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岛链

地緣政治術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島鏈

第一岛链(英语:First island chain)是指东亚海岸线往东的一串西太平洋岛屿及其之间的广泛海域,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中华民国),南接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南海(原前线为越南共和国,但该国亡国后导致防线后退)。其为美国外交国防政策中围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道防线,因主要为岛屿又呈链条形,因而得名。

Thumb
左侧红线标示出第一岛链。

1996年台海危机后,海峡两岸关系相对平和的时期里,这种描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比较少见,而对台湾媒体则一直占有相对重要的意义。第一岛链海域对于美军防守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有效益的区域。[1][2][3]美国国防部对于第一岛链的定义为,北从千岛群岛开始,往南经过台湾到婆罗洲,包括黄海东海与南海的西太平洋海域。[4]

地理位置

第一岛链的定义大约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主张及拥有的领海主权(海上边界线),包括南海九段线及东海的冲绳海槽沖縄トラフ)。冲绳与中国的界沟在日本和台湾之间。

战略价值

美军将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指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从夏威夷关岛菲律宾的防线保护美国西海岸,但此防线易受攻击;后来在二战中的确受到日本攻击,而当时日治台湾亦曾受到美国攻击(例如台北大空袭)。二战胜利使得美国能把防线推进到亚洲沿海,由美国与盟国控制的第一岛链。[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朝鲜战争期间,他将位于第一岛链中点的台湾誉为“不沉的航空母舰[6],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也发动针对台湾的一连串作战,但铩羽而归。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试图突破美军在第一岛链上的包围网,但由于美国第七舰队第十三航空队和中华民国方面所占据的军事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籍船长达三十年无法在大陆南北港口间通行。196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以绕行太平洋的方式,打通南北航线。1979年,才在台湾海峡复航

冷战期间,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于朝鲜战争后,与中华民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80年中止)正式将台湾纳入第一岛链中,美国为阻止共产党势力扩张,而在亚洲东部岛屿协助建立反共的政权,同时提供军力以及其他各种形式上的援助。

台湾与菲律宾的国防在第一岛链上最为脆弱(台湾没有正式的国际地位,菲律宾军事力量较弱),加上一连串的政治经济外交因素,近20年来国防疲弱不振,加上其他东南亚地区经济依赖中国越来越深,使得中国方面得以找到突破口渗透,引来美国、日韩澳等国顾忌。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巴士海峡是中国海军潜艇进出太平洋的捷径。[7]

2012年美国巴拉克·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英语:Pivot to Asia)政策于该年度“国防战略纲领”指出美国的重返亚洲军事目标就是确保美国印太司令部第七舰队于第一岛链海域的自由航行[8]

2014年4月美国海军学会评估在第一岛链是美国防守与反击中国人民解放军侵略其他国家最有效益的战略位置,不仅可以倚靠第一岛链位置阻隔人民解放军轻易进入西太平洋,也可以由第一岛链各国的防守让美军可预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兵力配置,美军与第一岛链国家陆地上的防空与反舰军力配置合作在于美军自由航行于第一岛链区块的周边海域,美军可以借此有效防守并反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袭击,如果第一岛链国家也发展海中的水雷、潜水艇、快速移动的军舰,那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更没有胜算,并且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要对付这些反制措施需要付出更昂贵的舰艇机械与维护费用人力。[2]

2016年12月9日,新浪新闻网列出美军在第一岛链相关国家的军事武力配置,包括在日本的航空母舰舰队停靠的海军基地与侦察机群,美军最先进的F-35F-22F-15F-16战斗机群共计达110个基地,韩国因为受朝鲜导弹威胁已部署侦测范围达到3,500公里导弹的萨德反导弹系统并进入作战状态,美军与菲律宾泰国的年度常态军事演习与合作,支援第一岛链的关岛第二岛链美军拥有萨德反导弹系统与持续扩增中的轰炸机群[9][10][11]

台湾

在第一岛链中的关键是台湾,由于其在第一岛链的中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掌握台湾能有效遏止东海与南海咽喉的战略通道,亦与第二岛链内海域形成有利航道,同时是前往远洋的便捷之路。澎湖群岛是第一岛链最前线也是外敌进犯台湾的兵家必争之地。[11][12]武器装备有F-CK-1, F-16及各式导弹。

中国大陆

Thumb
中华民国国防部106年(2017年)国防报告书中的【共军军舰、军机跨区训练航线示意】图,即通常所说的解放军绕台。图中淡灰色区域为中华民国防空识别区

第二次国共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建国,但因当时军事实力不足,影响力受限于中国大陆退守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依靠美国支持,长期封锁台湾海峡,执行关闭政策。自197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军事实力增强,且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军事影响开始扩展至远海。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74年在台湾海峡突破中华民国的军事封锁。1976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批准海军252潜艇突破第一岛链首航西太平洋训练的计划,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副支队长许志明奉命带队出航,于1976年12月31日20时整第一次突破第一岛链[13]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包括海军在内,解放军整体的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解放军对第一岛链的突破主要靠陆基导弹与增建航空母舰及其舰队[9]

2009年,对于日本警惕中国突破第一岛链的论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孟祥青教授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日本对中国走向海洋确有不适感,因为日本是传统岛国,狭隘的岛民心态在这种不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4]

2013年9月解放军海军的海上轰炸机训练,配备短距离反舰导弹的轰6G轰炸机首次到第一岛链的巴士海峡演习,同年解放军空军开始改用飞行距离较长,配备长距离导弹的轰6K轰炸机,2015年开始轰6K轰炸机开始越过第一岛链的巴士海峡与宫古海峡到达西太平洋,2016年轰6K轰炸机开始由空中预警机以及战斗机伴飞获得空中防御能力,并且环绕台湾本岛巡航。至2017年,解放军增加轰6K轰炸机环绕台湾的次数,解放军的轰炸机已经有锁定台湾本岛作战,以及突破第一岛链进行作战能力,威胁在西太平洋的美国关岛与美国友邦等国家基地的安全。[4]

2020年1月11日,民主进步党籍的蔡英文赢得新一届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成功连任,此后中国大陆网络舆论中武统台湾的论调再度高涨。12日,环球网发表《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的文章,他表示解放军在第一岛链附近对美军形成压倒性优势和中国经济实力压倒美国,是武统台湾的两个前提,缺一不可[15]

日本

日本内阁批准的防卫白皮书强调“中国海军威胁”。在日本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活动频繁的报导中,不少都提到太平洋“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动向也往往与突破岛链联系起来。[16]

日本问题专家高洪认为,所谓岛链是美日同盟体制下围堵中国的一种战略谋划,第一岛链就是希望阻止中国走向深水。这只是一种传统安全下的考虑,日本​​更多是藉这种安排增加一些信心。但事实上中国有很合理的理由来突破这一岛链,中国完全可以按照国际惯例、海洋法公约中的相关规定“无害通过”。

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7月发表文章称,日本通过在与那国岛驻军的方式将军力向中国推进500公里,不但强化对钓鱼台列屿的实际控制,完善对中国大陆军事围堵的第一岛链,而且也为在与中国大陆可能的冲突中“先发制人”做好准备。[17]

日本在第一岛链战略位置历史从美日联合防堵苏联扩张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海军战略在模仿冷战时期苏联海军的防御思维,苏联海军在冷战时就划下鄂霍次克海红线警告周边国家禁止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主要想模仿此方式,控制南海、东海与黄海等位于在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相关联海域;也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很多苏联冷战时期使用的设备与武器。日本自卫队在面对中国时主要是扮演保护美军基地与保存战力的角色,对于日本国土保护自卫队以日本南部邻近黄海与东海的岛屿为主,日本有较强的反潜、防空与水雷技术等军事优势,之前与苏联竞争的经验让日本有较清楚的方向与美军合作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军。[18]

沿线国家和地区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英语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前主任评估第一岛链国家和地区战略重要性由最重要开始顺序是:日本、菲律宾、中华民国、越南,第五则为美国印度太平洋战略中未在第一岛链的印度。虽然韩国的战略也很重要,但优先级仍低于上述国家。 [19]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