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说经》(巴利语:udāna),又译为《即兴自说》、《优陀那》,佛教典籍,《巴利三藏·小部》的第三部,该经是释迦牟尼从菩提树下悟道至娑罗双树林入涅,其一生游行教化中因感兴而发之偈颂,并配有长行散文说明起兴发偈之因由;著名的盲人摸象典故就出于《自说经》。
名称
经题的巴利语作udāna,“经”字为译者所加,如《法句经》经题亦只有dharmapada或dhammapada,依习惯而添加“经”字。
自说[2](巴利语和梵语:udāna,标准藏语:ཆེད་དུ་བརྗོད་པ,罗马化:ched du brjod pa[3])为九分教(或作十二分教)之一,又译无问自说[4]、感兴语[5],音译作忧陀那、优陀那、忧檀那、优檀那、妪陀那、邬拕南、邬驮南等[注 1],意为无人请问,佛陀自发说法[6]。按《大毘婆沙论》卷126的解释,佛陀看到值得赞赏或感慨的事,不待弟子请问,而自发说法[7]。
根据《大智度论》卷33,优陀那的经相有三种:
- 《杂阿含》中,佛陀于蔽荫处经行,自说优陀那,赞叹无我、无我所,如是此类[8]。
- 《般若经》中,诸天子赞叹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深法,如是此类[9]。
- 佛陀涅槃后,诸弟子抄集要偈,诸无常偈等作无常品,乃至婆罗门偈等作婆罗门品,即《自说品》,汉译本翻作《出曜经》、《法集要颂经》或《法句经》。
udāna本是气息、风的意思。古代印度人认为人要说话时,口中有风,名为忧陀那。此风还入至脐,触脐而有声响,响出时触“顶及龂齿唇舌咽胸”七处而退,名为语言[10]。因此,udāna又指因感兴而自然发出的声音,在佛教中更指佛陀感兴而说出的话语(多为偈颂)[11]。
译本
汉译本:
- 黄谨良译,《自说经》(泰国版)
- 邓殿臣译,《即兴自说》(僧伽罗版)
- 吴老择译(悟醒为笔名),《自说经》,见元亨寺的汉译南传大藏经
- 陈琦燕译,《自说经》(僧伽罗版),见志莲净苑文化部的巴利文翻译组学报第三期至第十期
- 庄春江译,《优陀那》
英译本:
结构
全经共有八品,每品有十篇经,共八十篇经[14]。
- 菩提品 Bodhi Vagga
- 目真邻陀品 Mucalinda Vagga
- 难陀品 Nanda Vagga
- 弥酰品 Meghiya Vagga
- 首那长老品 Soṇa Vagga
- 生盲品 Jaccandha Vagga
- 小品 Cula Vagga
- 波吒离村品 Pataligamiya Vagga
与其他圣典的关系
德国学者Oskar von Hinüber认为《自说经》是属于早期九分教的一部分,因此《自说经》虽属晚期成书的《小部》,但其内容贴近佛陀在世的时代[15][16]。他亦指出《自说经》部分的文句,可在奥义书及耆那教经典中见到。
注释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