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离子(英语:ion)是指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电离能来衡量。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阴、阳离子由静电作用结合形成不带电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离子(ion)一词源自希腊语中性现在分词 ἰέναι(ienai),意思是“走”(to go)。 阳离子是向下移动的物质(希腊语:κάτω,kato,意思是“向下”),阴离子是向上移动的物质(希腊语:ἄνω,ano,意思是“向上”)。 它们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离子向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 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于 1834 年引入的(根据英国博学家 William Whewell 的建议)[1],用于描述当时未知的物质,通过水介质从一个电极到达另一个电极。[2][3]法拉第不知道这些物质的性质,但他知道,由于金属在一个电极溶解并进入溶液,而新金属从另一个电极的溶液中产生; 某种物质以电流的形式穿过溶液。 这将物质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在与法拉第的通信中,休厄尔还创造了阳极和阴极这两个词,以及阴离子和阳离子作为被吸引到各自电极的离子。[1]
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 在他 1884 年的论文中提出了对固体结晶盐在溶解时解离成成对带电粒子这一事实的解释,他因此获得了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4] 阿伦尼乌斯的解释是,在形成溶液时,盐会分解成法拉第离子,他提出即使在没有电流的情况下也会形成离子。[5][6][7]
阴离子(英文:anion或nega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或分子获得电子而产生带负电荷的微观带电粒子,正式不会称“负离子”。
阴离子生成可以不同图景来研究。一种是从外层电子对原子核电场的屏蔽(即,达成满壳层稳定结构)的角度出发,另一种是从中性粒子在电子所产生的电场中的极化效应出发。前一种对理解原子离子生成很有帮助,而后一种对分子离子的研究来讲,则十分便利。
以中性分子为例,将电子移近分子时,分子在电子所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产生的电偶极矩和电子所携带的电荷相互吸引。这电磁相互作用势能和电子和分子中心的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是非常短程的相互作用。
原子/分子吸附电子形成阴离子时,其能量会有变。形成稳定阴离子是放热反应,这部分释放的能量就称为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越大,原子/分子的得电子就越容易。在元素周期表上,VII族原子的电子亲合能最大,而稀有气体的电子亲合能最小。
原子之阴离子的结构非常简单,通常只有一个稳定的束缚态,所以它的电子亲和能可以通过测量阴离子的光致去吸附效应(Photodetachment)的阈值频率得到。但分子离子,由于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存在,光致去吸附的阈值并不和电子亲合能直接相关。需要特别设计的实验才能测定。
阳离子(英文:cation或posi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或者分子失去电子,而产生的带正电荷的微观带电粒子,正式不会称“正离子”。
原子半径愈大,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较强,金属性也较强;相反,原子半径愈小,原子的失电子能力愈弱,金属性也较弱。
原子半径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目愈少,失电子能力较强;相反,最外层电子数目愈多,失电子能力较弱。
阳离子价态对于主族元素,阳离子价态不会大于价电子数。
|
|
名称 | 化学式 | 颜色 |
---|---|---|
铬酸根离子 | CrO₄²⁻ | 黄 |
重铬酸根离子 | Cr₂O₇²⁻ | 橙 |
锰离子 | Mn²⁺ | 淡粉红 |
锰酸根离子 | MnO₄²⁻ | 绿 |
高锰酸根离子 | MnO₄⁻ | 紫 |
亚铁离子 | Fe²⁺ | 淡绿 |
铁离子 | Fe³⁺ | 浅紫(水解后为黄色) |
亚钴离子 | Co²⁺ | 粉红 |
镍离子 | Ni²⁺ | 绿 |
铜离子 | Cu²⁺ | 蓝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