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爵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欧洲中世纪以后,在中文里也用“子爵”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英语Viscount、法语Vicomte等,和相似的德语Burggraf、荷兰语Burggraaf等)。

法国贵族蒂雷纳子爵

东亚

中国

先秦

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子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周朝的子爵国有楚国巴国吴国越国等,都是边陲之地。

秦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子爵。

魏晋(220年-420年)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开建五等,子爵为第四等,官品第一[1],分大国子(地方五十里,食邑800户)、次国子(地方四十五里,食邑600户)两级[2],封国的名称并不一定采用县名,封国也并未纳入到郡县行政体系中[3]。子国置相、典祠令、典书丞、典卫丞等官,车前司马(4人)、旅贲(20人)等吏,国主置妾3人。[4]

后来,子爵分为开国县子、五等县子二等。开国县子为第二品爵[5],以县为国,改称县令长为“子相”,封国纳入到了郡县行政体系中。[3]子国置典书令、典祠令、典卫令、治书、世子庶子、陵长、庙长、牧长、谒者、中大夫、舍人、典医丞、典府丞等官。[6]五等县子为虚封爵,不开国,无食邑。

如即丘开国子爵王览、南昌县五等子爵袁豹等。

南北朝(420年-589年;386年-581年)

南朝宋的封爵制度承袭晋制,开国县子为第二品爵。[5]县为子国者,改称县令长为相,相最初向国主称臣,宋孝武帝时革除称臣之制。[7]子国置典书令、典祠令、典卫令、治书、世子庶子、陵长、庙长、牧长、谒者、中大夫、舍人、典医丞、典府丞等官。[6]除开国县子之外,又有五等县子,为虚封爵,不开国,无食邑。

南朝梁时,开国县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子国置相、典祠令、典书长、典卫丞等官,国官皆向国主称臣。[8]

南朝陈时,开国县子为第五品爵,秩视二千石。[9]

如刘宋的石阳县开国子爵王谦之、建陵县五等子爵王穆、南梁的祁阳县开国子爵萧子范等。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为虚爵,分为正爵、假爵两类,正爵可世袭,假爵不可世袭,追赠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袭。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赐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规定子为第四品。[10][11][12]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废除假爵,改置开国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袭。开国县子为实封,享有食邑,子国置三卿(郎中令、大农、中尉)等官,封地改县令为。散子为虚爵,无封国、食邑和官属。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开国县子五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后职员令》规定开国县子为第四品,散子为从第四品[10][13]。自孝明帝孝庄帝以来,出现了一地累封的现象,内史、相制度渐废[14]

北齐爵制基本沿袭北魏、东魏之制。开国县子为实封,第四品,子国置三卿(郎中令、大农、中尉)、四令(典书、典祠、学官、典卫令)、四长(陵、庙、食官、厩牧长)、典府丞、执书、谒者、舍人等官。散县子为虚爵,从第四品。[15]

西魏北周对爵制进行了大幅改革,废除了散爵,但开国爵却走向虚散化,国官大量减省,食邑虚指,只有寄食别地者才享有实封收入。[16]

隋朝(581年-619年)

隋朝前期的爵制基本沿袭北周,分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九等。开国县子为正四品,开国置国官,所置国官及其数量因所加散实官不同而不同[17]

  • 加上柱国或柱国者,置令、大农、尉、典卫(3人)、常侍、侍郎(2人)、庙长、学官长、食官长、食官丞(2人)、厩牧长、厩牧丞(2人)、典府长、典府丞、舍人(3人)等国官。
  • 加上大将军或大将军者,置大农、尉、常侍、侍郎、庙长、学官长、食官长、食官丞(2人)、厩牧长、厩牧丞、典府长、典府丞、舍人(2人)等国官。
  • 加上开府仪同三司或开府仪同三司者,置大农、尉、庙长、学官长、食官长、厩牧长、典府长、典府丞、舍人(2人)等国官。
  • 加上仪同三司或仪同三司者,置大农、庙长、典府长、典府丞、舍人(2人)等国官。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推行《大业令》,旧有五等封爵全部削除。

如遂宁县开国子爵杨达、饶良县开国子爵长孙炽

唐朝(618年-907年)

唐初,废除了隋炀帝时的爵制,恢复了隋文帝时的九等爵制。

唐朝设县子爵。

宋朝以后

宋朝有子爵。明朝不设子爵。清兵入关后,时以满语称精奇尼哈番(满语ᠵᡳᠩᡴᡳᠨᡳ
ᡥᠠᡶᠠᠨ
转写jingkini hafan[18],意思是“正官”。此后清朝设子爵,分为三等。

子爵之下,又有阿思哈尼哈番满语ᠠᠰᡥᠠᠨ ‍ᡳ
ᡥᠠᡶᠠᠨ
转写ashan-i hafan),[19]意思是“副官”。

日本

中国的爵位名称也传到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改革爵位制度时仿效英国爵位制度,但名称上则根据中国周礼制订爵位名。相应的爵位是子爵(ししゃく),简称

朝鲜

朝鲜古代的爵位直接沿袭了中国的制度,也有爵,古代亦称班首(판서)。1896年以后,受日本影响,朝鲜也设立了五级爵位制度,其中相应级别称为子爵

越南

越南古代的爵位也沿袭了中国的制度,称为(Tử)。

欧洲贵族

Thumb
英国子爵小冠冕式样

子爵是欧洲贵族爵位之一,一般高于男爵,低于伯爵。这一爵位在英国出现于1387年。

英文的viscount来自古法文的visconte(现代法文为vicomte)。而这一词来自中世纪拉丁文vicecomitem,即vicecomes宾格vicecomes本意为“副(vice)侍从(comes)”,而“侍从”(comes)则在中世纪也发展成爵位(一般译作伯爵)。同源的爵位称号还有法文vicomte和意大利文visconte等。

另外一组也称作“子爵”的欧洲爵位称号是德语的burggraf,以及同源的荷兰语Burggraaf,英语burgrave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欧洲国家历史上可能既有和第一组同源的爵位称号(例如意大利的visconte)也有和第二组同源的爵位称号(同为意大利爵位的burgravio),中文翻译则视当地爵位系统和习惯翻译而定。

脚注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