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十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如来十号,是佛典中佛陀具有的十个名号[1],包括如来、应供(阿罗汉)、正遍知(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薄伽梵),亦是念佛(佛随念)的修行项目之一。
十号的数目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佛陀十号,但其数目为十一个。若计为十号有数种组合,主要有三种:
名号
(梵语、巴利语:tathāgata,阳性单数主格:tathāgato)
- 《金刚经》解:“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成实论》释:“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 《十号经》解释:“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来。”
- 《大乘义章》解:“如三世佛所说不变,故名为如,佛如而来,故名如来。……涅槃宣说,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故曰如来。”[8]
- 《法蕴足论》解释:“从菩萨证无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无余依般涅槃界夜,于其中间诸有所说、宣畅敷演,一切皆如,无有虚妄、无有变异、谛实如理无有颠倒,皆以如是如实正慧见已而说,故名如来。”
(梵语:arhat,阳性单数主格:arhan;巴利语:arahant,阳性单数主格:arahaṃ)
- 《成实论》解释:“以烦恼尽故得此法,贪恚痴等是妄语根本,灭此诸结,是故应供。”
- 《十号经》释:“令彼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果,及天上人间最上之物供养于佛,获得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是名应供之号。”
- 《大乘义章》解:“如来诸过悉已断尽,福田清净,应受物供故名应供。 [8]
- 《大智度论》解释:“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梵语:samyak-saṃbuddha,阳性单数主格:samyak-saṃbuddho;巴利语:sammā-sambuddha,阳性单数主格:sammā-sambuddho)
- 《成实论》释:“是正智法从明行生,前际后际及不相续善通达故,得名正智。”
- 《十号经》中为“正等觉”,解释:“如来具一切智,于一切处无不了知。……复于大乘作意思求历修诸地,断尽结习成无上觉,此名正等正觉。”[8]
- 《大智度论》解释:“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灭如灭相,知道如道相。”
(梵语:vidyā-caraṇa-saṃpanna,阳性单数主格:vidyā-caraṇa-saṃpannaḥ;巴利语:vijjā-caraṇa-sampanna,阳性单数主格:vijjā-caraṇa-sampanno)
- 《成实论》释:“是正智法从明行生,前际后际及不相续善通达,故得名正智,尽行施等波罗蜜故诸明行足。”
- 《十号经》解:“明谓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行足者,为如来身口意业,善修满足正真清净。如有大衣钵等自在观照而无爱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修令满足,号明行足。”[8]
- 《成实论》解释:“余人亦于无始生死行施等法无正行,故不名善逝,佛有正道行施等行,故名善逝。”
- 《十号经》解:“如来正智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 《大乘义章》解释:“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8]
(梵语:loka-vid,阳性单数主格:loka-vid;巴利语:loka-vidū,阳性单数主格:loka-vidū)
- 《成实论》解释:“如来自已功德具足,得正智故能知世间一切心念。”
- 《十号经》中为“世间解无上士”,解释:“正觉正知名世间解……;唯佛第一最上无等,名无上士。”[8]
(梵语:anuttara,阳性单数主格:anuttaraḥ;巴利语:anuttara,阳性单数主格:anuttaro)
(梵语:puruṣa-damyasārathi,阳性单数主格:puruṣa-damyasārathiḥ;巴利语:purisa-dammasārathi,阳性单数主格:purisa-dammasārathi)
- 《成实论》为“无上”解释:“知所念已而为说法,故名无上。”,为“调御”释:“调御所当调者无不调伏,已调伏者永不败坏。”
- 《十号经》解:“佛是大丈夫,而能调御善恶二类。……佛以第一义善涅槃之法,显示调御令离垢染,获得最上寂灭涅槃,是故得名调御丈夫。”[8]
- 《大智度论》为“无上”解释:“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 《大乘义章》为“无上士调御丈夫”解释:“人中最胜,余不能加,名无上士。……佛是丈夫,能调丈夫,是故号佛调御丈夫。”[8]
“anuttaraḥ”在梵语中兼有名词(意谓至高无上者)与形容词(意谓至高无上的)双重词性,如果当名词用,则“anuttaraḥ puruṣadamyasārathiḥ”如同是二个名号。如果佛的其他九组名号的涵义难以被合并其中二组为一组,或删去其中一组,则为了将佛的名号总数维持在十个,可采用“anuttaraḥ”的形容词词性,将“anuttaraḥ puruṣadamyasārathiḥ”整组词的涵义理解为“至高无上的调御丈夫”以作为佛的其中一组名号,此时“至高无上的”这个形容词是用来描述调御丈夫已经具有的高超性质。
(梵语:Śāstṛ,阳性单数主格:Śāstā ;巴利语:Satthar,阳性单数主格:Satthā)
(梵语:deva-manuṣya,阳性复数属格:deva-manuṣyāṇāṃ;巴利语:deva-manussā,阳性复数属格:deva-manussānaṃ)
- 《成实论》解释:“所调伏者天人是也,故名天人师。”
- 《十号经》释:“所有苾刍、苾刍尼、乌波塞、乌波夷、及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释梵龙天,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师。”[8]
- 《十号经》解释:“智慧具足三觉圆明,是故名佛。”
- 《大乘义章》释:“能觉无量诸烦恼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故名为佛。……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 《大智度论》解:“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8]
(梵语:bhagavat,阳性单数主格:bhagavān;巴利语:bhagavant,阳性单数主格:bhagavā)
- 《成实论》解释:“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 《大智度论》解释:“婆伽婆者……是名‘有德’……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是名‘有名声’……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得是九种名号,有大名称,遍满十方,以是故名婆伽婆。”……“一切所愿具足故,名‘有德’。”
- 《十号经》解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瞋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 《法蕴足论》解释:“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或脩善法,名薄伽梵……圆满脩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贪瞋痴等恶不善法、永破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永破当来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又佛世尊,于未闻法能自通达得最上觉,成现法智、无障碍智,善解当来脩梵行果,为诸弟子分别解说,设大法会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又佛世尊,为诸弟子随宜说法,皆令欢喜恭敬信受、如教脩行名称普闻,遍诸方域无不赞礼,名薄伽梵。”
据《中部》的复注(ṭīkā),薄伽梵又名为“天中天”(yato bhagavā ‘‘devātidevo’’ti vuccati)[9]。早期来华的佛教译师,如支娄迦谶等,亦会把薄伽梵译为“天中天”[10]。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