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观音亭
闔澎公廟,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古剎,主祀觀音大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闔澎公廟,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古剎,主祀觀音大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观音亭(台湾话:Phînn-ôo Kuan-im-tîng),古称观音庙、观音堂,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妈宫北甲西垵仔[1]),主祀观音大士,肇建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寺埕隔水近山、烟波浩香,为信史上澎湖第一座主祀观音的庙寺[2]:15、30,隶属阖澎三大公庙、澎湖天后宫交陪庙,并被登录为澎湖县县定古迹。[3][4]:25
日治时期曾短暂改名澎湖山观音寺[2]:42,今时人称“观音亭”,广义泛指涵盖观音亭佛寺与整片海景的海水浴场,狭义则单指佛刹观音亭。[5]
澎湖观音亭文献记载,最早可考于清领时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编修的《台湾县志》[6],该方志载作“观音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间由时任澎湖水师协右营游击薛奎倡建。观音亭建庙之地绵延至金龟头海滨,昔时统称“西垵仔”[1](亦作“西安”)。此地带可扼守大山屿,亦可远眺渔翁岛与北山屿,战略位置佳,不仅在1622年台湾荷兰时期之前便有驻军纪录,后继的东宁王国、大清帝国亦沿用其军事配置,分别在澎湖的西垵仔、案山、风柜尾布置守兵,故观音亭之设立与清代水师可谓极有渊源。[2]:30
根据清代康熙朝臣杜臻《澎湖台湾纪略》一书,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永历三十八年)间,时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发动澎湖海战攻取台湾[7],便收录施琅不仅将战果归功天上圣母妈祖显灵、也宣称获得观音菩萨和关圣帝君灵验之助的传说,借此壮盛军威、鼓舞士气,亦可知清代官方对观音信仰采取接纳的态度。[8][2]:31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距薛奎倡建观音亭已逾一甲子,因时任澎湖水师协副总兵官江起蛟卒于任内,继任的许德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上任[9],在地事务遂由右营游击戴福代为护理。戴福不仅主导观音亭重修事宜,亦出面重修观音亭西海边外的“无祀祠”。[2]:31
今观音亭右厢房(龙王庙)神龛两侧置有楹联:“祥云霭霭来南海、甘露湛湛润炎方”,年款:“乾隆甲申年仲秋”,落款“护理副总兵官戴福敬立”,便为戴福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间留下的文物[10],而此对楹联也是澎湖观音亭保存年代最早的文物。[2]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澎湖观音亭再起工事,此次工程为撤基重修,落成后遂观音亭成第二代建筑格局,捐资主导者为时任澎湖通判陈铨,以及澎湖水师协马蛟、温靖与魏大斌等亦在捐修之列。嘉庆十年(1805年),澎湖水师协王得禄、陈景星、聂世俊等又倡捐重修。[2]:31
道光六年(1826年)间,鉴于澎湖孤绝汪洋之中,官宦商途皆仰赖海运,为感念龙王神航行平安之庇佑,时任澎湖通判蒋镛偕水师协镇孙得发、左右营游击黄步青和林廷福等倡捐,拆除位于澎湖观音亭东侧之厢房共四间,改建龙王庙,将原本辗转寄祀于澎湖水仙宫、澎湖天后宫内的龙王神像请出,供奉于龙王庙内引以为专祀。[4][2]:31
光绪元年(1875年),例贡生黄学周发起重建鸠资[9],并根据红木埕武圣庙所存〈新迁武庙碑〉载,时任澎湖水师协副总兵官吴奇勋亦在响应之列。[11]根据吕文鑫〈澎湖庙宇大木匠及形式特色研究〉一文,该次重建设计乃出自后窟潭匠师叶妈利(叶妈利即叶得令之祖父、叶根壮与叶银河之曾祖父[12])之手。[2]:32-33光绪七年(1881年),鲍复康赴任澎湖通判,曾描述澎湖观音亭“伐鼓驱鱼”,其佛教色彩十分浓厚。[2]:33
惟光绪十年(1884年),清法战争战火延烧至台湾北部(鸡笼、淡水)[13],又于翌年(1885年)新历3月29日爆发澎湖之役,法军船舰炮轰澎湖各处炮台,观音亭为军区,且邻近金龟头炮台,未能幸免于炮火,又因当时驻扎妈宫的粤勇、浙江台州勇趁乱劫掠庙寺文物,林豪《澎湖厅志》婉言曰“钟鼓等物尽携去”[9],而法军在犀历3月31日占领澎湖之后,观音亭亦有和尚贩售寺内罗汉像予法国士兵等乱象丛生[14],澎湖观音亭一时满目疮痍。[2]:33-34
清廷和法国缔结《中法新约》后,法军遂于新历8月4日撤出澎湖全境[13];新任澎湖通判程邦基随后履任,开始主导妈宫城隍庙、澎湖观音亭等重修事宜。澎湖观音亭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竣工,程邦基乃题“大慈悲”匾敬献观音亭。[15][2]:34
嗣后,因应清法战争战区多在中国东南海域,清廷重新评估海防布局,进而调整水师编制,将原澎湖水师协升格为澎湖水师镇[9],最高军事长官从副将(从二品)改派总兵(正二品)赴任。[16][17]光绪十七年(1891年),《澎湖厅志》录有时任澎湖水师镇总兵吴宏洛捐银五百修补观音亭的纪录。[9]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清帝国与日本帝国因朝鲜问题爆发甲午战争,清廷不敌日本,双方几经交涉,于翌年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新历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方称“下关条约”)达成议和条件,条约内容其中包括割让台湾、澎湖群岛予日本,同年新历5月8日,双方在山东烟台换约,大清官员即日起全数撤出台湾和澎湖,清日主权自此易帜。[18][19]
日本政府领有台湾、澎湖之初,便着手进行全域旧惯风俗调查,因日本亦是信笃佛教的国家,便将日本佛教引渡至台湾,传入澎湖以日本临济宗为主。根据明治三十年(1897年)调查报告,澎湖观音亭被列入“临济宗妙心寺派”,成为京都大本山妙心寺分寺之一,另起日本佛教宗派名称“澎湖山观音寺”。日治时期的观音亭香获得政府支持,故香火鼎盛,日本和当地香客不绝,亦因地理位置背山面海,可远望渔翁、白沙星罗诸岛,风光殊胜,曾被《台湾日日新报》报导为观光胜境。[2]:42
日治初期明治年间,因应日本政府颁布“禁阿片”政策[20],澎湖宗教社团一新社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推行“扶鸾戒烟”,颇具成效,一时之间让“鸾堂信仰”蔚为风潮。[21]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受到一新社影响,观音亭住持蔡德修与黄有福亦在澎湖观音亭开办“由新社省善堂”,澎湖名士林介仁、许晋缨(清朝秀才)亦在省善堂参与之列。观音亭的鸾务活动终日治时期,尚称活跃,后因战后庙寺的管理单位由澎湖佛教会接掌,鸾务因此受到压缩,几近停摆。[22][2]:74-78
大正十五年(1926年)8月,观音亭年久失修,《台湾日日新报》刊载〈重修古庙〉一文,报导澎湖绅商锺红樟等向政府申请经费募集许可,预计以三年时间募款,替观音亭筹措改建经费。昭和二年(1927年)三月,澎湖观音亭重建动工,同年10月,观音亭改筑工事便告落成;举办仪礼时,时任澎湖厅长增永吉次郎(任期:1926年7月-1928年9月)、马公街长三浦光次(任期:1924年10月-1938年7月)、饭田海军司令官等日本人等有来共襄盛举,而在改建期间,寺内观音佛像乃移祀于西屿乡缉马湾西岩寺(位于今西屿乡赤马村)驻跸。此次澎湖观音亭改建工程,因观音亭在清代为具备官祀等级“阖澎公庙”[4],兴建经费主要源自全澎湖51乡社善男信女的捐献,以西屿庄为最(缉马湾、内垵、外垵、小池角、西岩寺捐款金额囊括全澎湖前五名),除反应西屿乡民信仰虔诚,亦彰显清领、日治时期间,西屿和妈宫地区关系的紧密。[2]:44-46
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1944年-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火延烧至澎湖,马公街、观音亭一带也遭到盟军空袭毁损,马公地区庙宇主持者如观音亭、南甲海灵殿便将殿内神像迁移至乡下避难,观音亭神像当时供奉在红罗罩开蛮寺(今湖西乡红罗村),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返回。[23][2]:48-50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10月份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接管台湾和澎湖。[24]嗣后,民国38年(1949年),随国民政府于国共内战中失利,大批军眷、难民涌入台湾,当地军舍不敷使用,不少军队驻扎各地庙寺、民房或宗祠,观音亭亦不例外。北方佛教团体如中国佛教会亦在此时期入主台湾佛教界[25],来自南京的广慈法师约民国39年(1950年)驻锡澎湖观音亭,并进一步接掌观音亭管理事务。[26][2]:54
民国42年(1953年),中国佛教会台湾省澎湖支会在澎湖成立,据点即为观音亭,并由广慈法师出任“澎湖佛教会”理事长,广慈以澎湖佛教会名义,操办多场祈福法会,并有发放白米救济贫民等义行,一度颇受政界和乡里爱戴,观音亭俨然成为澎湖佛教信仰的重镇。直到民国48年(1959年),澎湖观音亭重建落成后的同一年,广慈法师在10月创办“正信幼稚园”,大举募捐,后因管理权和产权与董事会吵得不可开交。[26][2]:55-57
民国49年(1960年),时任澎湖县议员许记盛针对“妈宫三大阖澎公庙”(澎湖观音亭、澎湖天后宫和妈宫城隍庙)在二战后的管理制度提出质询,并要求澎湖县政府交代观音亭的账目问题,此事虽已不了了之告终,却造成澎湖佛教会的信誉下跌。同时,广慈法师长期担任理事长,从不曾办理改选,早为社会舆论诟病已久。民国51年(1962年),县议员许等爵不仅要求解散澎湖县佛教会,也要求澎湖县教育科重新检讨正信幼稚园的产权状况。澎湖县政府无力解决议会与佛教会的争执,只得函请台湾省政府裁示,台湾省政府对此函示不须解散佛教会,但提出重新整理组织的要求。澎湖佛教会虽得以保住组织,但经此一风波后,声望渐趋低迷,且民国52年(1963年)后,马公地区信愿寺、潮音寺相继成立,吸引大量信众,后来广慈法师终究因私德问题黯然离开澎湖,观音亭登时群龙无首,也不再是佛教徒云集首选之地。[4][2]:56-59
观音亭声势低迷多年之后,部分观音亭信众决定重振鸾堂,所以民国63年(1974年)间,委请澎湖三官殿的“三善社三善堂”协助澎湖观音亭重整停摆多时的鸾务,日治时期活跃的“由新社省善堂”于该年8月21日重新于观音亭开堂,由陈妈和出任由新社社长、郭振家担任省善堂堂主,颁订十条守则以为堂规。[2]:78-79
民国71年至73年(1982年至1984年),阖澎三大公庙之一的妈宫城隍庙连续三年举办陆上出巡绕境大典;民国74年(1984年),澎湖天后宫则操办天上圣母海上绕境活动;适逢民国75年(1986年),阖澎三大公庙管理制度改弦易辙,不再以妈宫三甲(东甲、南甲、北甲)逐年轮替,正式以“东甲主城隍庙、南甲掌天后宫、北甲管观音亭”为定制,时任由新社社长陈妈和、薛光灿等便和观音亭主事者商议,提出“观音菩萨空中出巡”的构想,获得时任澎湖县长欧坚壮和澎防部中将毛梦漪的支持。[2]:82-89
嗣后寺方向永兴航空租用三架小型飞机,护送观音菩萨上机绕行澎湖群岛一圈,顺利于民国76年(1987年)、民国77年(1988年)出巡两次。民国78年(1989年)绕行澎湖群岛结束后,甚至赴往台湾本岛出巡。7月10日先从马公机场飞往高雄小港机场;7月11日行经恒春、台东、花莲、宜兰、基隆,于当日下午2点33分抵达台北松山机场,获得台北龙山寺、木栅指南宫的热烈招待;7月12日则从台湾西部沿新竹、台中、嘉义等返回澎湖马公机场;7月13日举办软筵、素食晚宴,澎湖观音亭举办三次的空中出巡法会至此告一段落。[2]:82-89
由新社省善堂复堂后,除了操办“空中出巡”为时人所称颂外,亦于民国68年(1979年)、民国69年(1980年)、民国71年(1982年)著造《南无诸佛救苦超渡真经》、《菩提极乐真经》、《南海之行》三本善书,偶有举办诵经法会、救助低收入户慈善活动,但随成员逐渐老去凋零,鸾务日益沉寂,民国98年(2009年)社主朱茂林往生后,观音亭鸾堂活动已然停顿。[2]:80
台湾各地旧有宫庙组织因应时代变迁,陆陆续续转变为“财团法人”或者“委员会”的管理或经营制度。[27]民国103年(2014年)12月27日,澎湖观音亭成立“澎湖观音亭管理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为王顺辉、副主任委员林松德。[2]:295
澎湖观音亭建寺历时悠久,清领时期便经历多次修筑,可考建筑外观格局经过四次变化,兹列表如下:[2]
建筑外观 | 建筑年份 | 主导者 | 修缮年份 | 备注 |
---|---|---|---|---|
第一代 |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 薛奎 |
|
|
第二代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 陈铨 |
|
道光年间蒋镛拆除东侧厢房、增建龙王庙。 |
第三代 | 光绪元年(1875年) | 黄学周 |
|
叶妈利设计。 |
第四代 | 大正十四年(1925年) | 锺红樟 |
|
谢江、谢自南设计,现貌。 龙王庙复并入观音亭内。[22] |
现今澎湖观音亭外貌乃奠基于日治昭和二年(1927年),由来自后窟潭(今马公市重光里)的大木匠师谢江、谢自南父子设计承作;主体建筑为“两进落五开间”,俯瞰庙身呈现正方形,左右添加护龙各一,则整体呈现“两进落七开间”之格局,连结的穿廊兼具护龙与回廊的功能。左右护龙后方各置钟鼓楼的格局,为当时放诸全台湾系具新意且颇为罕见的设计。又根据台湾日日新报导,昭和年间观音亭甫落成之际,乃“两廊内各种之花卉及修竹等,茂盛异常”。[22][28][29]:47(钟鼓楼现今不对外开放)
1945年二战结束后,澎湖各地的庙宇和房舍多处因战火仍毁损,不少民众寄望重新修葺地方庙宇,但因战后民间财力拮据,当时台湾省政府则认为宫庙乃“崇拜神权迷信”之不良风俗为由,应予以查禁,并不支持民间宗教修筑庙宇。澎湖观音亭在战后呈现破败多年,直到民国46年(1957年),郭石头、鲍雾、蔡阵、许等爵、薛庚寅等地方名士排除政治上层层障碍,组织“马公三甲人士组织观音亭修建委员会”,总算进行战后第一次的重修工程,募集38个村里捐资寄付,顺利于民国48年(1959年)5月19日落成。[2]:50-53
民国74年(1985年)11月27日,澎湖观音亭被内政部登录为“三级古迹”,民国85年(1996年)间因应文化资产保存法修订[30],现属“县级古迹”,主管机关为澎湖县政府文化局。[31][32]
民国92年(2003年),澎湖观音亭屋面新作,进行检修、抽换桁木工程,部分大木建构被钢筋水泥的梁柱取代[22],于民国95年(2006年)完工。[32]
观音亭取景背山面水(澎湖内海),立面形式为五开间两护龙,山门面宽比例,依照明间、次间、稍间,分别是1.36:1:1.39。屋脊则分为五段,而立面明间与次间虽以屋梁隔断,但实际上为联式屋脊,整体为三间开式屋面,两侧护龙采马背造型,起伏有秩,并与后头突出的钟楼、鼓楼形成协调的效果。[2]:240
观音亭正殿与拜殿因东北季风强劲,除屋檐幅度低缓,栋架高度受限,仅架有三斗叠层,在拜殿的脊桁雕有葫芦型态的连珠叠斗,放诸台湾庙宇颇为罕见。此外,澎湖观音亭的拜殿和正殿皆出现横向辅助梁,其梁木断面呈现八角形,此为闽南、潮州和汕头一带常见工法,而在其他地区辅助梁多作灯梁使用,并无巩固结构的效果,也反应澎湖传统木造建筑之特色。[2]:240
今澎湖观音亭寺埕两尊雌雄狮像,乃灰泥糯米雕塑,原置于清代澎湖水师总镇署衙门前。澎湖水师总镇署衙门落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1895年后被日本政府接收,做为澎湖地区行政长官办公厅使用,即第一代“澎湖厅舍”。[5][33]
昭和初年(约1930年代前后),整体为木结构的澎湖厅舍渐趋老旧腐坏,日本政府遂另觅新地(鬼仔山)建办公厅,第二代“澎湖厅舍”于昭和十年(1935年)2月11日正式启用,而旧总镇署衙门门口雌雄狮像则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移至澎湖观音亭前。[22][34]:178-180
澎湖观音亭历史悠久,珍藏古物繁多,兹列表如下:[2]
编号 | 品名 | 图片 | 敬献年份 | 文字 | 备注 | |
---|---|---|---|---|---|---|
题辞 | 敬献者 | |||||
01 | 祥云甘露楹联 | 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 |
年款:乾隆甲申年仲秋 上联:“祥云霭霭来南海” 下联:“甘露湛湛润炎方” 落款:护理副总兵官戴福敬立 |
戴福 | 观音亭年份最早的文物 | |
02 | 如是观匾 | 1823年 (道光三年) |
年款:道光三年瓜月吉旦 落款:信官 沈朝冠敬酬 |
沈朝冠 (水师武官) |
||
03 | 泽沛春生楹联 | 1823年 (道光三年) |
年款:道光三年季秋穀旦 上联:“泽沛杨枝频年沐西天法雨” 下联:“春生莲座到处被南海慈云” 落款:候补知州借补澎湖通判蒋镛 |
蒋镛 | ||
04 | 薄海蒙庥匾 | 1842年 (道光二十一年) |
年款:龙飞道光二十一年岁次辛丑荷月穀旦 落款:协镇福建澎湖水师等处地方副总兵官詹功显 |
詹功显 | ||
05 | 宝珞慈航楹联 |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
上联:“宝珞耀云端万朵祥光震旦昙花随法现” 下联:“慈航横海表几声梵响乾陀鱼鼓逐潮来” 附记:“乙酉花朝,法夷犯顺,余率师扼沟力御,宵深忽见庙畔霰光照耀,若内典所传珠璎宝珞者,用是于炮弹烟雨之中,血战两昼夜,幸免伤痍书于榜楹以志神贶。” 落款:“东官,刘璨莹谨献并记” |
刘璨莹 | 清法战争参战者文物 | |
06 | 大慈悲匾 |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
年款:光绪丙戌春月吉旦 落款:署通判事程邦基敬立 |
程邦基 | ||
07 | 慈航普济匾 |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
年款:光绪岁次庚寅菊秋吉旦 落款:总带宏军前营花翎尽先补用游击刘忠梁 |
刘忠梁 | ||
08 | 铁铸古钟 | 年份不详 | 字迹难辨 可视铭文“澎湖镇记名总” |
应为王芝生 | 陈列庙埕西侧 | |
09 | 喜助观音亭佛祖香油碑 | 疑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
原文: “海坛刘印元成,即澎湖监生刘,敬买瓦店一座, 喜助观音亭佛祖香油,爰勒之石以垂永久, 是为立。 □□□□□月 日给。”[35] |
刘元成 (亦作刘克成) |
观音亭在清代仅存的石碑。
2021年,澎湖县工务处因寺埕工程监工不善,此碑已毁损。[36] |
编号 | 品名 | 图片 | 敬献年份 | 文字 | 备注 | |
---|---|---|---|---|---|---|
题辞 | 敬献者 | |||||
01 | 由新社省善堂 | 约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 | 无 | 由新社省善堂 | 西厢房 | |
02 | 莲座春风匾 | 1927年 (昭和二年) |
年款:昭和丁卯菊月下旬吉旦 落款:西屿缉马湾、内垵乡众弟子仝献 |
西屿赤马村、内垵 | 正殿 | |
03 | 慈云远被匾 | 1927年 (昭和二年) |
年款:岁次丁卯年冬月重新落成 落款:北辰宫明善堂众弟子仝叩 |
北辰宫明善堂 | 正殿 | |
04 | 亦复如是匾 | 1927年 (昭和二年) |
年款:岁次丁卯阳春之月重建 落款:开澎绅商士庶仝敬献 |
开澎绅商士庶 | 正殿神龛正上方 | |
05 | 观遍世音余乡楹联 | 1927年 (昭和二年) |
年款:岁次丁卯年冬月重新落成 上联:“观遍世三千莲叶香云化西瀛重新佛界” 下联:“音余乡七十柳枝甘露贻表海齐仰灵山” 落款:海灵殿兼善堂诸弟子敬赠 |
南甲弟子 | 正殿神龛两侧 | |
06 | 佛法祖恩楹联 | 1927年 (昭和二年) |
年款:岁次丁卯年冬月重新落成 上联:“佛德存婆心灵昭南海” 下联:“祖恩施法雨泽被西瀛” 落款:本澎北甲弟子许金平率男等継、年续仝拜酬 |
许金平等 | 正殿神龛两侧 | |
07 | 昭和三年北甲信士顶下桌组 | 1928年 (昭和三年) |
年款:弎年岁次戊戌六月吉旦 | 北甲弟子 | ||
08 | 佛放祖传楹联 | 1929年 (昭和四年) |
年款:太岁己巳年桂秋之月 上联:“佛放大光明重焕瀛西诸胜地” 下联:“祖传徽妙法别开海外一香山” 落款:监督改筑发起人陈彬率男国珍、国课、国龙仝敬献 |
陈彬等 | 拜殿两侧壁 | |
09 | 昭和四年晨钟暮鼓组 | 1929年 (昭和四年) |
落款:昭和四年二月马公工作部有志者一同奉献 | 马公工作部 | ||
10 | 慈悲通慧匾 | 1937年 (昭和十二年) |
年款:岁次丁卯年冬月重新落成 落款:马公陈柱卿偕男拓光孙信秀、信夫叩 |
陈柱卿 | 陈柱卿曾任马公区长 |
澎湖观音亭受一新社影响,于明治卅九年(1906年)开办鸾堂,颁定守则十二条,社名“由新社”、堂号“省善堂”,时人曾作对联庆贺曰:“由己为人视听动言须守礼,新书劝善圣道仙佛亦劳心”、“省躬奋勉当精进,善道趋求莫畏艰”其鸾堂成员名录如下表:[2]:74-75、80
二次战后,澎湖观音亭事务由广慈法师等佛教高僧主导,鸾务也因旧有成员凋零老去、因此停摆多年,直到民国63年(1974年)间在澎湖三官殿的“三善社三善堂”襄助下,8月21日才正式复堂;而其由新社省善堂职务更迭如下:[2]:78-80
年份 | 日期 | 职务 | 成员 | 大事记 |
---|---|---|---|---|
民国63年(1974年) | 8月21日 | 社主 | 陈妈和 |
|
堂主 | 郭振家 | |||
副堂主 | 薛光灿 | |||
民国68年(1979年) | 12月9日 | 社主 | 陈妈和 | |
副社主 | 薛光灿 | |||
堂主 | 吴廷国 | |||
民国70年(1981年) | 不详 | 社主 | 陈妈和 |
|
副社主 | 郭振家 | |||
堂主 | 吴廷国 | |||
副堂主 | 朱茂林、王清河、薛陈好 | |||
民国86年(1997年) | 不详 | 堂主 | 叶悉 | |
副堂主 | 朱茂林(暂代) | |||
民国87年(1998年) | 7月6日 | 社主 | 朱茂林 | |
堂主 | 张文专 | |||
副堂主 | 尹清波 | |||
民国91年(2002年) | 10月18日 | 社主 | 朱茂林 | |
副社主 | 庄文正、胡金柳 | |||
堂主 | 林财传 | |||
副堂主 | 欧顺天、朱郭素香 | |||
常务监察 | 朱晋平 | |||
监察 | 宋秋红 | |||
会计 | 林垂昆 |
民国98年(2009年),由新社社主朱茂林辞世之后,鸾堂的活动亦陷入停顿。[2]:80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神祇,每年以“佛菩萨寿诞”和“盂兰盆节”为主要法会和祀仪。[4]另外,佛教不碰荤腥,供品切勿以荤食或五辛类食物参拜,奉斋菜、蔬果、花卉即可。[31]
澎湖观音亭历史悠久,且为官祀庙宇,因环境优美,自清领时期不乏文人骚客造访,并留下诗咏的作品,如道光年间,由时任澎湖通判蒋镛编撰《澎湖续编》便收录泉州同安人许宏〈到观音亭〉七言律诗一首:[40][2]:242-245
“ | 梵宇经楼面吼门,红城西屿络包分。 映堦昙影临风舞,绕洞潮音坐月闻。 钟响万家惊夜梦,舟凌千顷渡慈云。 浮萍孤客登仙界,应净凡心一念纷。 |
” |
日治时期大正七年(1918年),则有沙港人士陈午桥作〈游观音亭〉七言绝句:[2]:243
“ | 菩萨无心僧亦古,木鱼青磬警袈裟。 此中真个逍遥地,朝看海云暮看霞。 |
” |
澎湖宿儒林介仁也在日治时期作〈重游观音亭〉七言律诗一首,惟写作年份不详;另外日本学者,出身于东京的久保天随亦于昭和七年(1932年)间,以台北帝国大学教授身份,赴往澎湖考察诸多名胜,尔后出版《澎湖游草》一书中,以汉文创作汉诗〈澎湖杂诗〉,其中描述观音亭的诗句为:[2]:243
“ | 观音亭古接郊墟,景邑萧条烟火疏。 钟鼓声残斜阳暝,海山历劫战争余。 |
” |
1945年二次战后,观音亭恰为西瀛吟社举办月课之场所,因此西瀛吟社所出版的书册中,包括李丁荣、吴克文、欧天锡、颜其硕、纪双抱等皆有创作以澎湖观音亭为主题的诗作,其中又以吴克文及颜其硕作品较丰。[2]:246-249
澎湖观音亭临近海滨,在清领时期除为军区之外,亦载有“放生池”,佛教信众常有来观音亭海畔进行海龟放生之举。日治时期之后,日本政府将观音亭一带规划成供休闲娱乐用的“辨天岬海水浴场[41]”,早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便有建造冲水设施的报导。民国36年(1947年),国民政府为了嘉勉澎湖地区未涉入台湾本岛各地二二八事件之动乱[42],决议拨款整建观音亭海水浴场,辟建公园、凉亭、更衣室、排球场、篮球场以及防坡堤等休闲运动设施,建设今“澎湖观音亭亲水游憩区”基础以资奖励;而在民国70年代(约1980年代)之前,观音亭亲水游憩区长期以来皆是澎湖县休闲娱乐的运动中心。[2]:254-257
民国93年(2004年),澎湖县政府斥资新台币五千万,在观音寺埕前造堤搭建“西瀛虹桥”,做为每年花火节发放地点[32],却也造成防波堤内泥沙淤积严重,生态改变,海岸线风景劣化的负面影响。[4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