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雾溪,(太鲁阁语:Yayung Takilis、Yayung Paru、Yayung Mntudu[1]:36-37)是一条位于台湾花莲县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达1千多米的太鲁阁峡谷而闻名。此溪发源于中央山脉的奇莱北峰与合欢东峰之间的北坡。其中在天祥至锦文桥,此河段的河蚀地形就是太鲁阁峡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区域。[2]
立雾溪 德路固语:Yayung Takilis、Yayung Paru、Yayung Mntudu 汉语音译:达基利溪(塔次基里溪,达梓里溪) 清代文献:擢其力、得其黎 | |
---|---|
国家 | 台湾 |
地区 | 花莲县秀林乡 |
流域 | |
源头 | 塔次基里溪 |
• 位置 | 奇莱北峰西北坡 |
• 坐标 | 24°7′8″N 121°19′39″E |
• 海拔 | 3,140米(10,300英尺) |
第二源头 | 大沙溪(最远源流陶塞溪) |
• 位置 | 南湖大山与南湖中南峰间的南坡 |
• 坐标 | 24°21′21″N 121°26′44″E |
• 海拔 | 3,350米(10,990英尺) |
河口 | 太平洋 |
• 位置 | 民有部落(陶朴阁) |
• 坐标 | 24°08′20″N 121°39′37″E |
• 海拔 | 0米(0英尺) |
流域面积 | 616.3 km2(238.0 sq mi) |
本貌 | |
长度 | 54.5 km(33.9 mi)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41.92 m3/s(1,480 cu ft/s) |
特征 | |
左岸支流 | 慈恩溪、古白杨溪、瓦黑尔溪、大沙溪、荖西溪、砂卡礑溪 |
右岸支流 | 托博阔溪、三栈溪、科兰溪 |
地理
立雾溪总长约有55公里,流域面积有616.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长支流为陶塞溪。建有不少桥梁,其中锦文桥是太鲁阁峡谷的起点。立雾溪源头来自海拔3000米以上中央山脉,流经55公里长的河道,流经锦文桥后形成冲积扇,在下游汇集一条支流砂卡礑溪,经过太鲁阁大桥后注入太平洋海平面。[2]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瀑布,比如达欧拉斯瀑布。
生态
历史
立雾溪河口曾是砂金产地,据历史记载可追溯到17世纪时,葡萄牙人曾在立雾溪河口发现砂金,从而吸引荷兰人东部探金,后期也有汉人在此探勘金脉;据传盛产金矿的“多罗满”就是指立雾溪河口。其河口北侧为得其黎海岸。现在立雾溪的源头前往屏风山的半途仍有合欢金矿的遗迹。
关于立雾溪名称的由来,太鲁阁族人称之Yayung Paru(意为“大河”)、Yayung Mntudu(意为“大小溪涧汇流成河”)。外人则以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鲁阁族崇德部落,原名德路固语:Tkijig、Takili社称溪名:荷兰东印度公司称此溪为Takilis(又称为Takijlik / Taccalies);[1]:36-37清代文献以擢其力、得其黎汉语音译;日治时以历史假名遣“タツキリ Takkiri”音译,当年促音符号没有缩小,如促音改发ツ音,正好以日文汉字“立つ霧/たつきり Tatsukiri”同音转写;战后初期以汉字“达基利溪”、“塔次基里溪”音译,后来才直接使用日文汉字为立雾溪。立雾溪源发合欢山、奇莱北峰、屏风山的源头仍保留“塔次基里溪”的名称。[4]
1920年代,在天祥至慈母桥间有原住民族十数个社。1920至40年代,族人因日治政府集团移住计划而逐渐迁出,至1941年底仅剩砂卡礑社等3社有人居住。1960年代,其余3社也迁出该地。[2]
部分居民在迁出后返回旧地开垦,有些在作物收成后离去。[2]
水系主要河川
主要桥梁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图片集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