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交孤立(英语:Social isolation)或作社交隔离、社会孤立、社会隔离,指的是人与社会之间完全或是接近完全缺乏联系的状态。社交孤立与孤独感不同,孤独只是人的一种短暂性的缺乏连结。社交孤立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个体上,不过不同年龄族群可能有不同的症状[1]。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8年8月29日) |
社交孤立有可能是暂时的期间性的状态,或是终其一生不断发生的循环,这两种情况下的特征皆是相似的。社交孤立的所有型态都可以包括长期的待在家中,且没有与家人、熟人或朋友联系,或是在有机会与人接触时故意避免任何与人的接触。[原创研究?]
真正的社会隔离超过多年和几十年后可能成为种影响个体存在所有方面的慢性病。社交孤立会导致孤独感、对人的恐惧或是丧失自尊心。 缺乏持续的人际接触也可能导致与社会孤立的人与偶尔交谈的外围朋友发生冲突,或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
在情绪关联的孤立案例中,个体可能会在他抑郁发作时孤立自己,直到情绪好转时才会接触其他人。其并可能试图将他的隐藏或孤立行为,合理化为愉快或舒适的。这可能是一个个人因为加剧的焦虑造成了一些内部现实上的一些错误而导致了孤立的回应 。关系可能成为一种挣扎,因为人可能只会在低潮或低落情绪中进入孤立状态,在健康的情绪中又与他人重新联系。[来源请求]
Cole等人的研究表明,感知社会孤立与基因表现有关。具体而言,是带有抗炎糖皮质激素(anti-inflammatory glucocorticoid)反应元件的基因低表达(under-expression)及带有pro-inflammatory NF-κB/Rel转录因子反应元件的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3] 。这一发现与孤立个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会产生淋巴细胞敏感度下降的生理调节相互呼应,同时是HPA轴活性增加的证据。证明了长期孤立个体中具有发达的糖皮质激素抵抗作用。[来源请求]
社交孤立是一个可能促成自杀行为的因素,有大量文献指出更多隔离经验的个体比那些强社交联系者更容易自杀[4] 。其中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孤立是澳大利亚男性自杀企图中的最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雪梨大学教授Ian Hickie指出,在社会上处于孤立状态也许是影响男性自杀企图最重要的因素。 Hickie也指出大量证据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交网络的限制,而且这些网络大多是以工作为基础建立的[5]。
缺乏社会关系会对大脑结构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借由幼鼠和猴子在极端的社交隔离的研究显示,社交行为与关系的缺乏会强烈影响到大脑[6][7]。
Cacioppo等人提出一个假设:将社会性物种的其中一个成员隔离,会造成有害的生物影响。 2009年Cacioppo和Hawkley在一篇综述研究中指出,社会性物种成员发现自己处在社会边缘的时候,其健康、生活和基因遗传会受到威胁[8] 。例如:社会隔离会使果蝇的寿命缩短;促进小鼠的肥胖症和第2型糖尿病;[9] 在诱导小鼠的中风实验并会加剧梗塞面积及水肿程度,同时降低中风后存活率;促进大鼠对急性活动抑制(acute immobilisation)或冷压力(cold stressor)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延迟成年大鼠的神经性运动反应;减少猪的野外活动、增加其基础皮质醇浓度,并减少其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增殖;增加兔子的尿液儿茶酚胺24小时水平和主动脉弓中的氧化应激,并减少调节额叶皮层糖皮质激素反应的基因表达。紫翅椋鸟是一种高度社会化及群聚的鸟种,当小鸟被社会孤立时会显示出压力[10]。
社交孤立的潜在原因包含情绪或心理上的挑战。 当一个人感受到无力与人或世界互动,并创建一个不断升级的模式来面对这些挑战,就会造成社交孤立。孤立并可能会有偶发性或长期性情况,这取决于情绪的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临床抑郁的情况下。
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交孤立在每一天都发生时可能意味着:
下列风险因素使个人与社会保持距离,并促成社交孤立的原因[11]:
社交孤立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就发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更加专注于他们的个性感受和想法,而这些感觉和想法并不容易与其他人分享,这可能是由于童年时期的羞耻感,内疚感或疏离感造成的[14] 。社交孤立并会造成发育障碍。有学习障碍者可能更为困难的进行社交活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更可能极大的影响其自尊和自我价值。留级可以作为一种造成社交孤立的范例。在儿童发展初期适应和被接受的需求相当重要。学习不足可能反过来导致孤立感,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不同”。
药物滥用也可能是社交孤立的原因或结果, 与很多情绪相关的疾病一样,也和孤独感一样。Kimmo Herttua、Pekka Martikainen、Jussi Vahtera与Mika Kivimäki进行了一项研究,证明社交孤立会可以引导人使用酒精和其他药物并增加使用的几率。[来源请求]
失去心爱的人可能助长社交孤立。研究指出,寡妇如果和朋友与亲属保持联系将会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在这项研究中Jung-Hwa Ha与Berit Ingersoll-Dayton指出有较多社会接触与互动的寡妇们的抑郁症状较少。在某一段期间因失去所造成的社交孤立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15]。
诸如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新科技是否会加剧社交孤立的是当前社会学家争论的一个主题[16] 。随着线上社交网络社群的出现,不需要与现实世界互动的社交活动选择越来越多,这可能会减少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互动,但也可能提供了更多让社交孤立者接触社会的机会。
不过并非所有的社交孤立都是不好的,一些人可能会自愿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对于希望独处的人而言,自愿性的社交孤立并不会造成身心问题,甚至是有益的。[17]
社交孤立影响了占美国人口大约24%的中老年人,也就是大约9千万的中老年人口[18] 。老年人有一套独特的"隔离动力学"。整体健康程度下降及脆弱程度的提高、亲属或子女的存在或互动与否、经济上的挣扎都可能助长孤立的感觉。 中老年人没有子女陪伴是导致社交孤立的原因,无论孩子是已经死亡或者他们根本没有孩子,这些孤独的情况都会导致社交孤立[19] 。退休、日常工作突然结束,亲密朋友与配偶的去世也会造成社交孤立[20]。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如果80岁到90岁的老年人展现出严重的社交孤立迹象,他们会被带到疗养院。其他诸如南欧、东欧、东亚以及加勒比和南美洲,通常不会倾向让老年人住到疗养院,而是宁愿让孩子和其他家人照顾这些年迈的父母直到他们去世[21] 。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超过66岁以上的老年人中,30%以上的人可以依靠两个人到一个人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个人问题[22][23]。
中学时期的青年往往对社会的挑战相当敏感,而且可能有着脆弱的自尊心。在这段脆弱的发展期间,学校是支持学生归属感的重要关键。当前的研究[24] 认为,青少年期间是归属感发展的重要时段,能够影响青少年的社交建构、情感健康和学业成就。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在友谊关系上的孤独比父母关系上的孤独更能够产生抑郁症状。可能的解释是:在青春期时,朋友是社会支持的首选来源[25][26]。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成年人的孤独感可能会在未来生活中产生抑郁症状。最近,他们也发现孤独的孩子更容易在青年时期出现抑郁症状。研究人员也在研究中证明,防止儿童孤独可能是一个对抗成年后抑郁症的保护性因素[26][27]。社交孤立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具有较低的教育程度以及处境不利的社会阶层,而是更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患者[7][28] 。不过也有研究显示,经由社会协助,儿童可以更容易的应付高级别的压力;这也显示了与社会支持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的感情的掌握、面对压力情境的处理能力以及增加了生活的质量[7][2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