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针鼹虾学名Echidnacaris briggsi)为针鼹虾属学名Echidnacaris)的唯一一个,也是模式种。是节肢动物门恐虾纲射齿目筛虾科底下的一个[1]原本是位在奇虾属(学名:Anomalocaris )的布氏"奇虾"(学名: "Anomalocaris" briggsi),之后对于针鼹虾的系统发生学证明了针鼹虾并不是奇虾,而是独立一个[1]针鼹虾是除了奇虾属的戴氏奇虾(Anomalocaris daleyae)外,唯一一个分布在澳洲放射齿目动物。[1][2][3][4][5][6][7][8]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二名法 ...
布氏针鼹虾
化石时期:514–509 Ma
寒武世第四期[1]
Thumb
针鼹虾的附肢复原图。
Thumb
针鼹虾的全身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恐虾纲 Dinocaridida
目: 放射齿目 Radiodonta
科: 筛虾科 Tamisiocarididae
属: 针鼹虾属 Echidnacaris
Paterson, García-Bellidob & Edgecombe, 2023
种:
布氏针鼹虾 E. briggsi
二名法
Echidnacaris briggsi
(Nedin, 1995)
Close

发现与命名

针鼹虾的化石是在澳洲南部袋鼠岛鸸鹋湾页岩英语Emu Bay Shale被发现的,目前被发现的这些标本被存放在南澳州立博物馆(South Australian Museum)。原本针鼹虾被克里斯多福·内丁(Christopher Nedin)于1995年发表的,当时命名为布氏奇虾( Anomalocaris briggsi[9],发表十几年后因被怀疑是否为奇虾属,到2023年,针鼹虾才重新归类为新的属。针鼹虾的名字是以生活在澳洲的针鼹俗名-echidna,因为针鼹虾附肢上有许多的小刺;caris拉丁语螃蟹,是恐虾纲的常用作学名的字尾。[1]

描述

前附肢

前附肢最长可达到17.5厘米,总共有14节包含连接头部与前附肢的1节柄节和13节螯节。柄节后缘的中间部分具有一个缺口,而在上方和下方分别有比较大和小的圆形突出。每节与每节的中间会有一个非常细的三角形节间膜。第一节往后的节、它的背缘会比腹缘还要长,且愈后会愈短,节的高也是。每一节都有一对从腹侧凸出的内叶,柄节内叶长度占了整个节的高约度95~100%,上面还有更细的辅助刺,往前附肢的外侧边缘有七根小刺,而在内侧仅有一根在刺的最尖端凸出。其它节上的内叶会从直的会稍微弯曲。第一螯节的刺上面的外侧比柄节的还要至少多1根的小刺。第二节到第十节的在外侧的刺增加至13根,而内侧多了六根。[1]

头部骨片

骨片是由两个标本存留下来,且是单独的骨片。头部骨片呈椭圆形,最长可达到85.2毫米,宽则是61.1毫米。[1]

口锥

针鼹虾的口锥外观似圆形,直径7.7厘米。口锥里面的三块大齿板会被不同宽度的八或九块中型齿板隔开,在中央会有小的个开口,有时候发现大齿板会凸进开口。大齿板尺寸接近相等。且在内部的边缘(开口的边缘)有三到四颗齿状突出物,而中型的只有两个。大、中齿板的内半部都许多大小不一的凸出,且凸出物的尖端是指向开口处。[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