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龙属学名Sarahsaurus)是蜥脚形亚目恐龙的一,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北美洲[1]。在早期理论中,原始蜥脚形亚目恐龙起源于三叠纪中期或晚期的南半球,并迅速扩散到盘古大陆的各地区,持续生存到侏罗纪早期。莎拉龙的发现,显示原始蜥脚形亚目恐龙从南美洲迁徙到北美洲的时间,可能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后。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莎拉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早期,183 Ma
Thumb
莎拉龙的头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演化支 悍龙类 Bagualosauria
演化支 板龙类 Plateosauria
演化支 大脚类 Massopoda
属: 莎拉龙属 Sarahsaurus
Rowe, Sues & Reisz, 2011
模式种
金泉莎拉龙
Sarahsaurus aurifontanalis

Rowe, Sues & Reisz, 2011
Close

发现与命名

莎拉龙的正模标本(编号TMM 43646-2)是一个关节仍连接、接近完整的身体骨骼与部分头颅骨,包含:前上颌骨额骨方骨、脑壳。根据枕骨基部的愈合状况,椎体与神经弓的愈合状况、荐椎与其肋骨的愈合状况、尾椎与其肋骨的愈合状况,可知正模标本是个成年个体。除了正模标本,还发现一个部分身体骨骼(编号TMM 43646-3);一个几乎完整、但遭到压碎的头颅骨与下颌,以及颈椎与尾椎、肱骨末端、股骨干(编号MCZ 8893)[1]。这三个标本都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金春卡岩塔组(Kayenta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侏罗纪早期的锡内穆阶普林斯巴阶[1]。第三个标本,枕骨基部仍有明显骨缝,是个未成年个体,过去曾被列为大椎龙的未命名种(Massospondylus sp.)[2]。正模标本与第三个标本的重叠部位,包含:脑壳、方骨、额骨、前上颌骨、颈椎、肱骨,两者有许多相同特征,因此第三个标本也被改编入于莎拉龙[1]

在2011年,古生物学家提摩西·洛伊(Timothy B. Rowe)、汉斯·戴尔特·苏伊士(Hans- Dieter Sues)、罗伯特·劳兹(Robert R. Reisz)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金泉莎拉龙S. aurifontanalis)。属名是以Sarah Butler女士为名,她与其丈夫Ernest Butler曾长期赞助德州的艺术活动、科学与医药,他们曾替德克萨斯州奥斯丁自然科学中心募集经费;种名是由拉丁文aurum黄金)与 fontanalis(喷泉)所构成,意指化石发现地的亚利桑那州金泉(Gold Spring)[1]

体征

与其他蜥脚形亚目相比,莎拉龙的特征包含:颅底结节与中前孔之间有个低矮骨墙、背椎神经棘有明显基部、掌骨数量为2-3-4-2-2、具有耻骨[1]

莎拉龙的身长估计约4.2米,体重估计值约为113公斤。莎拉龙的特征是具有大型而强壮的手掌,研究人员据此假设莎拉龙可能是杂食性动物[3]

分类

在2011年,其他研究人员提出原始蜥脚形亚目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提出莎拉龙的最近亲是懦弱龙,两者都属于大脚类演化支[4]

莎拉龙是北美洲所发现、命名的第三种基础型蜥脚形亚目恐龙;其他两个分别是:发现于康涅狄格河流域的近蜥龙(跟砂龙恐龙是相同动物),生存于侏罗纪早期、以及发现于犹他州沙怪龙,生存年代也是侏罗纪早期,但年代较晚[1]

在早期理论中,原始蜥脚形亚目恐龙起源于三叠纪中期或晚期的南半球,并迅速扩散到盘古大陆的各地区,在各地区从三叠纪晚期持续生存到侏罗纪早期。研究人员提出不同假设,认为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使北美洲的多数优势陆地动物消失后,一群原始蜥脚形亚目恐龙从南美洲迁徙到北美洲[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