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闽中语,又称闽中话,是通行于福建省中部山区部分县市的一种闽语。使用闽中语的人群主要分布在三明市市区(三元区、沙县区)及其管辖下的永安市。在中国大陆,闽中语被当做汉语的一种方言,因此又被称为闽中方言。
闽中语可以分为三明话(旧称三元话)、永安话、沙县话(沙阳方言)三种方言。古代以沙县话为代表方言,目前则以永安话为代表方言。闽中语使用人口低于100万,是闽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少、适用范围最窄的一种语言。
闽中语脱胎自闽北语。1452年,沙县人邓茂七起兵反抗明朝统治,后被朝廷镇压。为加强对当地的管理,析沙县南部设立永安县。此后,沙溪上游有了进一步开发。现在的永安市、三元区和沙县区一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所说的语言与闽北语的差异逐渐变大,以至于难以互相通话,从而形成了闽中语[2]。
闽中语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仅流通于三明市区、永安、沙县三地,相对于四周的语言是弱势语言。自20世纪50年代起,外省和操其他闽语的大量人口流入三明,使闽中语受到巨大冲击。再加上三明市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今日能够流利使用闽中语的人已经为数不多。[3]
闽中语三个方言音韵体系不尽相同,它们都有17个声母和6个声调,差别主要体现在韵母的发音和声调的实际音值上。在两字拼合组成一个词时,可能发生“连读变调”的现象,即前一个字因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发生声调变化,后字则一律不变调。各方言都有各自的连读变调规律,但不尽相同。三明话则是快说变调、慢说不必变调。
方言 | 永安话 | 三明话 | 沙县话 |
---|---|---|---|
声母数 | 17 | 17 | 17 |
韵母数 | 41 | 37 | 36 |
声调数 | 6 | 6 | 6 |
闽中语各方言的声调不论数量还是种类皆相同,唯各方言声调的实际音值不同。
各方言的调值 | 阴平 | 阳平 | 阴上 | 阳上 | 去声 | 入声 |
---|---|---|---|---|---|---|
永安话 | 52 | 33 | 21 | 54 | 35 | 13 |
三明话 | 553 | 41 | 21 | 213 | 33 | 12 |
沙县话 | 33 | 31 | 21 | 53 | 24 | 212 |
闽中语声母系统同闽南语比较接近,次浊声母m、n、ng只在鼻化韵前出现,如同口元音相拼要念成b、l、g。韵母方面,和闽南语相同,有鼻化元音,而闽东语、闽北语都没有鼻化元音。但除鼻化元音外,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沙县为-ng,永安为-m。跟福州话及厦门话只有一套塞擦音不同的是,闽中语区别舌尖前和舌叶音。此外闽中语有入声调无入声韵,入声通常不带塞音韵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