪年款识的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7],尤以景泰为最,但是多不可信[6],其余三朝可信度则较高。
故宫之外,在大英博物馆及苏黎世里特贝格博物馆分别藏有一尊宣德款云龙纹大罐,原为一对,颈部有“大明宣德年制”鎏金楷书款,是早期器物的罕见实例[4][11]。通过与同时代瓷器、漆器对比,可见宣德制品造型周正,纹样大方又不失变化,款识无论铸造或镌刻皆字体刚劲有力[6]。釉料颜色丰富,色泽如宝石般夺目,可能与当时海上贸易发达、海外物料易得有关;因此开始应用晕染技法,色阶变得丰富[12]。
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景泰蓝长期祇在宫廷监管下制作,19世纪其技艺流入民间,成为“燕京八绝”之一,并且逐渐扩散至各地,一度成为重要的手工业。
由于景泰蓝工艺繁琐、成本很高,又民国以来,社会动荡不安,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大陆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和台湾倡导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恢复和发展。
制作过程
制胎在乾隆以前以青铜铸造,耗时较长,精度较高,擅于塑造形体。乾隆时期改为用紫铜(纯铜)捶揲成型,故而又称打胎,大大节省了铜的消耗。
用镊子将压扁的细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常见的图案如花纹、云纹、几何纹、人物或动物纹等;然后再使用白芨(一种植物,可制成植物性胶水)或是焊剂将之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
使用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珐琅是用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泽物质,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属,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也就是珐琅彩。熔制成的珐琅冷却后,变成固体,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细粉,掺水调和。将珐琅色粉加入溶剂中,调出不同颜色的釉药,依照纹丝轮廓用金属小铲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入丝纹空隙中,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
入窑焙烧,使用800-1000度的高温烧熔,将粉状釉料熔化。因为焙烧之后珐琅釉药的体积会比原来的缩小1/3左右,为了使器面不会凹凸不平,需要用同样颜色的珐琅多次填充。如此反复两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焙烧,才能将釉面与铜丝相平而毫无凹坑。
将焙烧好的器物放入水中,用粗砂石、黄石、木炭等逐次打磨,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使用通电手续,让黄金贴附在没有上釉药的金属胎身上。镀金的目的是为了让金属胎身不会腐蚀生锈,且也具有使器物增加光亮如新、金碧辉煌的感觉。最后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就完成了。
发展
外部视频链接 | |
---|---|
手艺II:景泰之蓝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2012年6月3日播出 | |
景泰蓝厂:这里的精彩静悄悄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2012年12月15日播出 | |
景泰蓝的花样年华同上,2012年12月17日播出 | |
走进景泰蓝博物馆同上,2013年4月15日播出 |
中国人发明了景泰蓝之后,在短期内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已具备了铸铜等冶金技术及玻璃、琉璃的制作知识,且懂得控制锻烧的温度,具有发展景泰蓝的良好条件。且另一方面,珐琅显现出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瓷的细致,满足了中国人的多种爱好,所以带动了景泰蓝在中国的发展。
到了快速发展的明朝时期,景泰蓝造型端庄厚重,色釉宛如宝石般的晶莹深沉、纹饰粗犷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坚实、瑰丽,镀金明亮金灿。而此时期的景泰蓝制品多为仿古青铜器制品,例如鼎、盘这类的器具。这些成就与特点为以后的景泰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景泰蓝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也会制作具有西洋风味的西方仕女杯碟这类的作品。而且珐琅釉料从六七种发展到十几种,使景泰蓝的色调更加丰富典雅,工艺技术更加细腻精湛。到了晚清时期景泰蓝从单纯的宫廷艺术逐渐走向了民间(日常生活用品的大量制作)和国际市场。光绪至民国初的景泰蓝作坊,有老天利、德兴成、静远堂、志远堂等。尤以老天利最有名,在1904年的美国芝加世界博览会上,其景泰蓝获一等奖,这就使景泰蓝的声誉日益增高、身价倍增。
随着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近几年来景泰蓝行业里出现了脱胎景泰蓝、银胎景泰蓝,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机制景泰蓝、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以及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特别是“多工艺结合景泰蓝”尤为突出。这是一种以景泰蓝为主体,然后与牙雕、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
景泰蓝现主要产地是中国北京、深圳。其中北京景泰蓝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传承人张同禄[13]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获国内国际多项奖座,有“景泰蓝一代宗师”、“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称誉,开设“百工坊”工艺品设计工作室,与李佩卿合创“禄颖蓝”釉艺工艺品公司[14]。2006年作品《座龙花薰》以1100万人民币成交,创当代景泰蓝拍卖的最高价纪录;而首次结合欧洲风格与李佩卿共同设计的《吉祥计时仪》,于2008年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5][16];另2012年由中国文化部中外首工美术馆选出《鸟杯》等十大经典作品[17],与在“口述史”中最满意与经典的《鸟杯》《吉羊宝灯》《孔雀屏灯》及《华冠万年灯》等四件创作[18],其细腻的绘画风格与技巧创新,为少数精通景泰蓝创作艺术之人。另其同事李佩卿,独自研发有粉彩景泰蓝专利,素有“粉彩景泰蓝第一人”称誉的点蓝能手[19],是中国当代首位以《蝶舞》《春妹》《鱼韵》等作品,于美国、法国等国际工艺美术大展中荣获“三金”奖项之人[20],《蝶舞》更于2013与2014年两次获邀法国“卢浮宫”展出,将景泰蓝艺术带入国际舞台[21][22]。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