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胸属(学名:Arthropleura),又称节胸蜈蚣属,是史前的倍足纲节肢动物,即现今蜈蚣及马陆的远古亲属。虽然名叫节胸蜈蚣,但是实际上比起蜈蚣与马陆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生存于3亿4500万至2亿9000万年前的石炭纪维宪期至二叠纪的萨克马尔期[1][2],分布在北美洲及苏格兰。它们已知陆地上最大型的无脊椎动物,相信只有少数的天敌。
节胸属 | |
---|---|
Arthropleura armata的化石(德国法兰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馆) | |
Arthropleura armata的复原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亚门: | 多足亚门 Myriapoda |
纲: | 倍足纲 Diplopoda |
目: | †节胸目 Arthropleurida |
科: | †节胸科 Arthropleuridae |
属: | †节胸属 Arthropleura |
种[1] | |
| |
异名 | |
|
分类学
节胸目属于倍足纲节胸亚纲,为一目一科一属。亦有科学家将节肋目与Eoarthropleurida并入毛尾马陆亚纲之下,作为毛马陆目的姊妹群[3][4]。
特征及行为
-
节胸属身体前端构造复原图
-
节胸属腿部构造复原图
-
现存马陆的头部构造
-
节胸属的最大体型个体复原图
节胸属的体型可长达2.5米(8英尺2英寸)[5],于新斯科细亚省的乔金斯则发现宽度达50厘米(1.6英尺)的痕迹化石[6]。于2021年所发现的节胸属蜕皮化石,宽度可达55厘米(22英寸),体长估计约为1.9至2.63米(6英尺3英寸至8英尺8英寸),体重可达50千克(110磅)[7][1]。
节胸属拥有30节体节,足的对数与体节的比例为 8:6 ,和部分现存的马陆相同。[8]
目前普遍认为所发现节胸属的化石均为它们蜕下来的壳而非尸骸[9]。它们最初被认为仅是生存于煤炭森林[10],然而在之后科学家在更开阔的地带也有发现足迹化石,甚至是在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之后发现节胸属的化石,显示它们能生存于森林之外的生态系[1]。
虽然未有发现节胸属口部的化石,原先认为保存于标本肠道内的蕨类孢子与石松门植物残骸[11],后来证实可能只是恰好出现在蜕皮旁边的植物化石[8]。不过科学家仍然认为节胸属的成员普遍均为植食性,除了孢子外,可能也以果实、孢子叶及种子为食,以植物为食才有足够的营养让它们长大如此巨大的体型[9]。
在多个地方也有发现节胸属的化石化足印。这些化石是一排细小的平行足印,可见它们能快速的行走,穿越森林。当快速行走时,它们的身体会拉长,同时拉长了其步距,使行走得更快。节胸属行走时可以帮助传播花粉或孢子。它们也有可能在水中行走,到湖泊及河流脱壳。此时的它们却很易受到鱼类及两栖类的侵袭。相反,它们在陆地上只有少数的天敌。
节胸属是于石炭纪演化自像甲壳类的祖先,且可以成长至比现今节肢动物更大,部分原因是当时地球大气层的高含氧量及缺乏大型的陆生脊椎动物掠食者。[12]
一些属于希留利亚纪的化石足印有时会被认为是属于节胸属。
灭绝
节胸属于二叠纪初期就灭绝,当时潮湿的气候干涸,破坏了雨林及造成沙漠化。因此,大气的含氧量也大幅下降。巨型的节肢动物都不能在此干涸及低氧的环境下生存[13]。然而,许多节胸属化石发现于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后,且它们的生存环境并不仅局限于雨林中,近年来认为节胸属灭绝的主因可能来自于四足类的竞争与逐渐变得干燥的赤道地区[1][9]。
大众文化
在BBC制作的《与巨兽同行》第2集中,与原水蝎螈发生冲突,最后被石柱穿透身体而亡。
在同样是BBC制作的《史前公园》第5集出现,主人翁奈吉尔·马文从石炭纪带回节胸属、巨脉蜻蜓与普莫诺蝎各一只。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