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元朝第4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蒙古语:ᠠᠶᠤᠷᠪᠠᠷᠪᠠᠳᠠ,鲍培转写:Ayuur balbad,西里尔字母:Аюурбарбад[5];藏语:ཨཡུརྤརྦཏཿ།,威利转写:a yu par pa ta[6],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梵语意为寿山[7]),中国元朝第4位皇帝及蒙古帝国第8位大汗,于公元1311年4月至1320年3月在位,共计近9年。
元仁宗 普颜笃汗 Буянт хаан | |||||||||||||||||||||
---|---|---|---|---|---|---|---|---|---|---|---|---|---|---|---|---|---|---|---|---|---|
元朝皇帝 蒙古大汗 | |||||||||||||||||||||
元朝第4位(任)皇帝 蒙古大汗 | |||||||||||||||||||||
统治 | 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8年329天) | ||||||||||||||||||||
登基 | 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猪年三月十八日 (1311年4月7日) 元大都皇宫大明殿(今北京市西城区) | ||||||||||||||||||||
前任 | 元武宗海山 | ||||||||||||||||||||
继任 | 元英宗硕德八剌 | ||||||||||||||||||||
出生 |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乙酉鸡年三月初四日 1285年4月9日 上都路缙山县香水园[1][2][3](1316年缙山县改名龙庆州,划归大都路管辖)[4] 今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上下花园一带 | ||||||||||||||||||||
逝世 |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猴年正月二十一日 (三十六岁) 1320年3月1日 (34岁) 元大都皇宫光天宫(今北京市西城区) | ||||||||||||||||||||
安葬 | |||||||||||||||||||||
王后 | 阿纳失失里 | ||||||||||||||||||||
子嗣 | 子: 元英宗(格坚汗) 兀都思不花 女: 阔阔伦 | ||||||||||||||||||||
| |||||||||||||||||||||
父亲 | 答剌麻八剌 | ||||||||||||||||||||
母亲 | 答己 | ||||||||||||||||||||
宗教信仰 | 藏传佛教、腾格里、萨满教 |
元仁宗早年助兄长海山即位,被海山立为皇太子(元朝的皇位继承人一律称皇太子[8]),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武宗逝世后,其即位,前后使用年号皇庆、延祐。
去世后,谥号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蒙古语称号普颜笃皇帝[9][10][11](蒙古语:ᠪᠤᠶᠠᠨᠲᠤ
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Buyan-tu qaγan,西里尔字母:Буянт хаан[12][5][13];又译巴颜图可汗。
至大四年正月初八日(1311年1月27日),元武宗病逝。至大四年三月十八日(1311年4月7日),元仁宗在大都大明殿即位。
仁宗自幼熟读儒籍,倾心释典。他从十几岁起就师从著名儒士李孟,儒家的伦理和政治观念对他有很强的影响。[14]他在登基称帝之前,先后在身边任用的有王约、赵孟𫖯、张养浩等汉儒和很多艺术家以及翻译家和散曲作家。[15]
仁宗不仅能够读、写汉文,还能鉴赏中国书法与绘画,此外他还非常熟悉儒家学说和中国历史。[16]
仁宗下诏下令将《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和儒家经典《尚书》、《大学衍义》等书翻译成蒙古文并刊行天下,令蒙古人、色目人诵习。 仁宗支持下刊行天下的汉文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孝经》、《烈女传》、《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以及元朝官修农书《农桑辑要》。[17]
1234年起,蒙古帝国灭金朝、控制中原地区之后需要大量人才治理国家。1237年秋八月,元太宗窝阔台根据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建议下诏开科取士,诸路考试均于1238年(戊戌年)举行,史称“戊戌选试”;这次考试共录取东平杨奂等4030人,皆为一时名士,朝廷得到了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后来因“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18]在此之后,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成宗、武宗等朝,朝廷多次讨论恢复科举,但因为多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19]。
皇庆改元(1312年)仁宗将其儒师王约特拜集贤大学士,并将王约、李孟“兴科举”的建议“著为令甲”(《元史》列传第六十五王约)。皇庆二年(1313年)农历十月,仁宗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中书省官员建议只设德行明经一科取士,仁宗同意。[20]
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以朱熹集注的《四书》,即《四书章句集注》为所有科举考试者的指定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科举考试者增试科目的指定用书。[21]指望中举的读书人必须熟读,不得另外解释。明清两朝沿用该做法。[22]
这一变化最终确定了程朱理学在今后600年里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因为后来明清两朝的科举取士基本上沿袭元朝的科举制度及实施办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充实和完善。
中书省对于乡试、会试(“会试”之名亦始见于金朝)、殿试的举行时间,每次考试的录取人数、考试内容、考官来源、各行省的乡试录取名额分配、考试过程中的考场纪律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23]
乡试,每三年一次,都是在八月二十日举行,全国共在17个省级区域设17处乡试科场,按照不同的地方的人口和民族进行名额分配,从赴试者中选300名合格者次年二月到大都参加会试。值得注意的是,高丽王朝所在的征东行省也有乡试科场,并在300名乡试中选者中有3人的名额。[24]
延祐元年(131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
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二月初一日,三百名乡试合格者在大都举行会试第一场,初三日第二场,初五日第三场,取中选者一百人。
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当元仁宗在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时,距离元太宗窝阔台在1238年的“戊戌选试”已经有75年,史称“延祐复科”[25];至此天下读书的士人再次获得以科举方式晋身做官的途径,方便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缓和了社会矛盾。
从1315年元仁宗开科取士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使元朝垮台形成北元为止,科举每三年一次,元朝一共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中间因为因为元顺帝时期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国子学积分及格生员参加廷试录取正副榜284人,总计为1423人。
延祐元年(1314年),元仁宗下诏在江浙、江西、河南等三行省地进行田产登记,清查田亩,以增加国家税收,但是当1314年农历十月经理正式实行时,由于官吏对此上下其手导致的执行不力,很多富民通过贿赂官吏隐瞒田产,很多贫苦农民和有田富民则被官吏乱加亩数,广大农民深受其害,最终导致1315年江西赣州蔡五九起义,虽然两个月中就被平定,但是元仁宗迫于形势,不得不停止经理,并减免所查出的漏隐田亩租税。“延祐经理”以失败告终。
元仁宗即位后,“以格例条画有关于风纪者,类集成书,”[26]编修成一部专门的监察法规《风宪宏纲》,并命监察御史马祖常作《风宪宏纲序》。[27]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元仁宗即位不久,允中书所奏,“择耆旧之贤、明练之士,时则若中书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议中书刘正等,由开创以来政制法程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28]分为制诏、条格、断例三部分:此外将介于《条格》、《断例》之间的内容编成成别类。
延祐三年(1316年)五月,书成。书成之后,又命“枢密、御史、翰林、国史、集贤之臣相与正是,凡经八年而是事未克果。”[28]
至治三年二月十九日(1323年3月26日),元英宗最终审定,命名《大元通制》,颁行天下。全书共88卷,2539条。
《大元通制》是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的第二部法典,现在只有条格的一部分(22卷,653条)流传下来,称为《通制条格》。
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
元朝历代皇帝中,仁宗是对元朝较有贡献和有一番作为的其中一位(其他几位较有作为的分别是元世祖、元成宗、元英宗和元文宗)。
仁宗后将武宗之长子和世㻋徙居云南,立自己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打破叔侄相传的誓约。这个做法导致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
延祐七年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元仁宗在大都光天宫驾崩,享年三十六岁(虚龄),其英年早逝可能和好酒伤身有关。
延祐七年八月初十日(1320年9月12日),元英宗为父亲爱育黎拔力八达上谥号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蒙古语称号普颜笃皇帝[9][10][11]。
《仁宗皇帝谥册文》[29],内容如下:
维延祐七年,岁次庚申、八月丁未朔、越十日丙辰,孝子嗣皇帝臣某谨再拜稽首言:
臣闻观其谥而知其行,著王者之丕称;禋于庙而诔于郊,实邦家之彝典。虽天地之大,莫能拟议;而臣子之情,宜极形容。爰体至公,式扬景铄。钦惟大行皇帝聪明冠古,勇智自天。初大德之陟遐,生内衅于不测。乃从潜邸,独运圣谟,正神器于几危,定乾维而重构。丰功盛烈,奋立一时;伟望英声,扬溢四海。寻被武皇之历试,纳于大麓以弗迷。由母弟之懿亲,膺元良之重寄。取法裕庙,王鬯之道隆;奉养东朝,因心之孝全。及嗣历服,益见猷为。月恒日升,廓昭代文明之治;海涵春煦,推圣人博爱之仁。至于敦劝农桑,不嗜田猎。每覆奏于庶狱,必恻怛于宸衷。肇设制科以待天下之士,特旌死节以励天下之忠。临御十年,始终一德。身卫斯文而不倦,人由其道而莫知。克谨持盈,谅多遗美。属升崇于吉祔,用袛荐于鸿名。上以慰在天之灵,下以协造庭之请。是诹刚日,备举缛仪,谨遣太尉某官某,奉玉册玉宝,上尊谥曰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
伏冀睿灵,俯垂歆鉴,流光有水,锡羡无疆。
延祐七年十一月初九日(1320年12月9日),元英宗敕翰林国史院纂修《仁宗实录》[30]。
至治三年二月初四日(1323年3月11日),翰林国史院向元英宗进呈《仁宗实录》[31]。《仁宗实录》,包括《仁宗皇帝实录》60卷,《事目》17卷,《制诏录》13卷,总计9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参照实录修成《仁宗本纪》3卷,《仁宗实录》今已失传,其主干内容保存在《仁宗本纪》中。
翰林国史院《进实录表》[32],内容如下:
十年御极,聿修四系之编;亿载扬休,殊乏三长之笔。袛成信史,上彻宸旒。洪惟仁宗圣文钦孝皇帝,仁静根心,温恭合德。诗书造士,阐学制以设科;法律为师,严官规而限禄。诹经作则,稽古鉴今,蓍龟定主鬯之公,棫朴蔼奉璋之众。宜登琬琰,永秘缣缃。钦惟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陛下,慕切羹墙,令行金石。率时昭考,摭言行以无遗;迪惟前人,继圣明而有造。臣等尊闻传信,竭思纂题。阅历岁年,已深惭于尸素;经纬日月,期不朽于汗青。臣某等所编成《仁宗皇帝实录》六十卷,《事目》一十七卷,《制诏录》一十三卷,总计九十卷,用黄罗袱封全,谨具进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