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史前两栖动物类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柳胸螈(属名:Gerrothorax)又称童鳃螈、异螈,是一支生活在三叠纪中晚期的两栖动物,隶属离片椎目下的斜横螈科,当前只有一个有效种,即模式种美丽柳胸螈(G. pulcherrimus),化石产自法国、德国、格陵兰及瑞典[1],并在泰国有疑似纪录[4]。化石年代从三叠纪拉丁期延续至瑞替期,前后长达3500万年,而它们的形态在此期间几乎未有变化,是间断平衡的极端例子。柳胸螈长久未曾演变的原因,可能是其具备广泛适应各种生态环境的能力。虽然柳胸螈为全水生两栖动物,总是需要以水为生境,但它们可能已经适应了各种不同盐度的水体[5]。
柳胸螈属 化石时期:
| |
---|---|
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的美丽童鳃螈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目: | †离片椎目 Temnospondyli |
科: | †斜横螈科 Plagiosauridae |
属: | †柳胸螈属 Gerrothorax Nilsson, 1934[1] |
模式种 | |
†美丽柳胸螈 Gerrothorax pulcherrimus (Fraas, 1913)
| |
异名[2][3] | |
|
柳胸螈的体长可达一米,身形十分扁平,适合潜伏在河湖底部的泥沙中,通过上仰的大眼睛寻找游过的猎物。其头部两侧突出,类似笠头螈(盗首螈),但二者之间并无很近的亲缘关系[6]。
一些柳胸螈化石在颈部附近保留了下鳃节(英文:hypobranchial)和角鳃节(英文:ceratobranchial),这表明它们存在幼态延续现象,成年以后依然保留着幼时的鳃。在1946年对柳胸螈的原始描述中,其鳃部骨骼被认为与生前的羽毛状外鳃相对应,类似某些终生保留外鳃的现代蝾螈,如泥螈、美西螈和洞螈[7][6]。然而,一项发表于2010年的研究指出,诸如柳胸螈之类的斜横螈类更可能拥有像鱼一样的内鳃,而不是像蝾螈一样的外鳃。这项研究发现,斜横螈类和其他成年后保留鳃的史前两栖动物,在角鳃节上具有凹槽,该特征存在于现代和史前鱼类中,但却不存在于现代两栖动物中,因此反映出史前两栖类所拥有的是内鳃。这一点有利于大型动物的生存,因为内鳃会受到大皮褶的保护,不太可能遭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损害[8]。
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柳胸螈通过抬起上颚(而非张开下颚)的方式来捕猎,被科学家戏称类似于马桶盖的开合方式[9]。2011年对柳胸螈的颅骨进行 X 光断层扫描后发现,它们具有完全骨化的脑颅与颚方骨[10]。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柳胸螈采用吸食的方式捕猎。它们拥有强壮的肌肉,能迅速抬起颅骨和迅速降低下颚,强健的内鳃会在运动过程中将水排出,在喉咙中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吸入小型猎物;同时鳃弓上还布满了小齿,任何猎物一旦被吞噬都无法逃脱。尽管吸食捕猎的方式在鱼类及现代两栖动物幼体中很常见,但柳胸螈和这些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缺乏颅运动,这意味着其颅骨不能相向屈曲以包裹猎物[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