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尔盗龙属(属名:Variraptor,意为“瓦尔河的盗贼”)是兽脚亚目手盗龙类驰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法国,化石发现于法国南部的福昂富。
在1992到1995年间,业余地质学家Patrick Méchin、Annie Méchin-Salessy夫妇在法国东南部瓦尔省发现一些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发现于Grès à Reptiles组第层,地质年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交界期。在1992年,这些新化石原先被归类于沼泽鸟龙,沼泽鸟龙本身是个疑名[1]。在1997年,埃里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Jean Le Loeuff等人发表文章,认为这些化石代表新物种[2]。在1998年,比弗托、Le Loeuff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模式种是V. mechinorum。属名在拉丁文意为“瓦尔的盗贼”,是以法国南部的瓦尔省及瓦尔河为名。种名则是以发现化石的Méchin夫妇为名[3]。
瓦尔盗龙的模式标本有三个,包括:一节后段背椎(编号MDE-D168)、一根由5节荐椎愈合而成的荐骨(编号MDE-D169)、一个肠骨(编号CM-645)。以上三个标本都存放于当地博物馆。
其他被编入瓦尔盗龙的标本,包括一个右肱骨(编号MDE-D158),肱骨有一个较衍化的三角嵴,显示前肢有强壮的捕食功能。另外被归类于瓦尔盗龙的骨头,包括了一根股骨及一些脊椎骨。这些不完整的骨头,在脊椎骨及肱骨的形状上有驰龙科的特征,有些很像恐爪龙的。这些其他化石不一定属于瓦尔盗龙。瓦尔盗龙的成年个体可能会比恐爪龙稍为小型,约有2米长。
在2000年,罗南·阿兰(Ronan Allain)与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将发现于同一地层的小型兽脚类化石,命名为火盗龙。他们并提出,瓦尔盗龙缺乏可鉴定的特征,因此是个疑名[4]。
在2009年,埃里克·比弗托等人发表文章主张瓦尔盗龙的模式标本具有可鉴定特征。由于瓦尔盗龙、火盗龙的化石没有重复部分,因此无法断定是否为相同动物[5]。
瓦尔盗龙被命名时,被归类于兽脚亚目手盗龙类的驰龙科,这个分类被广泛接受。在2000年,奥利弗·劳胡特(Oliver Rauhut)提出质疑,将瓦尔盗龙归类于范围更大的虚骨龙类[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