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1]。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2]。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3]。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明朝内阁由始至终都不是明朝中枢的一级行政机构,所谓内阁只是文渊阁的别称[4]。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明成祖召解缙、黄淮等人入直文渊阁[5];次月,再召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人入直,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6]。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侍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7]。
时间 | 内阁首辅[8]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建文四年壬午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9] |
黄淮 十一月降 解缙 十一月进 |
黄淮[10]、胡广[11]、杨荣[12]、解缙[13]、杨士奇[14]、金幼孜[15]、胡俨[15] | |
永乐元年癸未 (1403年) |
解缙 |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 | |
永乐二年甲申 (1404年) |
解缙 | 解缙[16]、黄淮[17]、胡广[18]、胡俨[19][20]、杨荣[21]、杨士奇[22]、金幼孜 | 全体内阁成员品衔至五品[23] |
永乐三年乙酉 (1405年) |
解缙 |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四年丙戌 (1406年) |
解缙 |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解缙因上疏朱高煦礼秩超过太子而被成祖责备。除解缙外,全体内阁成员品衔升至二品[24]。 |
永乐五年丁亥 (1407年) |
解缙二月黜 胡广 |
解缙[25]、黄淮[26]、胡广[27]、杨荣[28]、杨士奇[29]、金幼孜[30] | 朱高煦进谮,解缙被贬至广西布政司参议[31]。胡广进为左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32]。 |
永乐六年戊子 (1408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杨荣[33]、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七年己丑 (1409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明成祖决定亲征鞑靼,命胡广、杨荣、金幼孜随行,黄淮、杨士奇留守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34][35] |
永乐八年庚寅 (1410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九年辛卯 (1411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年壬辰 (1412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一年癸巳 (1413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二年甲午 (1414年) |
胡广 | 胡广、黄淮[36]、杨荣、杨士奇[37]、金幼孜 | 成祖北征归来,因太子朱高炽遣使迎接稍迟,加之朱高煦谮言,东宫官属悉数下诏狱,黄淮、杨士奇、杨溥因此下狱[38]。 |
永乐十三年乙未 (1415年) |
胡广 | 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四年丙申 (1416年) |
胡广 | 胡广[39]、杨荣[40]、金幼孜[41]、杨士奇 | |
永乐十五年丁酉 (1417年) |
胡广 | 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42] | |
永乐十六年戊戌 (1418年) |
胡广五月卒 杨荣 |
胡广[43]、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 |
永乐十七年己亥 (1419年) |
杨荣 |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 |
永乐十八年庚子 (1420年) |
杨荣 | 杨荣[44]、金幼孜[45]、杨士奇 | |
永乐十九年辛丑 (1421年) |
杨荣 |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46] | |
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年) |
杨荣 |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47] | |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
杨荣 |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 |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
杨荣八月降 杨士奇八月进 |
杨士奇[48]、杨荣[49]、金幼孜[50]、黄淮[51] | 同年八月,成祖驾崩,仁宗即位[52]。 |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53],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54]。
明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宣德元年丙午 (1426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63]、杨溥、张瑛[64] | 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听从杨荣意见亲征,平定叛乱[65]。 |
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黄淮[66]、杨荣、金幼孜、杨溥、张瑛[67]、陈山[68] | |
宣德三年戊申 (1428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陈山、张瑛、杨溥 | 同年八月,杨士奇、杨荣、杨溥随明宣宗北巡[69]。 |
宣德四年己酉 (1429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陈山[70]、张瑛[71]、杨溥[72] | |
宣德五年庚戌 (1430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73]、金幼孜、杨溥 | |
宣德六年辛亥 (1431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74]、杨溥 | |
宣德七年壬子 (1432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 | |
宣德八年癸丑 (1433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 | |
宣德九年甲寅 (1434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75] | |
宣德十年乙卯 (1435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 | 正月,宣宗驾崩,英宗即位[76]。 |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众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土木之变。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正统元年丙辰 (1436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 | |
正统二年丁巳 (1437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 | |
正统三年戊午 (1438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77]、杨溥[78] | |
正统四年己未 (1439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杨溥 | |
正统五年庚申 (1440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荣[79]、杨溥、马愉[80]、曹鼐[81] | |
正统六年辛酉 (1441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溥[82]、马愉、曹鼐 | |
正统七年壬戌 (1442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 | 本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杨荣已去世,杨士奇因其子杨稷事而坚持不出,杨溥年老势孤,宦官王振遂专擅国政[83]。 |
正统八年癸亥 (1443年) |
杨士奇 | 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 | |
正统九年甲子 (1444年) |
杨士奇 三月卒 杨溥 |
杨士奇[84]、杨溥、马愉、曹鼐[85]、陈循[86] | |
正统十年乙丑 (1445年) |
杨溥 | 杨溥、马愉[87]、曹鼐[88]、陈循[89]、苗衷[90]、高谷[91] | |
正统十一年丙寅 (1446年) |
杨溥 七月卒 曹鼐 |
杨溥[92]、曹鼐、陈循、马愉[93]、苗衷、高谷 | |
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年) |
曹鼐 | 曹鼐、陈循、马愉[94]、苗衷、高谷 | |
正统十三年戊辰 (1448年) |
曹鼐 | 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 |
正统十四年己巳 (1449年) |
曹鼐 八月殁 陈循 |
曹鼐[95]、陈循[96]、苗衷、高谷[97]、张益[98]、彭时[99]、商辂[99] | 在宦官王振鼓动下,明英宗率百官及五十万部队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内阁曹鼐、张益阵亡[100]。同年九月,明代宗即位[101]。 |
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102]。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
陈循 | 陈循、苗衷[103]、高谷、彭时[104]、商辂[105]、俞纲[106]、江渊[107] | |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
陈循 | 陈循[108]、高谷[109]、江渊、商辂、王一宁[110]、萧镃[111] | |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
陈循 | 陈循[112]、高谷[113]、江渊[114]、王一宁[115]、萧镃[116]、商辂[117]、王文[118] | |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
陈循 | 陈循、高谷、王文[119]、萧镃、江渊[120]、商辂 | |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
陈循 | 陈循、高谷、王文[121]、萧镃、江渊[122]、商辂 | |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
陈循 | 陈循、高谷、王文、江渊[123]、萧镃、商辂 | |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
陈循 | 陈循[124]、高谷[125]、王文[126]、萧镃[127]、商辂[128] |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政权,改年号为“天顺”。英宗复辟后,内阁成员大换血,其中首辅陈循充军辽东;王文遭弃市斩首;萧镃、商辂削职为民。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形成固定的制度[129]。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景泰八年丁丑 天顺元年[130] (1457年) |
陈循 正月罢 徐有贞 六月罢 许彬 七月罢 李贤 七月进 |
陈循[131]、高谷[132]、王文[133]、萧镃[134]、商辂[134]、徐有贞[135]、许彬[136]、薛瑄[137]、李贤[138]、吕原[139]、岳正[140]、彭时[141] | 该年正月壬午,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复皇帝位,内阁大调动[142]。后因徐、石矛盾,徐有贞、许彬等人获刑离开内阁[143][144]。 |
天顺二年戊寅 (1458年) |
李贤 | 李贤、彭时、吕原 | |
天顺三年己卯 (1459年) |
李贤 | 李贤、彭时、吕原 | |
天顺四年庚辰 (1460年) |
李贤 | 李贤、彭时、吕原 | |
天顺五年辛巳 (1461年) |
李贤 | 李贤[145]、彭时、吕原 | |
天顺六年壬午 (1462年) |
李贤 | 李贤、彭时、吕原[146] | |
天顺七年癸未 (1463年) |
李贤 | 李贤、彭时、陈文[147] | |
天顺八年甲申 (1464年) |
李贤 | 李贤[148]、陈文[149]、彭时[150] | 同年正月英宗驾崩,宪宗即位[151]。 |
明宪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后,宪宗宠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内阁成员万安、刘吉、刘珝与六部长官合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152]。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成化元年乙酉 (1465年) |
李贤 | 李贤、陈文[153]、彭时[154] | |
成化二年丙戌 (1466年) |
李贤 十二月卒 陈文 十二月进 |
李贤[155]、陈文、彭时[156]、刘定之[157] | |
成化三年丁亥 (1467年) |
陈文 | 陈文[158]、彭时[159]、刘定之[160]、商辂[161] | |
成化四年戊子 (1468年) |
陈文 四月卒 彭时 四月进 |
陈文[162]、彭时、商辂[163]、刘定之[164] | |
成化五年己丑 (1469年) |
彭时 | 彭时、商辂、刘定之[165]、万安[166] | |
成化六年庚寅 (1470年) |
彭时 | 彭时、商辂、万安 | |
成化七年辛卯 (1471年) |
彭时 | 彭时、商辂、万安 | 同年彭时、商辂借彗星天变而请身居宫中的明宪宗入朝,而未谈多少时万安即大呼万岁,宪宗从此再不见大臣,一时内阁被笑称“万岁阁老”[167]。 |
成化八年壬辰 (1472年) |
彭时 | 彭时、商辂、万安 | |
成化九年癸巳 (1473年) |
彭时 | 彭时、商辂[168]、万安[169] | |
成化十年甲午 (1474年) |
彭时 | 彭时、商辂、万安 | |
成化十一年乙未 (1475年) |
彭时 三月卒 商辂 四月进 |
彭时[170]、商辂[171]、万安、刘珝[172]、刘吉[173] | |
成化十二年丙申 (1476年) |
商辂 | 商辂[174]、万安[175]、刘珝、刘吉 | |
成化十三年丁酉 (1477年) |
商辂 六月致仕 万安 六月进 |
商辂[176]、万安[177]、刘珝[178]、刘吉[179] | |
成化十四年戊戌 (1478年) |
万安 | 万安[180]、刘珝[181]、刘吉[182] | 万安、刘珝、刘吉三人在成化年间毫无建树,故称“纸糊三阁老”[152]。 |
成化十五年己亥 (1479年) |
万安 | 万安、刘珝、刘吉 | |
成化十六年庚子 (1480年) |
万安 | 万安、刘珝、刘吉 | |
成化十七年辛丑 (1481年) |
万安 | 万安、刘珝、刘吉 | |
成化十八年壬寅 (1482年) |
万安 | 万安[183]、刘珝[184]、刘吉[185] | |
成化十九年癸卯 (1483年) |
万安 | 万安、刘珝、刘吉 | |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年) |
万安 | 万安、刘珝、刘吉 | |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 (1485年) |
万安 | 万安、刘珝[186]、刘吉[187]、彭华[188] | 明朝党争开始,万安与彭华等人挤走刘珝[189]。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 (1486年) |
万安 | 万安[190]、刘吉[191]、彭华[192]、尹直[193] |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年) |
万安 十月罢 刘吉 十一月进 |
万安[194]、刘吉[195]、彭华[196]、尹直[197]、徐溥[198]、刘健[199] | 同年九月,宪宗驾崩,孝宗即位[200]。十一月,孝宗罢免万安[201]。 |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 |
刘吉 | 刘吉、徐溥、刘健 | |
弘治二年乙酉 (1489年) |
刘吉 | 刘吉、徐溥、刘健 | |
弘治三年庚戌 (1490年) |
刘吉 | 刘吉、徐溥、刘健 | |
弘治四年辛亥 (1491年) |
刘吉 | 刘吉[202]、徐溥[203]、刘健[204]、丘濬[205] | 刘吉在内阁期间,屡遭弹劾却屹立不倒,人称“刘棉花”[206]。 |
弘治五年壬子 (1492年) |
刘吉 八月致仕 徐溥 八月进 |
刘吉[207]、徐溥、丘濬、刘健 | |
弘治六年癸丑 (1493年) |
徐溥 | 徐溥、丘濬、刘健 | |
弘治七年甲寅 (1494年) |
徐溥 | 徐溥[208]、丘濬[209]、刘健[210] | |
弘治八年乙卯 (1495年) |
徐溥 | 徐溥、丘濬[211]、刘健、李东阳[212]、谢迁[213] | |
弘治九年丙辰 (1496年) |
徐溥 | 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年丁巳 (1497年) |
徐溥 | 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一年戊午 (1498年) |
徐溥 七月致仕 刘健 七月进 |
徐溥[214]、刘健[215]、李东阳[216]、谢迁[217] | |
弘治十二年己未 (1499年) |
刘健 | 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三年庚申 (1500年) |
刘健 | 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四年辛酉 (1501年) |
刘健 | 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五年壬戌 (1502年) |
刘健 | 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六年癸亥 (1503年) |
刘健 | 刘健[218]、李东阳[219]、谢迁[220] | |
弘治十七年甲子 (1504年) |
刘健 | 刘健、李东阳、谢迁 | |
弘治十八年乙丑 (1505年) |
刘健 | 刘健[221]、李东阳[222]、谢迁[223] | 五月,明孝宗驾崩,武宗即位[224]。 |
正德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身亡。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正德元年丙寅 (1506年) |
刘健 十月致仕 李东阳 十月进 |
刘健[225]、李东阳[226]、谢迁[227]、焦芳[228]、王鏊[229] | 刘健、谢迁等遂谋划去除“八党”,后因计谋失虑,被刘瑾等人得利,最终弹劾未成功,刘健等人只能辞职[230]。 |
正德二年丁卯 (1507年) |
李东阳 | 李东阳、焦芳[231]、王鏊[232]、杨廷和[233] | |
正德三年戊辰 (1508年) |
李东阳 | 李东阳、焦芳、王鏊、杨廷和[234] | |
正德四年己巳 (1509年) |
李东阳 | 李东阳、焦芳[235]、王鏊[236]、杨廷和、刘宇[237] | |
正德五年庚午 (1510年) |
李东阳 | 李东阳[238]、焦芳[239]、杨廷和[240]、曹元[241]、梁储[242]、刘忠[243] | 八月,陕西三边总督杨一清与太监张永计除刘瑾[244]。 |
正德六年辛未 (1511年) |
李东阳 | 李东阳、杨廷和、刘忠[245]、梁储、费宏[246] | |
正德七年壬申 (1512年) |
李东阳 十二月致仕 杨廷和 同月进 |
李东阳[247]、杨廷和[248]、梁储[249]、费宏[250] | |
正德八年癸酉 (1513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梁储、费宏 | |
正德九年甲戌 (1514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梁储、费宏[251]、靳贵[252] | |
正德十年乙亥 (1515年) |
杨廷和 三月丁忧 梁储 三月进 |
杨廷和[253]、梁储、靳贵、杨一清[254] | |
正德十一年丙子 (1516年) |
梁储 | 梁储、杨一清[255]、靳贵、蒋冕[256] | |
正德十二年丁丑 (1517年) |
梁储 | 梁储、靳贵[257]、蒋冕[258]、毛纪[259]、杨廷和[260] | |
正德十三年戊寅 (1518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 | |
正德十四年己卯 (1519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 |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南赣巡抚王守仁平定[261]。 |
正德十五年庚辰 (1520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 | |
正德十六年辛巳 (1521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262]、梁储[263]、蒋冕[264]、毛纪[265]、袁宗皋[266]、费宏[267] | 四月,武宗驾崩,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268]。 |
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死时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礼议事件,明世宗与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269]。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嘉靖元年壬午 (1522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 | |
嘉靖二年癸未 (1523年) |
杨廷和 |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 | |
嘉靖三年甲申 (1524年) |
杨廷和 二月致仕 蒋冕 五月致仕 毛纪 七月致仕 费宏 七月进 |
杨廷和[270]、蒋冕[271]、毛纪[272]、费宏、石珤[273]、贾咏[274] | 大礼议事件导致杨廷和等明朝内阁重臣纷纷辞职,皇权得到扩张,而官吏因此风气日下[275]。 |
嘉靖四年乙酉 (1525年) |
费宏 | 费宏[276]、石珤[277]、贾咏[278]、杨一清[279] | |
嘉靖五年丙戌 (1526年) |
费宏 | 费宏[280]、杨一清[281]、石珤[282]、贾咏[283] | |
嘉靖六年丁亥 (1527年) |
费宏 二月致仕 杨一清 |
费宏[284]、杨一清[285]、石珤[286]、贾咏[287]、谢迁[288]、翟銮[289]、张璁[290] | |
嘉靖七年戊子 (1528年) |
杨一清 | 杨一清、谢迁[291]、张璁[292]、翟銮[293] | |
嘉靖八年己丑 (1529年) |
杨一清 九月致仕 张璁 |
杨一清[294]、张璁[295]、翟銮、桂萼[296] | |
嘉靖九年庚寅 (1530年) |
张璁 | 张璁、桂萼[297]、翟銮 | |
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 |
张孚敬 七月致仕 翟銮 十月降 张孚敬 十一月召复任 |
张孚敬[298]、桂萼[299]、翟銮、李时[300] | |
嘉靖十一年壬辰 (1532年) |
张孚敬 八月致仕 李时 |
张孚敬[301]、李时、翟銮、方献夫[302] | |
嘉靖十二年癸巳 (1533年) |
李时 四月降 张孚敬 四月复 |
李时[303]、方献夫、翟銮[304]、张孚敬[305] | |
嘉靖十三年甲午 (1534年) |
张孚敬 | 张孚敬[306]、方献夫[307]、李时[308] | |
嘉靖十四年乙未 (1535年) |
张孚敬 四月致仕 李时 |
张孚敬[309]、李时、费宏[310] | |
嘉靖十五年丙申 (1536年) |
李时 | 李时[311]、夏言[312] | |
嘉靖十六年丁酉 (1537年) |
李时 | 李时、夏言 | |
嘉靖十七年戊戌 (1538年) |
李时 十二月卒 夏言 |
李时[313]、夏言、顾鼎臣[314] | |
嘉靖十八年己亥 (1539年) |
夏言 | 夏言[315]、顾鼎臣[316] | |
嘉靖十九年庚子 (1540年) |
夏言 | 夏言[317]、顾鼎臣[318]、翟銮[319] | |
嘉靖二十年辛丑 (1541年) |
夏言 | 夏言[320]、翟銮 | |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 (1542年) |
夏言 七月革职闲住 翟銮 八月进 |
夏言[321]、翟銮[322]、严嵩[323] | 严嵩诬陷夏言,致其罢官[324]。 |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 (1543年) |
翟銮 | 翟銮、严嵩 |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 (1544年) |
翟銮 八月削籍 严嵩 八月进 |
翟銮[325]、严嵩[326]、许赞[327]、张璧[328] |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 (1545年) |
严嵩 | 严嵩[329]、许赞[330]、张璧[331]、夏言[332] | 明世宗觉察到严嵩贪婪放纵,重新启用夏言[333]。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1546年) |
夏言 | 夏言、严嵩 |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1547年) |
夏言 | 夏言、严嵩[334] | |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 (1548年) |
夏言 正月致仕 | 夏言[335]、严嵩 | 严嵩诬陷夏言,致其遭弃市[336]。严嵩在位期间,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337]。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 (1549年) |
严嵩 | 严嵩、张治[338]、吕本[339] | |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年) |
严嵩 | 严嵩[340]、张治[341]、吕本[342] | |
嘉靖三十年辛亥 (1551年) |
严嵩 | 严嵩、吕本[343] | 锦衣卫经历沈炼弹劾严嵩十大罪,被廷杖、贬谪保安[344]。 |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 (1552年) |
严嵩 | 严嵩、吕本、徐阶[345] |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1553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346]、吕本 |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被撤职逮捕,三年后被处死[347]。 |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 (1554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348]、吕本[349] | |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1555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吕本 |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1556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吕本[350] | |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 (1557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351]、吕本[352] | |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 (1558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吕本 | 给事中吴时来、主事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三人均遭廷杖,贬谪岭南[353]。 |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1559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354]、吕本 | |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1560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355]、吕本[356] | |
嘉靖四十年辛酉 (1561年) |
严嵩 | 严嵩、徐阶、吕本[357]、袁炜[358] | 明世宗居所万寿宫失火,严嵩请求移驾南宫,徐阶则主张迅速营建新宫。自此之后,严嵩开始失去明世宗信任[359]。 |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 (1562年) |
严嵩 五月罢 徐阶 五月进 |
严嵩[360]、徐阶[361]、袁炜[362] | 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严嵩被免职[363]。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 (1563年) |
徐阶 | 徐阶、袁炜 | |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1564年) |
徐阶 | 徐阶[364]、袁炜[365] |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 |
徐阶 | 徐阶、袁炜[366]、严讷[367]、李春芳[368] |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 (1566年) |
徐阶 | 徐阶、李春芳[369]、郭朴[370]、高拱[371] | 十二月,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372]。 |
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穆宗在位,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隆庆元年丁卯 (1567年) |
徐阶 | 徐阶、李春芳[373]、郭朴[374]、高拱[375]、陈以勤[376]、张居正[377] | 高拱与徐阶因官员考察发生争执,随后高拱被罢[378]。 |
隆庆二年戊辰 (1568年) |
徐阶 七月致仕 李春芳 七月进 |
徐阶[379]、李春芳[380]、陈以勤[381]、张居正[382] | |
隆庆三年己巳 (1569年) |
李春芳 | 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383]、高拱[384] | |
隆庆四年庚午 (1570年) |
李春芳 | 李春芳[385]、高拱[386]、陈以勤[387]、张居正[388]、赵贞吉[389]、殷士儋[390] | |
隆庆五年辛未 (1571年) |
李春芳 五月致仕 高拱 五月进 |
李春芳[391]、高拱、张居正、殷士儋[392] | |
隆庆六年壬申 (1572年) |
高拱 六月罢 张居正 六月进 |
高拱[393]、张居正[394]、高仪[395]、吕调阳[396] | 六月,明神宗即位[397]。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挤走高拱,成为内阁首辅[398]。 |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早年登基,因孝定皇太后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而万历三大征及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检。
时间 | 内阁首辅 | 内阁辅臣 | 背景 |
---|---|---|---|
天启元年辛酉 (1621年) |
刘一燝 十月降 叶向高 十月进 |
叶向高[513]、刘一燝[514]、韩爌[515]、史继偕[516]、沈潅[517]、何宗彦[518]、朱国祚[519]、孙如游[520] | |
天启二年壬戌 (1622年) |
叶向高 | 叶向高、刘一燝[521]、韩爌、史继偕、沈潅[522]、何宗彦、朱国祚、孙承宗[523]、朱国祚 | 魏忠贤疏劾刘一燝,使其退休[524]。 |
天启三年癸亥 (1623年) |
叶向高 | 叶向高[525]、韩爌[526]、史继偕[527]、何宗彦[528]、朱国祚[529]、顾秉谦[530]、朱国祯[531]、朱延禧[532]、魏广微[533]、孙承宗[534] | |
天启四年甲子 (1624年) |
叶向高 七月致仕 韩爌 十一月致仕 朱国祯 十二月致仕 顾秉谦 十二月进 |
叶向高[535]、韩爌[536]、何宗彦[537]、朱国祯[538]、顾秉谦[462]、朱延禧、魏广微、孙承宗[539] | 六月,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但是熹宗未采信。魏忠贤随后将杨涟等人迫害致死[540]。 |
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 |
顾秉谦 | 顾秉谦[541]、朱延禧[542]、魏广微[543]、周如磐[544]、黄立极[545]、丁绍轼[546]、冯铨[547]、孙承宗[548] | 宦官魏忠贤全面清洗杀害东林党人,该年后内阁成员均改为阉党人[549]。 |
天启六年丙寅 (1626年) |
顾秉谦 九月致仕 黄立极 九月进 |
顾秉谦[550]、黄立极[551]、丁绍轼[552]、冯铨[553]、施凤来[554]、张瑞图[555]、李国𣚴[556] | 九月,皇太极即后金汗位[557]。 |
天启七年丁卯 (1627年) |
黄立极 十一月致仕 施凤来 |
黄立极[558]、施凤来[559]、张瑞图[560]、李国𣚴[561]、来宗道[562]、杨景辰[563]、周道登[564]、钱龙锡[565]、李标[566]、刘鸿训[567] | 八月,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568]。崇祯皇帝上任后彻底清理官员中阉党,而建立东林党内阁。然而其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成员,朝令夕改,史称“崇祯五十相”[569]。 |
崇祯为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在位年号,朱由检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时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继位后,即迅速铲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使得朝纲大肃。然而,其用人迟疑,国家治理及官员选用朝令夕改,官员党争仍此消彼长。明朝经万历、天启年间国力大损,恰逢当时各地民变势力强大,以及后金(清)的连年入侵,朱由检最终无力回天。李自成攻入顺天府后,明思宗于紫禁城景山自尽,明朝灭亡。过后南明政权所任命之内阁辅臣,请参阅南明内阁辅臣年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