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卫宸威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衛宸威殿map

西卫宸威殿台湾话Sai-uē Sîn-ui-tiān),初作宸威庙,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庙宇,西卫里公庙,主祀玄天上帝,隶属东西澳角头庙,妈宫三甲七保之一,亦为澎湖天后宫交陪庙成员。[1][2]法师流派为“普庵派”之“玉皇敕令雷令支派”。[3]:60–62

事实速览 西卫宸威殿 Xiwei Chenwei Temple, 基本信息 ...
西卫宸威殿
Xiwei Chenwei Temple
Thumb
立面与庙埕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 880 澎湖县马公市西卫里95号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玄天上帝
文衡帝君
临水夫人
例祭农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圣诞)
建立时间相传为 清朝康熙38年(1699年)
地图
Thumb
汉语名称
汉语拼音Xī-wèi Chén-wēi-diàn
台语罗马字Sai-uē Sîn-ui-tiān
关闭

沿革

西卫地名源自为军事据点,可追溯至明郑东宁王国时期,郑成功攻占澎湖之后,任命将领张在戌守妈宫港西北后方的港口,故称“西卫”,清领时期后延续此名迄今,隶属“东西澳”管辖,而有清澎湖厅十三澳之“东西澳”澳名[4],便系取自“东卫”和“西卫”两处妈宫港后方的防守据点地名之故。[5][6]

西卫宸威殿开基年份不详,据传为康熙38年(1699年)八月间所建,初奉刘府元帅。乾隆25年(1760年)庙宇重建,增祀池府王爷、配奉池夫人像,始改称“宸威庙”。乾隆56年(1791年),宸威庙新雕真武大帝软身像,并奉为镇殿主神,升“宸威庙”为“宸威殿”。西卫宸威殿复于嘉庆十年(1805年)进行第二次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进行第三次重修,并于翌年仲春落成,该次为宸威殿在清领时期最后一次重修纪录。[1][注 1]

日治时期初期,日本政府推行戒鸦片烟运动,澎湖地区透过妈宫一新社的鸾堂信仰大力响应,不乏有请神明敕赐甘露水、协助百姓戒除鸦片烟瘾之情事[7][8],西卫宸威殿遂于明治34年(1901年)间,新雕鸾堂主神文衡圣帝金身(另雕真武二帝),响应一新社“清水解烟毒”之举,并于寺庙东厢增祀观音佛祖像,供女信徒诵经修行。明治42年(1909年),西卫宸威殿重修扩建,特迎王船,恭请代天巡狩的白、秦、朱、温、赵五府千岁入殿;大正13年(1924年),王驾恭送离去后,又增祀白王爷金身供奉。[1]

二战结束后,西卫宸威殿于民国53年(1964年)再起重建,重建之时,宸威殿内神明暂移至西卫金龙殿福善堂奉祀。民国90年(2001年),西卫宸威殿老旧倾圯,里民再起集资重建之议,遂成立重建委员会,并聘请高雄市金城寺庙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监造、洪添来承造,同年九月神明出火,移奉至西卫里活动中心,后拆庙夷平,另起新庙,于民国92年(2003年)10月22日竣工、10月30日入火安座,庙身坐北朝南,即为今貌。[1][9][注 1]

分火

民国37年(1948年),移居高雄市苓雅区的西卫里民陈祐返澎,求取西卫宸威殿真武二帝香火,并雕铸金身于家中奉祀,民国39年(1950年)其他旅高雄的乡亲商议之下,决议集资建庙,民国41年(1952年)起建“高雄宸威殿”,并于同年农历三月初三入火安座,庙址位于高雄市新兴区南华路127号。民国77年(1988年)、民国91年(2002年)间另有重建纪录。[10][11]

图辑

相关条目

23°34′47″N 119°34′50″E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