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简谱(英语: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为记谱法之一,因主要以数字作表达,亦称为数字谱。其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1],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
另外,在德文里,其名为“Ziffernsystem”,意若“数字系统”(number system)。若与五线谱合并显示,则称为“简五谱”。
1665年巴黎方济会修士Jean-Jacques Souhaitty的著作《学习素质和音乐的新方法》提出把阿拉伯数字1至7代入唱名“do”、“re”、“mi”、“fa”、“sol”、“la”、“ti”,并加点表明高音和低音。
17世纪,法国天主教神父Jean-Jacques Souhaitty,在指导信众唱赞美诗时,感受到五线谱教学的困难,就想要创造一种更便捷的办法。于是乎他以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代替Do Re Mi Fa So La Ti,并在1665年和1679年,分别发表了“学习音乐的新方法”及“用数字谱唱教会歌曲的实验”两篇论文,只可惜当时未受到音乐家的重视,反倒是引起卫道人士的非议,新方法于是胎死腹中。
18世纪中叶,瑞士裔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卢梭曾编写100多首歌曲,独幕歌剧《乡村的算命师》,获得国王青睐,演出400多场。他主张“音乐是语言的升华”、“人工堆砌的,都是违背自然。”“旋律是音乐的主角,和声是衬托的配角。”他还协助朋友编辑音乐辞典,于1767年出版。当时的精致音乐仍是贵族们的休闲享受,卢梭崇尚“全民音乐”,于1742年在法国科学院发表并讲解此一发明,并且大力呼吁使用数字简谱,但他的“业余身份”遭到音乐学院保守教授们的讽刺。
多年之后,简谱在数学老师Pierre Galin和Aimé Paris的整理之下,渐渐受到重视。到了19世纪,音乐教育家Émile-Joseph-Maurice Chevé再加以改进,得到法国政府教育机构的正式认可,称为Galin-Paris-Chevé记谱法,简称Chevé记谱法,俗称“数字简谱”或“简谱”。这时简谱记谱法则已经完备,成为当时正统的音乐工具。
音符用数字1至7表示。这7个数字就等于大调的自然音阶。如果是C大调,加上音名,就会是这样:
音阶 | |||||||
唱名 | |||||||
数字 |
如果是高一个八度,就会在数字上方加上一点。如果是低一个八度,就会数字下方加上一点。在中间的那一个八度就什么也不用加。如果要再高一个八度,就在上方垂直加上两点(如:);要再低一个八度,就在下方垂直加上两点(如:),如此类推。见下表所示:
自然大调 | |||||||||||||||||||||||||||||||||||||||||||||||||||||||
自然小调 | ... | ... |
通常只有数字的是四分音符。数字下加一条横线,就可令四分音符的长度减半,即成为八分音符;两条横线可令八分音符的长度减半,即成为十六分音符,以此类推;简单来说,下加横线数目与五线谱的符尾数目相对应。数字后方的横线延长音符,每加一条横线延长一个四分音符的长度。
正如五线谱的附点一样,数字后方加一点会将音符长度增加一半。如果低八度的下加点与音长的下加线同时使用,则点在线的下面。
休止符用“0”来表示。比四分休止符长,就只需在每一个四分休止符再多加一个“0”,不需在后方加上横线。若整个小节均是休止状态的话,就在每个四分音符加一个“0”或是写成“| > 0 < |”,就像是3拍4可以写成“| 0 0 0 |”或“| > 0 < |”,而4拍4可以写成“| 0 0 0 0 |”或“| > 0 < |”。
就像敲击乐的乐器那样是没有音高的,这时,简谱就需要用“X”或“x”表达。例如啦啦队开心就拍手时,简谱上就需如此表达:
4/4 > > | X X X X X | X X X X 0 X X ||
正如五线谱一样,小节与小节之间以小节线分隔,乐曲终止以一粗一细的直线表示(但是一般不分粗细);重复乐段以纵线后两点表示开始,纵线前两点表示终止。
表示调号有两种方法:可以直接写“C调”,“C小调”或“Key: C”,“Key: Cm”。亦可写清楚主音代表哪一个音,例如“1 = C”,就是C大调(大调以1为主音)。“6 = C”就是C小调(小调以6为主音)。“2 = D”就是D多利安调式(多利安调式以2为主音)。
五线谱有变音记号,简谱同样有变音记号。在简谱中,若需表达升降音,就把符号加在数字1至7的前方,让该音升高或降低。若要把变音记号加在调号跟和弦CDEFGAB七个字母,就须加在它们的后方。
在五线谱中,C小调曲调表达为B,E,A三个音各降低半音。在表达和声C小调的导音时,会把一个还原号放在B♭的音符前面。而在简谱中用“6 = C”记谱方式表达C小调时,这个导音写作♯5,因为5本身不能被还原,这与五线谱中B已被降半音而需还原的情况不同。
大调 | 小调 | 小调 | 大调 |
---|---|---|---|
C | Am | Cm | E♭ |
D♭ | B♭m | C♯m | E |
D | Bm | Dm | F |
E♭ | Cm | D♯m | F♯ |
E | C♯m | Em | G |
F | Dm | Fm | A♭ |
F♯ | D♯m | F♯m | A |
G | Em | Gm | B♭ |
A♭ | Fm | G♯m | B |
A | F♯m | Am | C |
B♭ | Gm | B♭m | D♭ |
B | G♯m | Bm | D |
简谱圆滑线跟连结线都是跟五线谱相同,为圆弧线。若线太长,允许换为平头线,以保持行高平整,但一定得置在数字上方。
大多数演奏记号也与五线谱相同,但使用五线谱的记号表达跳音(staccato)有时很容易会跟高八度的那一点混淆,因此在表达跳音时把那一点写得粗点及低点,甚至使用大断奏的写法。一种避免混淆的方法是用“×”代替跳音点。
在中国大陆很多人知晓简谱。有些乐谱出版物甚至同时使用五线谱和简谱。
简谱从欧洲传到日本,透过留学生李叔同等在1904年引入中国[2],连保守的音乐家都欣然接受,渐渐放弃工尺谱或口传,英商百代唱片公司出版的“时代曲”歌单,也以简谱印制。
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学习五线谱为主导,音乐教科书中的选曲也使用五线谱写成;同时,社会环境也让相当部分的家长会为其子女安排学习西洋乐器,而学习五线谱也是必须拥有的能力,相比之下,对于简谱则一直都不予以教授。但是自香港教育局于2003年推出《艺术教育学习领域 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其中提及学生应学习“应用五线谱及其他记谱法读谱及记谱”[3],并且加强对中国音乐及乐器、和粤剧的教授后,教科书亦开始在初中和高小的课本中加入简谱的元素,而2024年更新的《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24)》亦保留了相关的内容[4]。
日治时代,台湾公学校“唱歌”教材(音乐课程的前身)有五线谱,也有简谱,流行歌坛则受日本影响,全部以简谱建立“全民音乐”的基础,培养大量喜欢音乐的群众。
1945年后,台湾学校的音乐教育一直排斥数字简谱,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示“不得使用简谱”,直到1991年,开放民间出版社编印的“审定本”时,才于国小6年级音乐课本介绍卢梭和简谱。有学者认为当许多人无法理解、使用五线谱而放弃享受音乐的权利时,简谱绝对能帮助开辟更多的音乐人口,达到“全民音乐”的最高目标[5]。
下方是用五线谱和简谱表达同一支歌曲的分别: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在线上逐渐普及了不同的用普通键盘就能输入数字简谱的替代方案。这些方案都统称“网络简谱”。下面以Amazing Grace这首曲为例,示范其中一种网络简谱的输入方式:
Amazing Grace
由于简谱在中国使用较为广泛,市面上存在的大部分简谱编辑排版软件都是中文界面的软件,它们大多提供“所见即所得”的操作界面[6][7][8][9]。
简单有谱(Jianpu Info)是一款线上网页编辑软件[11]。
LilyPond(荷花池)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排版出简谱样式的乐谱[12][13][14],台湾作曲家官大为便示范了以此软件做成的圆周率简五谱[15][16]。
Doulos SIL Cipher是由SIL国际开发的开源简谱字型,使用OFL协议释出。运用OpenType及Graphite技术呈现。使文书处理软件、桌上排版软件等得以编排简谱。[17]
x-Vacle是一款运用OpenType技术的所见即所得的开源简谱字型,基于其它多种开源字型开发。不需要设定更大的行距。[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