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拉塔龙属(属名:Laplatasaurus)是种泰坦巨龙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坎潘阶)的南美洲。
在1927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冯·休尼博士(Friedrich von Huene)首次提及这个名称,但当时没有经过正式研究的叙述,所以当时是个无资格名称(Nomen nudum)[1]。在1929年,冯·休尼将这些化石正式叙述、命名,模式种是Laplatasaurus araukanicus,属名意为“拉普拉塔蜥蜴”,种名则是衍生于马普切人的别名“Auracanos”[2]。
同样在1929年,冯·休尼则在文献里提到"L. wichmannianus",但实际上是南极龙的一个种(A. wichmannianus)的笔误。在1933年,冯·休尼与查尔斯·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将马达加斯加泰坦巨龙(T. madagascariensis )改归类为拉布拉达龙的一个种,马达加斯加拉布拉达龙(L. madagascariensis)[3],该种目前已重新归类回泰坦巨龙。
拉普拉塔龙的化石包含:四肢骨头、数节背椎、数节尾椎,发现于阿根廷的三个挖掘地点,属于Allen组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坎潘阶。其中有一些化石是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发现,当时被归类于南方泰坦巨龙(T. australis),后来重新归类于拉布拉达龙。冯·休尼在命名时,没有选定正模标本。在1979年,何塞·波拿巴将编号MLP 26-306标本,选定为选模标本,包含一个胫骨、一个腓骨,但这两个化石可能来自于不同个体。
根据估计,拉普拉塔龙身长约为18米。它们的背部拥有鳞甲,类似萨尔塔龙,但是拉布拉达龙的鳞甲有较小的棱脊。
冯·休尼在命名时,将拉普拉塔龙归类于泰坦巨龙科,目前仍多沿用这个传统分类。在1986年,杰米·鲍威尔(Jaime E. Powell)曾将拉普拉塔龙拼成Titanosaurus aurakanicus。之后在2003年的重新研究,鲍威尔表是当年是以替代名称方式使用这名称[4]。目前拉普拉塔龙普遍被认为是有效属[5]。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