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明朝皇帝朱棣的年号。关于使用该年号的皇帝,请见“
明成祖”。关于永乐的更多用法,请见“
永乐 (消歧义)”。
永乐(1403年—1424年)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的年号,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Quick Facts 永乐在明朝的位置。 ...
Close
明成祖原为燕王,建文四年(1402年)在靖难之役中夺取了皇位,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最初原拟定翌年年号为“永清”,后来改年号为“永乐”。[1][2]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明仁宗即位时沿用永乐年号,翌年改元洪熙。[3][4]
- 削藩以巩固君权
- 创设内阁
- 信用宦官
- 此时期的青白花瓷品质佳,制作手法精巧[5]
- 永乐元年(1403年)
- 正月: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
- 永乐二年(1404年)
- 永乐三年(1405年)
- 永乐四年(1406年)
- 闰七月: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
- 永乐五年(1407年)
- 七月:皇后徐氏卒。十月谥曰仁孝皇后。
- 九月:郑和还。
- 十一月: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 十二月: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 永乐七年(1409年)
- 永乐八年(1410年)
- 二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
- 黄河泛滥,这一年秋,河堤决口,坏开封旧城,致使1.4万户人口罹难,淹没农田7500余顷,到十二月又坏城200余丈。
- 永乐九年(1411年)
- 永乐十年(1412年)
- 十月: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
- 十一月:太监郑和敕往赐满剌加、爪哇等国。
- 永乐十一年(1413年)
- 正月: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
- 二月: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葬长陵。
- 四月:帝至北京。
- 永乐十二年(1414年)
- 永乐十三年(1415年)
- 五月: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
- 永乐十四年(1416年)
- 八月:作北京西宫。
- 九月:帝还南京。
- 十一月:复议建北京宫殿。
- 十二月:遣郑和复使西洋。
- 永乐十五年(1417年)
- 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 四月:北京西宫成。
-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
- 七月:册胡氏为皇太孙妃。
- 永乐十六年(1418年)
- 永乐十八年(1420年)
- 闰正月:以学士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
- 八月:北京始设东厂。
- 九月: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
- 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 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孙至京师。北京新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
- 永乐十九年(1421年)
- 正月朔: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
- 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遂下诏暂停下西洋事宜。
- 永乐二十年(1422年)
- 正月: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 八月: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
- 闰十二月:乾清宫灾。
-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 五月: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 七月: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 正月:复命郑和使西洋。
- 四月: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
- 七月十七日:驻于榆木川。太宗病危,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
- 九月:上永乐帝谥号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 十月: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 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于长陵。
More information 永乐, 元年 ...
永乐 |
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公元
|
1403年 |
1404年 |
1405年 |
1406年 |
1407年 |
1408年 |
1409年 |
1410年 |
1411年 |
1412年
|
干支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永乐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16年 |
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公元
|
1413年 |
1414年 |
1415年 |
1416年 |
1417年 |
1418年 |
1419年 |
1420年 |
1421年 |
1422年
|
干支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永乐 |
21年 |
22年
|
公元
|
1423年 |
1424年
|
干支
|
癸卯 |
甲辰
|
Close
黄佐《翰林记》卷五:“太宗即位,始拟用永清,后乃用永乐,自是每朝纪年,不复再改。”
《明史》卷五:“〔建文四年〕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
《明史》卷八:“〔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