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的航空母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沉的航空母舰

不沉的航空母舰(英语: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日语:不沈航母/不沈空母),是指可用于力量投射而具备政治及地理上价值的岛屿。[1] 因为可以被用作空军基地,且因其物理上的陆地而不易摧毁,所以,这些岛屿就成为了一艘不可移动但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Thumb
埃内韦塔克环礁岛瞰图,“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典型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不沉的航空母舰一词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用于形容太平洋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和环礁。美军实行跳岛战术,从日军手中夺回这些岛屿。

二战中,马耳他冰岛[2]也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使得马耳他成为轴心国重要的战略目标。

冷战时期

美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开始后也将台湾称为永不沉没的航母。[3][4]

英伦三岛和日本列岛冷战中也有这样的称呼。[5][4]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将不列颠岛称为“第一空降场”(英语:Airstrip One),是小说中的大洋国抵御欧亚国的天然屏障。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承诺要将日本打造为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母[6][7][8],协助美军抵抗苏联轰炸机的威胁。

美国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形容以色列为“美国在全世界最大的不沉航母”。[9]

冷战后

中国在南中国海南沙群岛填海造岛、修建飞机跑道,也被视为构建永不沉没的航母的举动。[10]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