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雪的德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雪的德蘭
Remove ads

里修的德兰(拉丁语:Teresia Lexoviensis;1873年1月2日—1897年9月30日),本名玛利-方济各·德肋撒·马汀(法语:Marie-Françoise Thérèse Martin),宗教名圣婴耶稣与耶稣圣容德兰(法语:Thérèse de l’Enfant-Jésus et de la Sainte-Face),是一名法国赤足加尔默罗会英语Discalced Carmelites修女。她是天主教会宣列圣人教会圣师,并以“基督的小花”之名为人所知,华人天主教会也多称为“小德兰”,以与圣德兰·亚维拉区分。

事实速览 里修的德兰, 童贞、教会圣师 ...

由于她对灵修生活的简朴与实践态度,德兰成为天主教徒及其他人心目中极具影响力的圣德典范。她是教会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圣人之一,尽管她生前并不为人所熟知。教宗庇护十世称她为“现代最伟大的圣人”。

德兰自幼便感受到修道生活的召唤,并在克服各种障碍后,于1888年15岁时成为修女,加入位于法国诺曼底里修加尔默罗隐修会,与她的两位姐姐一同生活(另一位姐姐赛琳也于稍后加入该修会)。在加尔默罗隐修院的九年间,她担任过多项职务,如圣器室负责人及初学导师助理。然而,在她生命最后的十八个月中,她经历了所谓的“心灵的黑夜英语Dark Night of the Soul”——在此期间,她感到耶稣似乎远离,并为天主是否存在的怀疑所煎熬。德兰最终因肺结核病逝,年仅24岁。

德兰去世后,她的灵修自传《灵心小史》在全球广泛流传,书中阐述了她著名的“小道”神学思想。由于她极高的声望与圣德,教宗庇护十一世迅速推动其列品程序,并于她逝世仅28年后将她册封为真福及圣人。1997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她为“教会圣师”。1927年至1969年间,她的纪念日在《罗马天主教圣人历》中定为10月3日,自1969年起改为10月1日。她在世界各地广为人知,法国里修圣殿英语Basilica of Sainte-Thérèse, Lisieux则是继卢尔德之后,该国第二大朝圣地。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生活

德兰于1873年1月2日出生于法国阿朗松圣布莱斯街(Rue Saint-Blaise),是玛丽-阿泽莉·盖兰(Marie-Azélie Guérin,通常称为泽莉)与路易·马丁(Louis Martin)的女儿,后者是一名珠宝匠与钟表匠[2]。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并最终成为天主教会首对同时被封圣的夫妇(由教宗方济各于2015年封圣),至今仍为唯一一对。

路易曾渴望成为咏祷司铎,想加入大圣伯尔纳旅舍(Great St Bernard Hospice),但因不懂拉丁文而遭拒绝。泽莉个性坚强、活跃,曾渴望服务病患,也曾考虑献身修道生活,但亚朗松主宫医院(Hôtel-Dieu)的修会女院长坚决劝阻了她[3]。失望之余,泽莉改学蕾丝编织英语Alençon lace。她在此技艺上表现卓越,22岁时就在圣布莱斯街开设了自己的事业[4]

路易与泽莉于1858年初相识,并在同年7月13日于亚朗松圣母圣殿英语Basilica of Notre-Dame d'Alençon结婚。起初他们立志如兄妹般守贞终生,但在神师的劝导下改变了生活方式,并育有九名子女。从1867年至1870年,他们失去了三名婴儿及五岁的海莲(Hélène)。五名幸存的女儿全数成为修女,而德兰正是他们最小的幺女。

1873年1月,德兰·马丁出生后不久,她的存活情况一度令人担忧,但在乳母的悉心照料下很快恢复了健康[5]。她在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成长,包括清晨五点半参加弥撒、严格守斋,以及随着礼仪年历的节庆祈祷。马丁一家也常行慈善之举,探望病人与老人,偶尔还会让流浪汉坐上自家的餐桌。即使德兰并不像后来姐姐们所描绘的那样是个完美的小女孩,她对这样的教育却非常有感应。

1877年8月28日,德兰的母亲泽莉去世,享年45岁。她的葬礼在阿朗松圣母大殿举行。当时德兰仅四岁半,她写道:“母亲生病的每一个细节,我至今仍记得,尤其是她在世上的最后几周。”她记得母亲弥留时接受终傅圣事的房间场景,当时她跪着,而父亲则在哭泣,她写道:“妈妈去世后,我快乐的性情也变了。以前我是那么活泼开朗,现在却变得胆怯敏感,只要有人看我就会哭。只有没有人注意到我时,我才感到快乐……只有在家人无比温柔的呵护下,我才能做回自己。”[6][7]

泽莉去世三个月后,马丁带着女儿们离开了他度过青春与婚姻岁月的阿朗松,搬到了诺曼底卡尔瓦多斯省里修。在里修,德兰的姐姐宝琳(Pauline)担起了“妈妈”的角色,她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角色,德兰因此与她,以及年龄最接近的姐姐席琳(Céline),关系特别亲密。[5]

Thumb
八岁的德兰,拍摄于1881年

德兰直到八岁半前都在家接受教育,之后进入里修圣母修道院(Abbey of Notre Dame du Pre)的本笃会修女学校就读。由玛丽(Marie)与宝琳细心教导的她,在班上表现优异,唯独书写与算术稍逊。然而,因为年纪小、成绩好,她反而成为被排挤的对象。德兰因天性敏感,内心十分痛苦,常默默流泪。休息日时,她越来越依恋在里修的堂妹玛丽·盖兰(Marie Guérin),两人经常模仿隐士修行的生活,就如同圣女大德兰年幼时与兄长所做的一样。

1882年10月,当她九岁时,二姐宝琳进入了里修的加尔默罗隐修院。这对德兰是极大的打击。她明白宝琳从此成为隐修修女,永远无法回家:“我在心底说:我已经失去宝琳了!”[8]她也渴望加入加尔默罗会,但被告知年纪尚小。

Remove ads

患病

在这段时期,德兰经常生病,开始出现神经性颤抖。这些颤抖是在某个晚上发作的,当时舅舅带她散步,谈起了已逝的母亲泽莉(Zélie)。家人以为她是着凉了,便用毯子将她裹紧,但颤抖依然持续。她咬紧牙关,无法说话。家人请来诺塔医生(Dr. Notta),但他无法确诊[9]。1883年复活节期间,盖拉尔医生(Dr. Gayral)诊断她为“因情绪受挫而引发神经性发作”[10]。然而,这些症状随后恶化为高烧、幻觉和恐惧症状[11]

宝琳虽已隐修,仍十分担忧,于是经常写信给德兰,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干预。在1883年5月13日五旬节那天,里奥妮(Léonie)、玛丽和席琳试图安抚病中的德兰,但她已认不出她们。最终,德兰在被移到姐姐玛丽房间后,凝视着房内的圣母像而获得康复[12]。她报告说自己看见圣母向她微笑[13],她写道:“我们万福的圣母来了,她对我微笑。我多么幸福啊!”[14]隔天起,她的病情完全消失,仅在当月出现两次轻微警讯。此后德兰仍然体弱,但再未有过这类症状。然而,1883年5月底,当德兰依长姊玛丽之请向加尔默罗修女们讲述这次神视时,却遭到了她们的连番追问,这使她开始动摇、失去自信,自我怀疑令她质疑所发生的一切:“我以为自己撒了谎——我无法带着内心深深的厌恶看待自己。”[15]“在康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以为自己的病是故意装出来的,这对我的灵魂来说真是一次真正的殉道。”[16]这样的怀疑与自责缠绕了她整整五年。

1886年10月,大姐玛丽也进入了同一所加尔默罗修院,而三姐里奥妮则进入贫穷嘉兰会,这对德兰来说是另一重打击。她感到愤怒,并为此流下“痛苦的眼泪”,因为她们未曾等待她一同入修院[8]

德兰也曾受过“良心不安症英语Scrupulosity”(Scrupulosity)的折磨,这是其他圣人如亚丰索·利古里(Alphonsus Liguori,也是教会圣师)及耶稣会会祖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Loyola)亦曾经历的状况。她总认为自己犯了错,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强烈的罪咎感。连最简单的行为与念头都令她苦恼不已。她写道:“若不亲身经历这场殉道,是难以理解的;而要我把那一年半的感受说出来,几乎不可能。”[17]

完全皈依

1886年的平安夜成为德兰一生中的一个转捩点;她称之为她的“完全皈依”。圣诞夜,路易·马丁和女儿们一起到大教堂参加子夜弥撒,但心中却毫无喜悦。回到家后,按照往年习惯,德兰把鞋子摆在壁炉前,等着人把礼物放进去。疲惫又有些烦躁的父亲对席琳说:“幸好这是最后一年了!”德兰听了忍不住掉泪,但忽然间,她克服了情绪,转而欢喜地在席琳面前打开礼物,让姐姐惊讶不已。

多年以后,她表示那天夜里她战胜了自母亲去世以来所承受的重重压力,并说:“天主为使我一瞬间成长,施行了一个小奇迹……在那蒙福的夜晚……耶稣为了爱我而甘愿成为婴孩,也愿意让我摆脱婴儿时期的襁褓与不成熟。”[18]她从中领悟到“在忘却自我中找到喜乐”,并补充说:“我感觉到爱德进入了我的心,渴望忘记自己、取悦他人,从那时起我变得幸福。”

临终前几周,她又提起这件事:“今天我回想过去的人生,回想当年圣诞节那次勇敢的行动!这让我想起人们对友弟德所说的赞美话:‘你行事有男子气概,你的心灵得以坚固。’很多灵魂会说:‘我没有力量做某种牺牲。’但她们也可以像我一样——勇敢地做出第一次努力!天主从不拒绝这第一份恩宠,这份恩宠赋予人行动的勇气,之后心灵便会坚固,人也能不断地从胜利迈向胜利。”

依达·葛雷斯(Ida Görres)认为:“当德兰在这场小小而平凡的胜利中战胜了长久以来折磨她的敏感性时,她立刻明白了自己所经历的是什么;……自由就在于果断地转离自我……而一个人能将自己抛弃于自己之外,再次证明了良善、胜利纯属恩宠,是突然的赏赐……这并非强求所得,却只能由耐心预备好的心灵所接纳。”[19]传记作者凯瑟琳·哈里森(Kathryn Harrison)则说:“毕竟,在过去她曾试着控制自己,曾用尽全力却都失败。恩宠、炼金术受虐型人格:无论用什么视角来看德兰这夜的光照,它都展现出其力量与危险。它将指引她走向人与神、生命与死亡、毁灭与神化之间的道路。正是她所渴望前往的终极之处。”[20]

德兰的性格及其早年经历,特别是近年来,成为了人们分析的对象。天主教作家依达·葛雷斯,其正规研究以教会历史与圣人传记学为主,写下了对德兰性格的心理分析。一些作者认为,德兰大半生都带有强烈的神经质特质。[21][22][23][24]哈里森总结道:“她的性情天生不适合妥协或中庸……她的一生不是用来压抑而是引导她的欲望与意志——或许正是这股强烈的渴望与雄心缩短了她的生命。”[25]

Remove ads

命名机构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