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高扬-格列维奇 米格-25(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5、英语:Mikoyan-Gurevich MiG-25,北约代号:“狐蝠”(Foxbat) ),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由米高扬设计局负责开发,高尔基“鹰”飞机制造厂(GAZ-21厂)生产,空速可达3.2马赫。米格-25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但目前仅余阿尔及利亚空军和叙利亚阿拉伯空军的2架同款战机服役。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7年9月3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9月3日) |
МиГ-25 米格-25 北约代号: 狐蝠(Foxbat) | |
---|---|
概观 | |
类型 | 截击机、侦察机 |
首飞 | 1964年3月(侦察原型机E-155R-1) 1964年9月(截击原型机E-155P-1) |
服役 | 1970年 |
设计 | 米高扬设计局 |
生产 | 高尔基“鹰”飞机制造厂(GAZ-21) |
产量 | 1,186架 |
现况 | 仅余叙利亚阿拉伯空军和阿尔及利亚空军服役中 |
主要用户 | 苏联 叙利亚 阿尔及利亚 |
衍生机型 | 米格-31战斗机 - 捕狐犬(Foxhound)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19.75米(64英尺10吋) |
翼展 | 14.01米(45英尺11.5吋) |
高度 | 6.10米(20英尺0.25吋) |
翼面积 | 61.40米2(平方米); 660.93英尺2(平方呎) |
空重 | 20,000公斤(44,080磅) |
正常起飞重量 | 36,720公斤(80,952磅) |
发动机 | 两具土曼斯基R-15BD-300带后燃器 涡轮喷射发动机 |
推力 | 单台净推力 73.5千牛(16,524磅力) 单台最大后然推力 100.1千牛(22,494磅力)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高空: 3,000公里/小时(2.83马赫) 低空或海平面: 1,000公里/小时 |
爬升率 | 海平面爬升率:208米/秒(40,950呎/分钟) |
实用升限 | 20,700米(67,915呎)(带4枚导弹时) 24,000米(78,740呎)(带2枚导弹时) |
最大升限 | 37,650米 |
最大航程 | 4,000公里 |
作战半径 | 1,860公里(以0.9马赫飞行); 1,630公里(以2.5马赫飞行) |
翼负荷 | 598公斤/米2 ; 122.5磅/呎2 |
推重比 | 0.41 |
最大过载 | 4.5G |
滑跑距离 | 起飞约1,250米;着陆约800米 |
武器装备 | |
导弹 | R-23“尖顶”中程空对空导弹 R-40RT/TD“毒辣”空对空导弹 R-60短程空对空导弹 R-73A短程空对空导弹 等等 |
炸弹 | 航空炸弹 |
其他 | mertch-A相位阵列雷达 米格-25P/RP-25(Saphir一25)雷达(PD型) |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火箭技术进步使弹道导弹大批装备,苏联出现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浪潮。赫鲁晓夫作为导弹派的鼎力支持者,使苏联航空飞机的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当时正在研发的XB-70女武神式轰炸机与SR-71黑鸟侦察机[1](这两种美制军机的最高速度都超过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对苏联的国土防空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于压力,米高扬设计局于1958年主动展开高空高速截击机的研究,苏航空工业部长杰明捷夫主动支持。1961年米格-25的原型机E-155正式研制,1964年侦察原型机E-155R-1和截击原型机E-155P-1于3月和9月上天,作为米高扬设计局创建25周年的一份献礼。
米格-25的预研工作在1958年和1959年进行(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E-150,对米格-25的动力装置R-15-300后燃器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E-152上天。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R-15B-300的第3架验证机E-152M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E-155的指令。
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
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出厂,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开始试飞。随后第三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3也参加试飞。三架原型机各装两台R-15B-300发动机,并在1965~1977年间,以E-266代号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有米高扬设计局与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共同的研究的米格-25气动布局与之前的米格式飞机有较大差别,采用中等后掠上单翼、两侧进气、双发、双垂尾布局型式。是现代主流喷气战斗机中第一个使用双垂尾的机型。全动水平尾翼。机翼的后掠角为42°,下反角5°,相对厚度4%,展弦比3.2,翼面积61.9米²。翼面积满足在20,000米高空作巡航飞行的要求,而小展弦比和中等后掠角则为了保证机翼的刚度。原型机的机翼原来无下反,试飞后发现机翼有严重上反效应,遂改用5°下反角。
由于布局方案的尾臂很短,为保证航向稳定性采用双垂尾和尾部腹鳍。经过试飞多次修改后,加大垂尾面积,减小腹鳍,克服了原尾腹鳍过大对着陆的不利影响。
飞机采用矩形二元进气道,用水平调节斜板进行调节。这是米格系列飞机首次采用两侧进气布局,但尚未解决在土质跑道上起降时吸入外物的问题。
在一次高速飞行中偏转副翼时因机翼严重扭转而出现副翼反操纵,飞机坠毁,试飞员丧生。查明原因后规定在高速下不用副翼,改用差动平尾进行操纵。但因全动平尾的转轴位置安排不当,在个别飞行状态下助力器的功率不足,舵片无法复归,再次机毁人亡。经分析后将平尾转轴向前缘移动了140mm。这是米格25研发史中的2个重要事件,前者发生于1967年10月,首席试飞员尼施尼科夫丧身,此事件对米高杨带来严重打击造成其心脏疾病后于1970年辞世。后者发生于1973年10月,当时米格25已定型并批量生产,但出现的飞行事故集中于中低空下的跨音速飞行,所以仍不停由试飞员进行各项飞行测试。事故中试飞员古德科夫测试科目为8个不同高度的跨音速飞行,测试完毕返回机场途中,古德科夫向地面通报再做一次计划外的跨音速测试,后在1500米高度,1100km/h速度下使用全动式水平尾翼辅助转向;因此速下处于空气激波产生与消退的过渡阶段,在一定的概率中尾翼翼面气动中心突变,全动式水平尾翼差动后有可能在气流压迫下无法还原;古德科夫向地面报告飞机陷入轴向横滚,后未得改出,并因飞行高度过低坠毁,试飞员丧生。因飞机于高速下坠毁粉碎无法找到实证,米格设计局根据以前积累的认知和试飞员最后的报告推测,是全动式水平尾翼差动后无法复原造成飞机衡滚,后在半年中边测试边改进,最终将所有已装备部队的米格25的平尾转轴向前缘移动了140mm,由此彻底解决了米格25于中低空跨音速段在一定概率下存在的失稳问题,在其后数十年的实用证明,米格25的安全性和整备率都远高于接近的高性能飞机。
MiG 25操作中,要求最大过载不超过5g,满油不超过3.5g,而实际在格斗训练中曾达到11.5g并导致机体变形无法修复,而仍旧飞回了基地。因其过载限制为气动原因,而非机体结构强度原因。
它的最高速度可达3.2马赫,满载4枚每枚近半吨的R40导弹后,极速会降至2.9马赫。但是全速飞行将会损害发动机,其最高速度维持时间与机内所载的甲醇-水冷却剂容量有关,因甲醇-水冷却剂会挤占燃油携带量,所以携大容量冷却剂虽可延长极速时间却会减少滞空时间。因地区和任务差异,最初设计甲醇-水冷却剂容量为250升,后又有500升改型,因此极速时间8至15分钟不等。若降低极速要求,米格25可以2.5倍音速连续巡航,至燃料耗尽。
苏美以不锈钢为主的MiG-25和XB-70都遇到油漆问题。苏联MiG-25因采用半硬壳结构,机翼机身表面在高低温差循环中变形较小,漆皮较持久;不过其尾翼喷涂的苏联五角星,以白漆为底漆,在白色五角星中再喷涂略小一号的红星,形成为白色镶边红星;最初使用的红漆因熔点较低,3马赫飞行后发生红漆被熔化吹去,只剩白星的情况,后改用熔点更高的红漆解决了这个问题。XB-70机翼机身通体都漆以耐高温的二氧化钛基白漆,但因采用构架(软壳)结构,表面在高低温差循环中变形较大,原型机二号经多次3马赫飞行后,漆皮大面积破裂剥离,惨不忍睹;但因XB-70还有其它诸多问题,改善涂装的事一再被推迟,解决方法是每高速飞行约十次后重漆一遍,以及在公开展示前彻底打磨重漆。
米格-25第一批量产型式米格-25P,装备的是旋风-A单脉冲雷达(蓝宝石-23)。功率600千瓦。倒置卡塞格伦天线直径超过1米。
因部分由于叛逃造成泄密的担忧,苏联1976年开始发展后续型号,MiG-25PD(北约称为 "狐蝠-E"),装备了RP-25M Sapfir(蓝宝石-25,北约称“狐火”)下视42度并下射能力的脉冲多普勒加连续波体制雷达,该雷达原来用在米格-23上。机鼻加装了TP-26-SH1前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目标搜索范围45km。R-15BD-300发动机,加力推力112KN。装备R-40与R-60空空导弹。此外为了突破实用中实际无法突破2.8马赫的限制,推出了一个非官方改型MiG-25M,它使用R15BF2-300发动机,但没有生产。[2]
原型机Ye-155曾有如下纪录:苏联宣称的无载荷及载荷在一到两吨飞行速度纪录,Alexander Fedotov于1965年3月16日在达到了2,319.12 km/h的速度。[3]1977年8月31日,“Ye-266M”由Alexander V. Fedotov驾驶创下了自我动力飞机的高度纪录,他在纯爬升中达到了37,650米。[4]
苏联1971年三月派了侦察型:两架MiG-25R和二MiG-25RB到埃及并驻扎到第二年6月。它们属于第63独立空军分队。苏联人在以占西奈半岛上空,在极高的高度(17,000–23,000米)执行了约20次侦察,每次都是双机出动。它们也侦察过以色列的核设施。[5]
MiG-25在伊拉克空军中服役,1982年3月12日一架伊朗空军的F-4战斗机遭米格-25发射的导弹重创。[6]1983年2月还击落一架伊朗的C-130。1984年4月,一架MiG-25PD击落一架伊朗F-5。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第一天夜间一架Michael Scott Speicher少校(追晋上校)驾驶的美国海军的F/A-18C大黄蜂战斗机(编号AA403)在空战中被击落,有报道说这是当时伊拉克空军84中队的Zuhair Dawood中校的米格-25 PD(编号25211)所击落的。[7]
在海湾战争结束后,虽然美、英、法三国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然而,在1992年11月24日,伊方宣布将挑战联军禁飞行动,并多次派出战机进入相关区域。同年12月27日,伊拉克空军的其中一架米格-25在闯入南部禁飞区后,被美军F-16D战机发射AIM-120导弹击落,是首次有同款战机被击落[8]。
于1990年代尾,印、巴两国间的克什米尔冲突(尤其是1999年卡吉尔战争及2001年印巴对峙期间)再度白热化,因此印度空军自1997年5月起,曾多次派出侦照型米格-25(官方爱称为“迦楼罗”[9]),闯入巴基斯坦上空执行侦察任务[10],直至2006年退役后由无人机及军事卫星取代。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维克多·别连科中尉[11]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自卫队百里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惊人,雷达因为其研发时间处于冷战,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核打击产生的EMP,主要航电甚至使用早已过时的真空管零件,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式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因其为高超音速下的稳定性优化,有巨大的双垂尾面积,低速下反而成为制肘,时速500公里左右时较铝合金战机回转半径惊人因此而有“直线战斗机”之讥,这也是3倍音速飞机难免的特性,相对SR71于3.2倍音速全速飞行时,倒头的回转直径可“横跨整个加州”,米格25已具备作为战机所应有的机动性。但仅设计目的而言,作为高空高速拦截机之用,米格-25是成功的达到设计需求。后来,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5的基础上设计出米格-31。
美国本来并未看重苏联技术,但因1962年首飞的A12系列(包括双座版SR71)和1964年首飞的XB70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美方通过各种途径想知道俄国对手是怎么做的,其中一个重点是想知道俄国人如何焊接“钛合金”薄板。
总上,米格自然不是一款和铝合金飞机比亚音速缠斗的飞机,也不像SR71,原计划接替U-2以高速长程掠过苏联广阔的大地,后因防空导弹的迅猛发展从未进入苏联领空而仅以小国为目标。米格25是一款坚固可靠,大批装备可且由普通飞行员着一般抗荷服即可驾驶,能随时起飞(紧急起飞仅须2分钟;相对而言SR71紧急起飞须15分钟,包括加注1/3燃料,引擎暖机,以及利用飞机准备时间,飞行员穿上类似宇航服、自带小型应急氧气供应手提箱的全封闭飞行服),起飞后即能高速达到指定区域飞到指定高度并立即对敌方展开攻击的区域截击机。对原设计意图米格25做得很好,以致于首飞27年后凭老旧的雷达,笨拙的机体仍能超越晚辈,在伊拉克防空体系的混乱中单枪匹马击落F18,成为伊空军击落美国战机的唯一记录。对抗中米格25并未与北约机缠斗,而是利用强大的加速能力迅速摆脱美军战机的雷达照射,并持续以1.4马赫左右的超音速围绕以亚音速巡航的北约机群外围兜圈,令北约护卫战机知道其存在却未得连续跟踪。等待雷达暖机完成后,米格25在地面雷达站的引导下回到拦截路线上并迅速冲入距北约机群,在距敌机38和29公里处分别锁定目标和发射重型空对空导弹(R40,同级另只有R33, AIM54)击落F18。同时也应当注意,虽然F18定位属多功能战机而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此时的美军F18战机普遍挂载了大量的空对地武器,机体的重量较大,油料可能会因为一场空战被大量消耗而使飞行员无法完成对地攻击任务,甚至因此让攻击机群遭受本应被F18压制的防空阵地威胁,因此F18机群的领队并未在米格25第一次尝试摆脱时进行追击,甚至在返回航空母舰后才意识到友机被击落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