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佬[a]为广府民系及客家民系称呼闽海民系之外称[1][2][3],后来亦有部分内化为闽海人的自称。由于闽语方言众多,“福佬话”可以是多种方言的自称或他称。
近代闽南语族群分布于闽南、粤东、粤西、浙江南部与海南地区,与漳州府的诏安、云霄、平和、南靖等四个县的客家人及隆教、赤岭、湖西畲族乡的畲族及新近移民者为居邻。
有关此族群的汉字写法有下列几个:
目前最早“hoklo”文献出现在美国汉学家卫三畏(曾在广州生活)于同治甲戌年(1874年)编辑的《汉英韵府》一书。1894年,台湾闽南人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出现“粤称闽人曰福老,谓福建人也”。但古籍对此词最早的汉字记录并非“福佬”而是“河老”,可见起初并没有“福佬”这种表记方式。台湾学者洪惟仁更指出,“福佬”两字的客家话读音是“fuk-ló”而非“hok-ló”,若称“hok”音是由“福”字而来实在牵强 [11]。
2011年台湾客家人法律学者傅云钦则认为:“溯本追源,‘ho̍h-ló人’是由‘鹤佬人’而来。‘鹤佬人’是由‘hok55佬人’而来。‘hok55佬人’是由‘福建人’而来。不论ho̍h-ló话的‘hoh55[11]-lo53[55]’和客家话的‘hok55-loh31’,都跟‘福’、‘福建’有关系。音转来变去,混淆视听,这应该都是各族群对汉字发音不同惹出来的麻烦。”[12]
鹤老人是针对日常使用闽南语者[13]的族群之称呼,是闽南民系的一支。多数的闽南族群会以居住地区或使用语言自称,而不是血缘上的分类,比如雷州话人口自称“雷州人”或“讲黎人”[14];潮州话人口自称潮州人,泉漳片泉州话人口自称泉州人,漳州话人口自称漳州人等。潮汕地区有俗语:‘大埔无hok(福),澄海无客’[15],但也有说法称大埔无‘白’[16]或无‘潮’[17]。早期闽南人不会自称hoklo。后来因客家人对闽南人的俗称渐传渐广,近代多数闽南人承认甚至自称福佬人。
1907年,广府人黄节编辑的《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出现了“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狫族,非汉种亦非粤种”;福佬一词变成具污蔑性的福狫。尔后彼时属潮州府大埔县的温廷敬、邹鲁与落籍广东省海阳县(现潮安县)的丘逢甲结合文人,与广府人以文章互相批评,“福佬”一词也开始为人所知[18]。
连横以“河洛”来对应,“ho11 lo53”一词,吴槐于〈河洛话丛谈〉(1959年)中亦以河洛称之,“闽南语,俗谓之河洛话。书之者或作河老或作福老,学老,间至有书老作佬作狫者。由涵义而言,由造语而言,窃以为莫愈于河洛二字。不独音谐而意赅,且为数千年来之成语。洛古时音近老,今语言仍然.”[21]
清大教育学程中心台语讲师梁烱辉主张,台语“ho11 lo53”一词,对应汉字“河洛”二字,不但可资说明台湾闽南语族的发源地,在语音变化的学理说明上更具证据力.反观“貉獠”、“福佬”皆为近人虚构之词,实不足取.而“貉獠”一词的创作者更自觉此词不雅,因此,又虚拟一词“贺佬”,进而又虚拟“鹤佬”以自解,台湾闽南语族有以“鹤佬”自称者,实肇基于此.而‘獠’音为liau55或liau11,不是loh31,貊音[bik8],不但音韵不类“ho11lo53”之“ho11”,所指实为周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即今韩国北方的民族,与台湾闽南族群无关。[21]
然而语言学者洪惟仁则不认为“Ho̍h-ló”等同于“河洛”(hô-lo̍k),因为由语音学上判断,“洛”字属于入声字(lo̍k),而“ló”则是上声字[22]。并以“鹤佬”表示[23]。一说台语人士来自福建(Hok-kiàn),故客家人称之鹤佬(Hok-lo),台语据字读成“Hō-ló”,连横不知缘由,误为河洛谣传至今。
2011年,台湾客家学者傅云钦指:“客家人也是来自黄河、洛水,同样源远流长,为何没自称‘河洛人’,而去称别的族群为‘河洛人’?故‘河洛’一说,可能是中原意识作祟的结果”;又考证“要找ho̍h-ló的汉字写法,必须该汉字写法与ho̍h-ló话的音hoh55[11]-lo53[55]及客家话的音hok55-loh31两边都有关系,讲得通才行。‘河洛’一词只勉强符合ho̍h-ló话一边,显然不合条件。”[12]并指出在台湾多有将“福佬”美称为“河洛”的现象,并将祖先附会为中原黄河一带。[12]
2008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台湾同乡会的朱真一:“‘河洛’及‘貉獠’之争的核心,在于台湾人的‘正统汉人’的幻想。像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秘书长梁炯辉所写,这是‘台湾闽南语族民族自尊心的沦丧’,若不用‘河洛’一词,那么‘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必将失去意义,所作的一切努力,终将成为空谈’。可见不少台湾人不论Holo或客家,对‘河洛’或‘中原’意识有不少的憧憬。”[24]
1987年林春地:“现时咱在台湾的姓林的(大厅挂的)灯号书‘西河’,姓陈的灯号作‘颖川’,姓李‘陇西’等都在现时的陕西省一带”、“另外闽南语就是“清朝尾期”即开始的新名词,亦是古早的陕西话”[25]
洪惟仁曾考证指ho̍h-ló本字乃“貉獠”,此说广同争议,例如2011年傅云钦撰文“洪惟仁教授进一步指出ho̍h-ló的客家话发音是hok55-loh31。而‘福佬’一词的客家话发音是fuk31-loh31,音差很大。他认为ho̍h-ló话的hoh55[11]-lo53[55]或客家话的hok55-loh31都跟‘福’无关,也跟‘福建’无关。他说根据他和谢重光教授的考证,客家话的hok55-loh31的汉字写法是‘貉獠’(野兽之类),是客家人歧视ho̍h-ló人的名称。不过《客英大辞典》,‘貉’的客家音为hok55,没错。但‘獠’为liau55或liau11,不是loh31。[...]从而,以‘貉獠’当hok55-loh31的汉字写法,在音韵上并不相合。”[12]
另,貉獠说支持者,以《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作为援引,然“貉”指的是东北方的民族蔑称,“七闽”则为中国南方古部落的蔑称,活动范围较接近福建一带,以“貉”来解释ho̍h-ló作为台湾闽南人的代称并不符合事实,九貉又为貊人的别称,被朝鲜族认为是其先民之一.[27]
“貉獠”于文献上并无用来代指闽南人的记载,唯出现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广东《[万历]永安县志》[28]:“上镇黄花北近蓝能、大小迳,东出程,揭貉獠坪、南岭,南通螺溪、马公寨、黄峒、新村、卷蓬,南𢕸𢕸、松坑、碗窑。”,“貉獠坪”作为广东的地名,也和福建或闽南一带无关.“貉”一词亦并非只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如汉书记载,“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地而救民死也...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亦为北方族群之蔑称,与扬州、南越之地之族群有别.“獠”字亦代指畲族,代称“蛮獠”[29][30],若以《[康熙]平和县志》(知县王相总纂)“闽省凡深山穷谷之处,每多此种,错处汀潮接壤之间...居无常所,视其山之腴瘠,瘠则去焉。...土人称之曰客,彼称土人曰河老”畲族被当时漳州闽人称为“客”,闽人被“客”称为“河老”,若“河老”为“貉獠”,畲族被称为“獠”,称闽族又为“獠”互相矛盾,不符合学者所假设的“以中原人自居的广东客家人借用此词,来贬抑闽南人是犬科动物”的说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