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药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2][3]。这些抗疟药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 | |
---|---|
出生 | 中国浙江宁波市[注 1] | 1930年12月30日
居住地 | 北京市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母校 | 北京医学院[注 2] |
知名于 | 中医学 中药 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 |
奖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79) 共和国勋章(20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2019)[1]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医学 药物化学 |
机构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该年度的临床医学界最高奖项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首位问鼎该奖的中国人[4][5]。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6],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7],以表彰“三人发展出针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独享其中一半奖金。她是历史上第三位因疟疾研究获奖的人、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亚洲第二位及首位华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8],也是首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且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得主[5]。2017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2016年度中国大陆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院士与屠呦呦研究员两位科学家。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获奖者和非两院院士获奖者[9]。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其家族专治《诗经》,以一经传家,于是父亲便以《诗经》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呦呦[10]”,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1]。幼年居住于舅舅姚庆三位于开明街26号的居所内。该住所后来称为屠呦呦故居,并于2015年12月8日入选第一批宁波市历史建筑。[12]
1948年春,屠呦呦进入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转入宁波中学并于1951年毕业[13]。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注 2]。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注 3]中药研究所工作。1980年聘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新型抗疟药,即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生物医学界截至当年所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医学奖。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14][15]。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组建的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团队希望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对抗疟疾的物质,他们查阅大量古代医学典籍,察访民间药方,拜访各地在世的老中医,选出约2千个有关对抗疟疾的药方,筛选后集中针对200种中草药的380个可能药方研究,最终锁定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16] [17][18]。
初期的提取有效成分失败,因为当时的中药方剂都需要煎煮,而高温会破坏所有的青蒿素。后屠呦呦等人在由中国晋代(340年)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与后来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服药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灵感,进而用乙醚萃取黄花蒿,经过一系列纯化,获得青蒿素[5][16][17][19][20]。
屠呦呦刚参加“五二三项目”时,曾离开独自前往海南,因为当时女儿还小,回来时女儿已不认得[21],丈夫正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为项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11]青蒿素抗疟疾效果极佳,但单一使用容易造成抗药性。1990年代,诺华公司以青蒿素为基础制成复方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品”目录,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推荐在全世界应用[22]。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名疟疾患者的生命。[23]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接受采访时表示,“青蒿素是谁先发现的”曾引发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的方式,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但因为一直被认为难以确认成果归属,加之当时中国大陆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屠呦呦的贡献在中国大陆四十年都没得到公认,[24]但屠呦呦并未在意,其研究从未间断。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25]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26]),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大陆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27][28]。在获诺贝尔奖之前,她早在1978年就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大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大会奖[29],于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同时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30]。但仍然有部分媒体认为中国大陆刻意忽视了她的研究成果,且部分学者认为屠呦呦在中国大陆名气不大,认为她的研究成果是“墙里开花墙外香”[31][32][33][34]。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消息公布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函祝贺[50],其本人也发表了获奖感言[51][52]。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乘坐飞机,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前往送机,卡罗林斯卡学院院长兰达、诺奖参赞威克斯亲往机场迎接。但是,当时正在贵宾候机室等待的屠呦呦走普通通道登机,与使用贵宾通道的记者和其他领导避开[53]。12月5日,诺贝尔基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屠呦呦已经于近日抵达瑞典,并开始她的诺奖之旅。在家人陪同下,屠呦呦于12月6日上午参观诺贝尔博物馆,下午抵达诺奖评委会并接受中外记者采访。12月7日,屠呦呦在家人陪同下,在卡罗林斯卡学院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因身体缘故,屠呦呦在瑞典期间,临时取消了预定的几项活动。此前,诺奖委员会考虑屠呦呦的身体状况,尽量精简了其在诺奖周的活动安排。在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坐在场内的8号坐席[54]。她于12月13日晚上乘坐中国国际航空CA912航班返回北京[55]。
同年12月18日,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将“屠呦呦等人获得诺贝尔奖”列入个人发表的“2015年6大好消息”(The Top 6 Good-News Stories of 2015)之一[56]。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在2015年12月25日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中宣布,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以表彰其做出的贡献[57]。
屠呦呦父系出自人数很少但为浙东望族的甬上屠氏[58]。该家族明清时期高官大儒辈出,如明吏部尚书屠滽、左都御史屠侨、应天巡抚屠大山、万历大名士屠隆,清兵部汉尚书屠粹忠等[59]。屠呦呦是屠家三房屠子良的后代,八世祖屠伦、九世祖屠大纪都为明朝生员。屠氏在明代治《易经》和《诗经》,而屠呦呦的名字亦出自诗经[58][60]。屠呦呦曾祖屠宗年,清朝武官,湄云舰管带;祖父屠用悆,清朝生员[58]。屠呦呦母系出自慈溪姚氏,是明靖难元勋荣国公姚广孝之兄姚广仁之后[61],屠呦呦外祖父姚咏白曾掌中华民国国库,是首任财政部国库司司长、中央银行常务理事[62],舅舅姚庆三也是杰出财政金融家。屠呦呦自小在舅舅家长大[63]。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曾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4]。李廷钊是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曾留学苏联。两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生活在北京[2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