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环
香港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环(英语:Sai Wan)[注 1],又称西区(英语:Western District,简称 Western)[注 2],另有一英文名称 West Point[注 3],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岛西部,即中西区西部上环以西的地区,包括西营盘、石塘咀和坚尼地城,但不包括摩星岭,而西营盘则为西环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后于石塘咀填海开发坚尼地城[1][2]。西环的名称来源有二说,一说源自19世纪时香港华人对维多利亚城的通俗分区“四环九约”[注 4],西环为其中一环,而九约中第一、二和三约则分别为坚尼地城、石塘咀和西营盘;另一说源于坚尼地城之旧称“西湾”的谐音[注 5],在当地未进行填海工程前,华人又称该地为“擸𢶍湾”[3]。不少西环人口的祖籍是广东省潮汕。
虽然西环包括坚尼地城、石塘咀与西营盘,但是在区内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将三个地区仔细划分,而不会统称为“西环”,部分居民更认为“西环”只是指坚尼地城一带,并不包括石塘咀和西营盘。至于居于西环以外其他地区的香港市民则多对“西环”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仅能大概指出其为西营盘附近一带的地区。
历史
本地区早期的历史混沌不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 ) 刊行的< 新安县志 >没有本地区的记载. 坚尼地城来自香港第七任总督坚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名多为“Praya”,中文称“海旁”,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为坚尼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滨一块条状土地。
西营盘则为西环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后于石塘咀填海开发坚尼地城[1][2]。
1880年政府开发石塘咀,当时只是一个花岗岩石矿场。在采矿完成后,该处剩下一个凹陷的洞。而且因为石塘咀的地形似一个向海突出的咀,所以得到“石塘咀”此名。“石”指石矿场;“塘”指凹陷的洞;而“咀”则指地形。1903年石塘咀的填海工程完成,成为一荒芜而偏远的地方。1904年香港第十三任港督弥敦抵港,刚好上环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弥敦灵机一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迁至石塘咀,决定利用妓女充任开发该区的“开荒牛”。石塘咀因此成为名盛一时,集黄赌毒于一身的红灯区。1935年香港政府立法禁娼,昙花一现的塘西风月暂告一段落。
不过在日占时期,因为日军总督部颁令所有华人妓院必须迁到石塘咀的“娱乐区”,所以石塘咀曾再度繁华起来。当时石塘咀被易名为“藏前 (くらまえ) 区”,大酒家和妓寨都相继复业。高峰时期,领有牌照的妓院有五百多家。不过当时民不聊生,能够上妓院的只有一批日宪密侦。时至今日,随着社区的发展,石塘咀已经找不到一点昔日的历史痕迹。
名称定义
广义上的西环,泛指香港岛西区,即中西区西部上环以西的地区,包括坚尼地城、石塘咀和西营盘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岭。
狭义上的西环,是指坚尼地城。从前中华巴士位于坚尼地城的巴士总站多称为“西环(West Point)”,而目前的公共小巴,则以“西环(Kennedy Town)”称呼其位于坚尼地城的小巴总站,不过有些前往西环的小巴亦以“西环(Sai Wan)”作为目的地名牌,另外为了跟同区其他部分以资区别,坚尼地城也可叫做“西环尾”。
西角(英语:West Point)为一个在历史上华人甚少使用的地名,极少以中文的形式被应用,主要为殖民地时代早期的外籍人士使用,标示在1845年的英文香港地图,位于现今皇后大道西和薄扶林道的交界对出,即西区警署(七号差馆)的位置,为当时西半香港岛最北之处。西角本来是西环内的其中一个地方,但由于西角的中英文版本使用状况极不相同,中文的“西角”甚少被应用,英文版本“West Point”却被大量使用,而华人则习惯更笼统地称呼西角之地为“西环”或“西区”,故后来“西角”与“西环”或“西区”的概念出现混同,港英政府和香港市民多以中文地名“西环”或“西区”直接对应英文地名“West Point”,而中文地名“西角”则被遗忘。“West Point”之英文地名至今仍然仅指其名称原来所涵盖的地段,在“West Point”地段范围以外的地方则不能以“West Point”作为其英文地名,但从中文而言无论是不是“West Point”的西环范围都称为“西环”或“西区”。
坚尼地城,最初写作“坚弥地城”,俗称“西环尾”(意即西环的尽头),位于香港的香港岛北岸居住区的最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岭,北面前临卑路乍湾,西面与大小青洲隔海相望,东面与石塘咀相连,范围包括西宁街至卑路乍街与皇后大道西交界位,是香港最早期被开发的地区之一,地区行政上属于中西区。
石塘咀位于香港岛西部,位置为坚尼地城以东,西营盘以西,即由卑路乍街与皇后大道西交界至屈地街口。地区行政上,石塘咀属于中西区。
由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简称“香港中联办”)2001年迁入西环区内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后不少香港媒体和市民会使用“西环”一词作为中联办的代名词,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或中联办违反香港基本法对“一国两制”的规定干预香港事务时则经常使用“西环治港”的说法,作为对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说法的讽刺,而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则认为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联办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规定的框架下给予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帮助和支持”,由始至终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方针[注 6][4],并认为“西环治港”的说法只是反对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击香港建制派的手段[5][6]。
著名地点、街道及建筑物
- 西环泳棚:位于香港岛的边陲,建于1960至70年代,为摄影发烧友必到之地
- 东华痘局拱门及基石:1907年将原西环疫局改为痘局,1911年建成永久东华痘局,以中医药治理天花病人及接种牛痘,天花绝迹后于1938年交还政府用作传染病医院,战后才被拆卸,拱门原位于加惠民道,及后移放于坚尼地城巴士总站现址
- 西港中心:即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所在地。由于在香港身份特殊,回归后媒体也以西环代称中联办
饮食
西环三宝包括卓记粥店,新中华饭店和祥香茶餐厅。区内亦曾经有多间老牌食店如新中华和森记,但已经结业多年。在2022年11月30日,在西环经营有55年历史,硕果仅存仍制作“莲蓉馅鸡尾包”的老字号祥香茶餐厅,因老板年纪老迈,决定退休,而结束营业。[8]
交通
由于西环是香港其中一个最早开发的地区[9],而人口比港岛其他地区少,所以七八十年代负债累累的地下铁路公司并没有在港岛线第一及第二期工程中兴建西区段。即使如此,在港铁西港岛线通车前,仍有多条巴士线来往各区,辅以小巴及历史悠久的电车为坊众服务。此外由于西环的地理位置距离港岛中心地带不远,故交通尚算方便。西区曾是港岛区唯一不设通宵巴士服务的高密度住宅区[注 7],由2018年9月3日起,城巴N8X线将延长至坚尼地城,为西区坊众服务。
港铁西港岛线已在2014年底通车,是原有港岛线的延伸。其中包括坚尼地城站、香港大学站及西营盘站,三站现已悉数投入服务,象征1967年《香港集体运输研究》所规划的港岛线路段全线通车。[10]。不过有意见认为,港铁通车对西环居民造成的滋扰甚大,连带的交通服务削减及额外人流使出行变得麻烦及物价高涨,间接使西环宜居程度降低。[11]
西环有三个电车的西行线的总站,包括屈地街电车厂总站,石塘咀总站及坚尼地城总站。[12]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