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食又称啮食,是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啃食各种植被的根茎、枝叶和花果摄入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的行为。放牧则指人类将驯化的草食性家畜(比如牛、羊、马等等)放到户外环境去自由进食野生植物(例如草和灌木)或其他多细胞自营生物(例如藻类和地衣)的行为,是畜牧业的重要一环。透过放牧,植物中人类无法消化的纤维素会被间接变成可以食用的肉和奶、以及有商业价值的毛皮等动物产品。许多小型食草动物也会跟随在大型食草动物之后,以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啃食植物后暴露出的嫩苗为生。地球上近25%的陆地面积被用于放牧[1]。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0/Maasai_man_with_cattle.jpg/640px-Maasai_man_with_cattle.jpg)
牧食动物和食嫩植动物最大的差异在于牧食动物多以草及阔叶杂草为食,而食嫩植动物则多以树及灌木的叶和嫩枝为食[2]。
合理的放牧有助于维持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群落,同时促进更多样化的传粉者生存,并提供更多潜在的筑巢资源[3]。然而过度放牧行为对生态系统和畜牧业都带来不利影响[4]。牲畜的过度采食会导致植被高度和生物量降低,植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组成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土壤条件的改变,如践踏和粪便沉积等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4]。
动物行为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2/Kangur.rudy.drs.jpg/320px-Kangur.rudy.drs.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7/Green_Sea_Turtle_grazing_seagrass.jpg/640px-Green_Sea_Turtle_grazing_seagrass.jpg)
食草动物指的是以草(尤其是禾本科)为主食的动物[5],包括马、家牛、水豚、河马、蚱蜢、鹅、猫熊等。猫熊的食物中有 99% 为亚高山带竹子物种[6]。
兔子以草为食,其中含有大量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它们透过后肠酦酵来解决这项问题。兔子会排出两种粪便:黑色颗粒状的硬便以及较为柔软的盲肠便。兔子会重新摄入盲肠便,进行消化并取得更多营养[7]。
河马为大型半水生的哺乳动物,栖息于河流、湖沼及红树林沼泽中。白天时,它们多半会待在水中或泥中,交配与生产也都在水中,黄昏后才会来到陆地上进行牧食。河马虽然群居于水中,但在牧食时多半为独自行动。它们的门齿长度可以超过 40厘米(16英寸),犬齿长度则能超过 50厘米(20英寸)[8]。然而河马的门齿与犬齿仅能用于打斗,并无法协助进食;它们透过厚实的嘴唇将植物拔出地面,再透过臼齿磨碎[9]。河马被认为是一种伪反刍动物,它们的胃具有三个腔室,但是并不会进行反刍[10]。
广泛的牧食定义包括:一个生物体以另一个生物体为食,但并不会使该生物体死亡[1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