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太魯閣族抗日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鲁阁战争[1](德路固语:Tnegjyalan Truku),又称太鲁阁事件[2]或太鲁阁战役[3],大日本帝国称之为太鲁阁讨伐(日语:太魯閣討伐/タロコとうばつ)[4][5],太鲁阁族亦称作抗日战争(德路固语:Tmgjiyal mrata Nihung),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日之间,大日本帝国与台湾太鲁阁族之间爆发的战争,亦是二十世纪台湾本岛最大的一场战役。当时日本为彻底压制台湾生蕃,以建立其统治威信,并有效控制太鲁阁地区庞大的自然资源,故而主动展开有计划的军事讨伐。此事件为五年理蕃计划中最受重视,也是最后一场战役。
日本费时二年筹备此次战争,期间多次进行探勘与观测,并描绘周详的地图。战事长达三个月,动用的军、警、人伕数量,运送补给线长度与军需耗费,皆为五年理蕃计划相关战役之最。由于这项军事行动的财源是经日本明治天皇首肯与帝国议会批准,加上佐久间左马太以总督之尊亲征,因此普遍被视作一场战争,也是日本征服东台湾的历史性战役[2]。
在日本人的印象中,太鲁阁族是台湾原住民族之中最为凶猛的族群,其与日本关系宛如两个独立且敌对的国家,其次,太鲁阁地区,尤其是内太鲁阁,直到日本统治台湾的17年之后,仍然是一片空白,甚至,连素有“台湾蕃通”之称的“森丑之助”都没进去过,1906年(明治39年),花莲港支厅长警部大山十郎一行23名遭到杀害,自1910年以来,日本对太鲁阁地区进行过多次蕃地及蕃情的调查,先有三次尝试性的探勘之后,始有1913年9月至11月的“太鲁阁讨伐之准备探勘”,共组成合欢山、能高山、得其黎溪及愚屈、巴托兰等四个地区的探勘队,次年,日方又展开第五次的探勘行动,而在每次的探勘行动中,探勘队亦负有开凿、修筑道路之使命。综合这几次的探勘结果后,日方遂刊行出版《太鲁阁事情》一册,并分发给太鲁阁蕃地肃清准备之工作人员,先让他们了解欲攻打地区的地理环境,以避免重蹈在“新城事件”发生时,因不熟悉地形而攻打失败的覆辙。
虽然日方展开了多次的探勘行动以及动员了军警、脚伕、赛德克族“托洛库群”,但因为太鲁阁族的地域性强,加上地势险峻及天灾,使得日本方在探勘也吃了很大的苦头。1913年3月22日因为一场寒流来袭,使得“合欢、奇莱北峰方面探险队”一夜之间冻死或坠崖死亡者多达89人,当时测量探险队队长野吕宁,事后把这件事记述非常详细,1913年3月,台湾高山还笼罩在酷寒的天气之下,身为测量技师的野吕宁明知此时不宜上山,然而五年理蕃计划已经到最后阶段了,在“角板山之役”、“李栋山之役”这两场大型的战役后,剩下最后,也是最棘手的“太鲁阁战争”。对于前述的战役,无论是角板山、李栋山,早在清朝时代就已经有汉人进去采樟,其中,台湾巡抚刘铭传更数度进攻角板山,所以,那个地方的形势,日本能够确实掌握,虽然刘铭传曾发动太鲁阁战役,然而太鲁阁地区却是一片空白,可以说是军事上的黑暗地带,在战争开始之前,如果没有确实的地理资料,可以想见,日军将陷入盲目作战,因此尽管时机不宜,野吕宁还是得硬着头皮上山。
太鲁阁蕃及其附近之一般蕃情如下:
太鲁阁蕃(内、外太鲁阁蕃及巴托兰蕃):自恃有天险,人口、武器众多(内太鲁阁主力蕃约800人,内太鲁阁深山蕃约300人,外太鲁阁蕃约1,000人,巴托兰蕃约有250人,各壮丁几乎人人皆持有枪械),经常逞凶行暴。目前太鲁阁蕃与其他蕃人(除了道泽蕃之外)均处于敌对孤立状态[2]。据守备队估计,此处原住民部落的武装有毛瑟枪、村田枪、温彻斯特枪、火绳枪等约2,000枝,弹药则约有5万[6]。
生蕃别 | 分布地区 | 蕃情及敌友关系 |
---|---|---|
太鲁阁蕃 | 太鲁阁地区 | 曾多次讨伐但多失败、人口武器多、与其他蕃人敌对 |
道泽蕃 | 位于内太鲁阁与南澳蕃之间 | 企图对我军反抗,但其人口及枪械为数不多。 |
七脚川蕃 | 木瓜溪隘路口鲤鱼山西南方地区 | 未归顺,人力武器不多、势力微弱,与太鲁阁蕃敌对。 |
南澳蕃 | 南澳 | 有归顺之意、但人口及武器多、频频出草、和太鲁阁蕃敌对。 |
溪头蕃马瑙洋社 | (未书明) | 去下遭讨伐、流窜薄布鲁及西那库可库溪谷、与太鲁阁蕃敌对。 |
西卡亚布、沙拉毛蕃 | (未书名) | 去下遭讨伐、大部分移居新竹厅、与太鲁阁蕃处于缔结和约状态。 |
哈库、马磊帕蕃 | 哈库(未书名) | 去下遭讨伐、尚称安定,有一、两名残存者。 |
万大、雾社、托鲁阁蕃 | 万大、雾社 | 对我军示好、与太鲁阁蕃处于完全敌视之状态。 |
[7]。
佐久间总督自接任以来,先后在北部山区降服各原住民族,并设置修筑多条隘勇线,在花莲也修筑了威理隘勇线、巴托兰隘勇线,七脚川事件发生之后,又筑起七脚川隘勇线。至此,包围太鲁阁族的前置工作已完成大半,而“得其黎隘勇线”修筑完成则是日方为太鲁阁战役打响的第一炮。
隘勇线 | 设置时间 | 起迄地区 |
---|---|---|
威里 | 1907年5月16日 | 南自沙巴督溪(砂婆礑溪右岸),北至遮埔头(今北埔)海岸间。 |
巴托兰 | 1908年5月 | 自达莫南(今文兰)至牟义路(今榕树)。 |
七脚川 | 1908年12月2日至1909年2月27日 | 北接威里隘勇线,南迄鲤鱼尾庄(今寿丰)外四百米处。 |
鲤鱼尾 | 1910年2月2日至1910年3月25日 | 北起七脚川隘勇线,南迄北清水溪(今凤林)。 |
得其黎 | 1914年1月2日至1914年3月9日 | 南接威里隘勇线,北迄得其黎溪(今立雾)溪口。 |
大正2年(1913年)9月起,日本举行太鲁阁讨伐之准备探勘,由佐久间左马太组织三队探勘队进入太鲁阁地区,包括能高山、合欢山、得其黎、姑姑子、巴托兰等地,同时也做了有计划的建设与部属,像是架设电信设备、在新城至花莲之间设轻便车以载运军火,而且为了替将来抢救伤患作准备,也设置了临时病院及救护班[2]。
[8] 太鲁阁族因地形艰难、地区辽阔,且壮丁、枪支、弹药甚多,日方领台后,基于虽曾多次进行膺惩但终归失败的历史考量,除警察队之外尚须军队参加,互相协力,以最快速的行动给予最大的打击。确信此一祸根必能根绝,故有此次出动军队之举。军队之兵力、编组以及指挥系统如下:
第二守备队司令部司令官 | 萩野末吉少将 |
---|---|
参与人员 | 步兵第一连队第一大队:第一、第二中队、机关枪队统小队 |
步兵第二联队:本部、第一、第二、第三大队、机关枪队、第二乃至第九中队、第十一、十二中队。 | |
武力方面 | 山炮兵第二中队(山炮四门)
基隆臼炮中队(九公分口径臼炮四门) |
后勤 | 第一卫生队、第一作业队、第一电话队、电信队 |
第二守备队的司令官是萩野末吉少将,而名单上没有第一守备队的司令官,是因为,身为总司令官的佐久间左马太,私底下想要兼任第一守备队的司令官,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与萩野末吉少将并列,所以出现了守备队司令官出缺的怪事[1]:114。
【步兵第一联队】
联队长 | 铃木秀五郎大佐 |
---|---|
参与人员 | 步兵第一联队本部:第五、第六中队、第三大队本部、第九、第十一、十二中队、机关枪统小队 |
武力方面 | 澎湖岛臼炮小队(九公分口径臼炮二门) |
后勤 | 第二卫生队、第二作业队、第二电话队、各地仓库员 |
【步兵第二联队】
联队长 | 阿久津秀夫大佐 |
---|---|
参与人员 | 步兵第一联队本部:第五、第六中队、第三大队本部、第九、第十一、十二中队、机关枪统小队 |
武力方面 | 澎湖岛臼炮小队(九公分口径臼炮二门) |
后勤 | 第二卫生队、第二作业队、第二电话队、各地仓库员 |
警察讨伐队主要分成“得其黎方面讨伐队”和“巴托兰方面讨伐队”,两队从东往西讨伐,总计动用十四部队(枪支数量约两千八百),各种火炮三十一门,机关枪八挺。其编组和兵力概要如下[9]:75:
“得其黎方面讨伐队”更配合军舰在花莲沿海进行炮击轰炸来攻打外太鲁阁各社。
迢迢长途的运送,需要非常大量的脚伕,初步估计陆军方面需要6,800人,警察方面则是需要6,000人。脚伕的来源,由总督府警察本署保安课,向全台湾各州厅要求分派。其中,西部脚伕队由新竹、台中、南投、嘉义、台南各州厅保甲负责招募;东部脚伕队则由台北、桃园、宜兰、花莲、台东、阿猴征募。
由于运送路程的长度和困难,需求的脚伕最多时曾达到17,600人,加上许多脚伕死亡或是逃亡,在作战期间,警察本署还数度向各州厅保甲课要求在派更多的脚伕上战场。以上各路人马加起来,总共将近3万人,分别从雾社、立雾溪口和木瓜溪口进入战场,攻打壮丁总数只有约2000-3000壮丁的太鲁阁族,人数根本不成比例[1]:117。
太鲁阁族具战斗能力的战士约总计有3000人,却没有经历完善的军事训练,也没有拥有现代化武器,而且太鲁阁族并没有为此战役进行备战,因为太鲁阁族人并不知情此战役的爆发。
在近三个月的密集战斗中,太鲁阁族人以绝对的弱势做出最大的反抗与牺牲,换取在场战上微弱的胜利机会,他们用有限的枪弹、人力与物力做出最好的发挥,虽仅靠传统打猎法、设陷阱、坠石块、擅用要塞、地形、地物、伪装掩饰、夜间行动、埋伏、游击、突袭、迂回等等战术,却往往能给予日军一番痛击,并造成敌军伤亡无数[2]:119。
台湾总督府为了准备进攻太鲁阁族的军事行动,持续构筑封锁太鲁阁族的隘勇线,1913年起组织太鲁阁讨伐探勘队,进行开凿道路、架设电信设备、敷设轻便车以备军火运输,设临时病院与救护班。大正3年(1914年)2月20日,花莲港警察前进部队进入太鲁阁,在得其黎溪畔兴建分遣所、隘寮、与铁条网等。1914年4月29日,太鲁阁蕃讨伐军警察队设司令部于新城北埔,1914年5月14日,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自任讨伐军司令官,设太鲁阁蕃讨伐军陆军部队司令部于南投埔里。5月17日,下令讨伐行动开始。[10][11]
战事自1914年5月30日发起,第一连队冲入巴托兰社,袭击耕作中的原住民,在机关枪、山炮队的掩护射击下,烧毁巴托兰社,并焚毁作物,进行焦土作战。
1914年5月31日,警察部队由民政长官内田嘉吉及警视总长龟山理平太率领,由得其黎、三栈溪、木瓜溪方面进攻;陆军部队由佐久间总督亲自率领,由合欢山、奇莱主山进攻。此行动中共动员军警6235人,加上杂役工人总计达11075人,已超越才仅9千余人之原住民部落总人口数,其中有能力作战之男子也仅三千人左右。
同年6月14日,三路进兵的日军步兵协同炮兵,入侵太鲁阁最大族社古白杨社。在猛烈的激战后终于攻陷了太鲁阁的第一大社。太鲁阁族人仓皇奔逃后,留下废弃的耕地与家当,进入社中的军队开始火焚屋舍。6月21日,军队的炮兵合围于现今天祥后方山岭的太鲁阁族。6月29日荻野所率领的陆军部队,与永田所率领的警察部队会合,以破竹之势进攻。
1914年7月3日,太鲁阁蕃总头目哈鹿阁那威也率族人缴械归顺,由警察队田凡部队与陆军平冈少将所率部队协助搜取枪支。但仍然追击逃向南澳及道赛方面的太鲁阁族人壮丁,展开第二次作战,松山部队对付道赛方面的太鲁阁族壮丁,而永田对付南澳方面的太鲁阁族。7月19日日军宣布完成任务,并于8月10日在西拉奥卡夫尼之军司令部举行太鲁阁族人归顺式,8月13日,撤除太鲁阁蕃讨伐军司令部。
此战役中日本警察队死伤138名,军队死伤226名,太鲁阁族伤亡人数未见于纪录。[11]。历时两个月之战事告终,8月28日台湾总督府在台湾神社举行蕃地平定奉告祭,宣告这次胜利。
除一般战事外,有记载的战役如下[2]:128-129:
5月30日时,第一守备队奇莱北峰线之日军,经过沙卡亨社北侧,遭遇太鲁阁战士的攻击,双方互有伤亡。6月3、4日日军强行攻打沙卡亨社,结果日军3名阵亡,重伤2名、轻伤5名。
6月6日当地抗日英雄西巴·瓦蛋袭击日军搜索队伍,日军紧急征调附近军队,双方激战多时,结果日军与脚伕各有3人阵亡,1名中尉、9名士兵受伤。11日,沙卡亨之役始告平息,日军攻占当地部落后便采取放火烧毁房舍及谷仓等手段以为报复。
6月5日,第二守备队屏风山线深水大队之日军,有一小队到卡拉宝社东南方溪谷搜索时,遭到卡拉宝壮丁埋伏袭击,日军有1人阵亡、3人受伤。7日,日军以机枪扫射猛攻之外,该社社众随即进入山中隐匿。双方激战多日后,日军一小队自队长室岛少尉以下,悉数被太鲁阁人歼灭,于是该山头在被日军攻克后,也因此被命名为室岛山,并有立碑纪念殉难的室岛少尉及同行官兵。
6月12日凌晨4时许,屏风山线深水大队与塔次基里溪线队伍联合突击西拉欧卡候尼社,该场战役日军共遭遇到六、七十名太鲁阁战士以其传统战术顽强抵抗。然而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太鲁阁人不敌武器装备优良的日军,黯然离开居住地,并撤退至该社东北方一公里处据险扼守,以抵抗日军从立雾溪下游的推进战略,但是最后仍被日军以山炮与机枪攻克。此役日军共1名少尉与3名士兵阵亡,1名中尉、1名下士与4名士兵受伤。
在“西拉欧卡候尼之役”后,还发生了“古白杨之役”:古白杨社头目为内太鲁阁战团之首领,6月13、14日曾与日军发生激战,在日军强大火力的攻击下,太鲁阁人的抵抗终告结束。
战事结束后,进行桥梁、道路及警察驻在所之整备,枪械没收和逃亡原住民族人之招抚等,并于花莲港厅下设置新城支厅、内太鲁阁支厅,于海鼠山屯驻一步兵中队,警备力量进一步深入山地,对山地原住民部落彻底控制。 仅存之太鲁阁族人被集体移住平地,然后打散移居到各处,另外有部分族人被迁居至汉人居住区域。在迁居时,与当地族群采取混居政策,来破坏太鲁阁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及传统文化[12]。并于各驻在所设立蕃童教育所,进行日本化教育。 鼓励发展定耕农业,设置蚕业指导所、苎麻指导所、烟草耕作指导所及农业讲习所等,翻转太鲁阁族传统经济生活。[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