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建人,即拥有福建籍贯户籍的华人。通常情况下包括按世居地或父母世居地、祖籍地、父母籍贯地为福建一带(包括金门马祖等地)的人,以及上三代以上(即曾祖父和祖母等)早已移民福建一带,亦包括长久居于福建境内,与当地文化有强烈文化情感联系,其及后代都被认定为福建人,或世世代代自我认同为福建人。

基因分析

根据复旦大学严实团队的基因调查,O3-M117这一汉藏集团主要的基因,以闽语方言区占有比例最高。而夷越集团的O1基因,在福建主要民系中几乎不存在,说明福建人缺少闽越人基因[3]

历史和文化

历史

自远古时代起,便有南岛民族在福建地区繁衍生息,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至周代,福建地区已形成七个大部落,被称为“七闽”。而后于越领袖无诸统一七闽,于越人也与古闽人融合而形成闽越族,该族拥有不同于汉人的风俗习惯。随着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早期文明逐渐形成,以及华夏民族对周边地区的扩张与影响,汉文化与闽越文化不断融汇交流,逐渐成为福建文化的主流。汉人与闽越人的融 合历经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阶段。[4]:10-11

秦朝汉朝对福建地区的政治统一,为汉文化在福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前往福建定居的汉人包括留戌落籍的士兵、受流放贬谪的罪人、逃亡避世者与滞留的起义者等。他们的入迁使得福建地区的汉化进程加速,人口、经济增长,是为汉人与闽越人的第一次沟通和融合。武夷山的闽越王城、福州的冶都遗迹以及福林岗汉墓等遗存均体现了汉人对闽越的深入影响。[4]:11-12

五代十国中后期,南唐吴越清源军三分闽地,由于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闽北闽东闽南三地方言的差异越来越显著,这对闽北语闽东语闽南语三大方言区以及相应的民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5]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允许西方国家在福建招募华工,并签下“猪仔契约”,到南洋(今东南亚)当苦力[6]。1890年,许多福建人移居世界各地,移居东南亚的居多[7]

文化

福建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菜和各式福建食品更是世界著名。福建人有自己的电影歌曲戏曲闽语文学、美术等。福州泉州是历史十分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历史文化名城

民族

汉族

衣冠南渡以来,由于汉人迁入福建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促使福建的汉人分化出不同民系。福建汉人的民系文化以方言为载体,其民系的分布与行政区划、方言分布相关。一般而言,福建的汉人可以分为六个较大的民系:福州民系闽南民系闽北民系兴化民系客家民系龙岩民系[4]

其他民族

福建省境内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如畬族回族壮族满族蒙古族等。自唐宋以来,由于福建省的跨国文化经济交流十分兴盛,也吸引了不少高丽人阿拉伯人占城人波斯人番客前来定居,推进福建文化的多元化。泉州等地的“海路”回族便是宋元时期从穆斯林世界来华的穆斯林与汉人的后裔。[4]:13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