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隶校尉部,始设于汉朝,其行政长官为司隶校尉,西汉时为朝廷的监察官,为中央地区的警备司令和民政长官,职责原本在于监督朝内的大臣与皇亲国戚,西汉末年兼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等七个郡的官员。东汉时,司隶校尉部成为正式行政区,司隶校尉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列为东汉十三州之一。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后省,其属郡归属雍州、冀州和豫州。
西汉时划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均为监察区),仅京畿地区之7郡未设刺史,直属于中央,后由司隶校尉监督。其区域约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及陕西省渭河平原。
人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2年),京畿地区总户口有151万9857户,总人口668万2602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59%。各郡户数、人口如下:
西汉京畿地区人口[注1] | |||||
---|---|---|---|---|---|
郡、国 | 户数 | 人口 | 全国比例 | 面积 (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
京兆尹 | 195,702 | 682,468 | 1.18% | 7,145 | 95.52 |
左冯翊 | 235,101 | 917,822 | 1.59% | 22,718 | 40.40 |
右扶风 | 216,377 | 836,070 | 1.45% | 24,154 | 33.77 |
弘农郡 | 118,091 | 475,954 | 0.83% | 40,177 | 11.85 |
河东郡 | 236,896 | 962,912 | 1.67% | 35,237 | 27.33 |
河内郡 | 241,246 | 1,067,097 | 1.85% | 13,261 | 80.47 |
河南郡 | 276,444 | 1,740,279 | 3.02% | 12,884 | 135.07 |
京畿地区在秦末,分属内史及河内、河东、三川3郡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王:章邯(封雍王,领内史西半部)、司马欣(封塞王,领内史东半部)、司马卬(封殷王,领河内郡)、魏咎(封西魏王,领河东郡)、申阳(封河南王,领三川郡)于此。
同年八月,刘邦灭塞、雍二国,置渭南、河上、中地3郡。高祖二年(前205年)十月,灭河南国,置河南郡;三月灭殷国,置河内郡;九月灭西魏国,置河东郡,共计6郡。高祖九年(前198年)罢渭南、河上、中地3郡,复为内史。建元五年(前136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元鼎四年(前113年)析左内史及南阳、河南2郡置弘农郡。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改置左冯翊,右内史改置京兆尹及右扶风,共计7郡。至西汉末未变。
京畿地区在秦末可考县数,计内史41县[注7],河内郡19县[注8],三川郡22县[注9],河东郡19县[注10]。另有鄜、
西汉时期,经历多次调整,计改名者9县[注11],新置者25县[注12],废县者13县[注13],境外移入者8县[注14],境内移出者4县[注15],不明者12县[注16]。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2年),司隶地区共有127县、7郡国。
京畿地区 | |||||
说明:此表以《汉书·地理志》为主,并参考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汉书地理志汇释》及相关网站整理而成;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消失的县份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京兆尹 (12) |
华阴县 | 长安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北郊外汉长安城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8) | 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县。[参7] |
新丰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旧刘家村一带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8) | 秦代名丽邑县,高祖七年(前200年)改名,因徙丰县县名于此,故号“新丰”。[参8] | ||
船司空县 | 今陕西省潼关县正北 | ?→京兆尹(?-8) | 汉时置县。(不详何年)[注17] | ||
蓝田县 | 今陕西省蓝田县西30里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8) | 秦代旧县。 | ||
华阴县 | 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3里华阴古城[注18]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8) | 秦代名宁秦县,高祖八年(前199年)改名。[参9] | ||
郑县 | 今陕西省华阴市西北3里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8) | 秦代旧县。 | ||
湖县 | 今河南省灵宝市西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8) | 秦代名胡县,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参10] | ||
下邽县 | 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东北故市镇巴邑村一带下邽故城遗址[注19]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京兆尹(前104-8) | 秦代旧县。 | ||
南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24里白鹿原上 | 太常直辖(前173-前41)→京兆尹(前41-8) | 文帝七年(前173年)析蓝田县置县。[参11] | ||
奉明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8里 | 太常直辖(前65-前41)→京兆尹(前41-8) | 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置县。[参12] | ||
霸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旧韩峪乡霸陵故城遗址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71)→太常直辖(前171-前41)→京兆尹(前41-8) | 秦代名芷阳县,文帝九年(前171年)改名。[参13] | ||
杜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南电子城街道沈家桥一带杜陵故城遗址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4)→京兆尹(前104-65)→太常直辖(前65-前41)→京兆尹(前41-8) | 秦代名杜县,元康元年(前65年)改名。[参14] | ||
戏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 | 渭南郡(前202-?) | 汉初废县。(不详何年) | ||
昌陵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一带 | 京兆尹(前20-前16) | 鸿嘉元年(前20年)分新丰县戏乡置县,永始元年(前16年)七月废县。[参15] | ||
左冯翊 (24) |
高陵县 | 高陵县 | 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栎阳县 | 今陕西省阎良区武屯镇栎阳故城遗址[注20]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翟道县 | 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池阳县 | 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 内史直辖(前191-前105)→左冯翊(前104-8) | 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池阳县。[参16]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芝川镇夏阳故城遗址[注21]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衙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 内史直辖(?)→左冯翊(?-8) | 汉时置县。(不详何时)[注22] | ||
谷口县 | 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 | 内史直辖(前161-前105)→左冯翊(前104-8) | 文帝后三年(前161年)置县。[参17] | ||
莲勺县 | 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70里 | 内史直辖(?)→左冯翊(?-8) | 汉时置县。(不详何时)[注23] | ||
鄜县 | 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70里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旧古城村一带频阳故城遗址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临晋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龙池镇重泉村重泉故城遗址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为刘喜(前199年-前193年)侯国。 | ||
祋祤县 |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 内史直辖(前155-前105)→左冯翊(前104-8) | 景帝二年(前155年)置县。[参18] | ||
武城县 | 今陕西省华县东赤水镇郭村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沈阳县 | 今陕西省华县东北 | 内史直辖(?)→左冯翊(?-8) | 汉时置县。(不详何时)[注24] | ||
怀德县[注25]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华朱乡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征县 | 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征县故城遗址 | 河上郡(?)→(废县)→左冯翊(?-8) | 秦代旧县,西汉初废,后复置县。[注26] | ||
云陵县 | 今陕西省淳化县东南 | 太常直辖(前87-前41)→左冯翊(前41-8) | 后元二年(前87年),析云阳县置县。[参19] | ||
万年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太常直辖(前197-前41)→左冯翊(前41-8) | 高祖十年(前197年)置万年县。[参20] | ||
长陵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太常直辖(前195-前41)→左冯翊(前41-8) |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置长陵县。[参21] | ||
阳陵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河上郡(?)→(废县)→太常直辖(前152-前41)→左冯翊(前41-8) | 秦代名弋阳县,后废。[注27]景帝五年(前152年)正月置县;[参22]为傅宽(前201年-前122年)侯国。 | ||
云阳县 | 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 河上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左冯翊(前104-8) | 秦代旧县。 | ||
右扶风 (21) |
郿县 | 渭城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渭城区窑店街道咸阳故城遗址 | 中地郡(前202-前200)→(废县)→内史直辖(前114-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名咸阳县,高帝元年(前206年)改名新城县,七年(前200年)废县并入长安;元鼎三年(前114年)复置,名渭城县[参23]。 |
槐里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鄠县 | 今陕西省户县 | 中地郡(?)→(废县)→右扶风(?-8) | 秦代名酆县,西汉初废,后复置县。[注29] | ||
盩厔县 | 今陕西省周至县东终南镇 | 右扶风(?-8) | 汉武帝在位时期置县。[参24] | ||
斄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斄县古城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郁夷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千河入渭河处 | 内史直辖(?)→右扶风(?-8) | 汉时置县。(不详何时)[注30] | ||
美阳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北法门镇美阳故城遗址[注31]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郿县 | 今陕西省扶风县西南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雍县 | 今陕西省凤翔县南雍县故城遗址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漆县 | 今陕西省彬县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栒邑县[注32] | 今陕西省旬邑县东北 | 北地郡(前202-?)→右扶风(?-8) | 秦代旧县;为温疥(前199年-前146年)侯国。 | ||
隃麋县 | 今陕西省千阳县东 | 内史直辖(?)→右扶风(?-8) | 汉时置县。(不详何时)[注33] | ||
陈仓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故城遗址 | 中地郡(?)→(废县)→右扶风(?-8) | 秦代旧县,西汉初废,后复置县。[注34] | ||
杜阳县 | 今陕西省麟游县西北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汧县 | 今陕西省陇县南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好畤县 | 今陕西省乾县东南好畤故城遗址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虢县 | 今陕西省宝鸡市西旧虢镇 | 中地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前198-前105)→右扶风(前104-8) | 秦代旧县。 | ||
安陵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太常直辖(前188-前41)→右扶风(前41-8) | 惠帝七年(前188年)置安陵县。[参25] | ||
茂陵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 太常直辖(前140-前41)→右扶风(前41-8) | 建元元年(前140年)析槐里县茂乡置茂陵县。[参26] | ||
平陵县 | 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 太常直辖(?-前41)→右扶风(前41-8) | 元凤四年(前77年)以前置平陵县。[参27] | ||
汉光邑 | 今陕西省眉县东 | 内史直辖(?)→右扶风(?-8) | 汉时置县,(不详何时)名武功县。[注35]元始五年(公元5年)改名汉光邑,为王莽封地。 | ||
废丘县 |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雍国(前206-前205)→中地郡(前205-前204) | 高祖三年(前204年)省入槐里县。[参28] | ||
弘农郡 (11) |
弘农县 | 弘农县 | 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 | 右内史(前114-前113)→弘农郡(前113-8) | 元鼎三年(前114年)析新安县函谷故关置弘农县[参29],因弘农涧而得名。 |
卢氏县 | 今河南省卢氏县卢氏故城遗址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陕县 |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宜阳县 |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黾池县 | 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北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丹水县 | 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 | 韩国(前206-前205)→南阳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新安县 | 今河南省义马市新安故城遗址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商县 | 今陕西省丹凤县西丹江北岸台地商鞅邑城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弘农郡(前113-8) | |||
析县 | 今河南省西峡县莲花寺岗古城[注36] | 韩国(前206-前205)→南阳郡(前205-前113)→弘农郡(前113-8) | |||
陆浑县 | 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 河南郡(?-前113)→弘农郡(前113-8) | 元鼎四年(前113年)以前置县 | ||
上雒县 | 今陕西省商县 | 渭南郡(前202-前198)→→内史直辖→弘农郡(前113-8) | |||
河东郡 (24) |
安邑县 | 安邑县 | 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古城遗址[注37]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大阳县 | 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 ?→河东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时) | ||
猗氏县 | 今山西省临猗县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为陈遫(前199年-前154年)侯国。 | ||
解县 | 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蒲反县 | 今山西省永济市西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河北县 | 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 ?→河东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时) | ||
左邑县 | 今山西省闻喜县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汾阴县 | 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荣河镇庙前村古城遗址[注38]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为周昌(前201年-前88年)侯国。 | ||
闻喜县 | 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 | 河东郡(前111-8) | 元鼎六年(前111年)析左邑县置闻喜县[参30]。 | ||
濩泽县 | 今山西省晋城市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端氏县 | 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四十五里端氏镇西城村 | 西魏国(前206-前205)→上党郡(前205-?)→河东郡(?-8) | |||
临汾县 | 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赵康镇古城遗址[注39]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垣县 | 今山西省垣曲县西北20里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为匈奴王赐(前148年-前143年)侯国。 | ||
皮氏县 | 今山西省河津市西二里阳村乡太阳村[注40]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长脩县 | 今山西省稷山县东北 | 河东郡(前196-8) | 高帝十二年(前196年)左右置县,为杜恬(前196年-前107年)侯国。 | ||
平阳国 | 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为曹参(前201年-9年)侯国。 | ||
襄陵县 | 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疑即秦代的新襄陵县,汉时改名。(不详何年) | ||
彘县 | 今山西省霍州市东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杨县 | 今山西省洪洞县南曲亭镇范村古城遗址[注41]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北屈县 | 今山西省吉县北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蒲子县 | 今山西省隰县东北50里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
绛县 | 今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北寿城村一带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8) | 为周勃(前201年-前112年)侯国。 | ||
狐讘县 | 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 | 河东郡(前107-8) | 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置县,为扜者(前107年-前99年)侯国。 | ||
骐国 | 今山西省稷山县东北 | 河东郡(前112-8) | 元鼎五年(前112年)左右置县,为驹几(前112年-9年)侯国。 | ||
底柱县 | 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 | 汉时废县。(不详何年) | ||
风县 | 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二里 | 西魏国(前206-前205)→河东郡(前205-?) | 汉时废县。(不详何年) | ||
几县 | 地望不详 | 河东郡(前108-前105) | 元封三年(前108年)置县,六年(前105年)废。为张䧄侯国。 | ||
河内郡 (18) |
怀县 | 怀县 | 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大虹桥乡东张村古城遗址[注42]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汲县 | 今河南省卫辉县汲县故城遗址[注42]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为上不害(前196年-前131年)侯国。 | ||
武德县 | 今河南省武陟县东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波县 | 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 | ?→河内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 | ||
山阳县 | 今河南省修武县北35里山阳村古城遗址[注42]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河阳县 | 今河南省孟县西南30里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州县 | 今河南省温县东北武德镇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共县 | 今河南省辉县市东北9里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为卢罢师(前199年-前160年)侯国。 | ||
平皋县 | 今河南省温县东 | ?→河内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为刘它(前201年-前112年)侯国。 | ||
朝歌县 | 今河南省淇县东北朝歌故城遗址[注43]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脩武县 | 今河南省获嘉县修武故城遗址[注42]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温县 | 今河南省温县西南30里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野王县 | 今河南省沁阳县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获嘉县 | 今河南省新乡市西 | 河内郡(前111-8) | 元鼎六年(前111年)析汲县新中乡置县[参31]。 | ||
轵县 | 今河南省济源市南轵城镇古城遗址[注42]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沁水县 | 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 | ?→河内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 | ||
隆虑县 | 今河南省林县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为周灶(前201年-前149年)侯国。 | ||
荡阴县 | 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南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8) | |||
安阳县 | 今河南省安阳市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 | 汉时省入荡阴县。(不详何年) | ||
曲阳县 | 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十五里曲阳故城遗址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 | 汉时废县。(不详何年) | ||
邢丘县 | 今河南省温县东南赵堡镇平皋故城遗址[注44] | 殷国(前206-前205)→河内郡(前205-?) | 汉时废县。(不详何年) | ||
临蔡县 | 地望不详 | 河内郡(前110-前104) | 元封元年(前110年)置县,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废县。为孙都侯国。 | ||
邗县 | 地望不详 | 河内郡(前91-前88) | 征和二年(前91年)置县,后元二年(前88年)废县。为李寿侯国。 | ||
河南郡 (22) |
雒阳县 | 雒阳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15公里汉魏洛阳故城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荥阳县 | 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60里荥阳故城遗址[注45]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偃师县 | 今河南省偃师县东 | ?→河南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 | ||
京县 | 今河南省荥阳市东豫龙镇京襄故城遗址[注46]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平阴县 | 今河南省孟津县东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中牟县 | 今河南省中牟县东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为单父圣(前195年-前112年)侯国。 | ||
平县 | 今河南省孟津县东 | ?→河南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为沛嘉(前201年-前145年)、刘遂(前126年-前122年)侯国 | ||
阳武县 | 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河南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小屯村河南故城遗址[注47]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缑氏县 | 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府店镇滑城村古城遗址[注48]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卷县 | 今河南省原阳县南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原武县 | 今河南省原阳县 | ?→河南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 | ||
巩县 | 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13里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谷成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故市县 | 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35里 | ?→河南郡(前205-8) | 秦、汉时置县(不详何年),为阎泽赤(前201年-前112年)侯国。 | ||
密县 | 今河南省密县东南30里 | 韩国(前206-前205)→颍川郡(前205-?)→河南郡(?-8) | 原属颍川郡属县,不知何时来隶。 | ||
新成县 | 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新城故城遗址[注49] | 韩国(前206-前205)→颍川郡(前205-?)→河南郡(?-8) | |||
开封县 | 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南朱仙镇启封故城遗址[注50] | 韩国(前206-前202)→颍川郡(前201-?)→梁国(?-?)→河南郡(?-8) | 秦代名启封县,景帝元年(前156年)避汉景帝名讳改名。原属梁国属县,元朔年间(前128年至123年)来隶[注51]。为陶舍(前196年-前112年)侯国。 | ||
成皋县 | 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北康店镇康北故城遗址[注42]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苑陵县 | 今河南省新郑市苑陵故城遗址[注42] | 韩国(前206-前201)→颍川郡(前201-?)→梁国(?-?)→河南郡(?-8) | 原属梁国属县,元朔年间(前128年至123年)来隶[注51]。 | ||
梁县 | 今河南省汝州市西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8) | |||
新郑县 | 今河南省新郑市北新郑故城遗址 | 韩国(前206-前202)→颍川郡(前201-?)→梁国(?-?)→河南郡(?-8) | 原属梁国属县,元朔年间(前128年至123年)来隶[注51]。 | ||
华阳县 | 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南华阳寨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 | 汉时废县。(不详何年) | ||
焦县 | 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注52] | 河南国(前206-前205)→河南郡(前205-?) | 汉时废县。(不详何年) | ||
己改隶他州 | 土军县 | 原为河东郡辖,元朔四年(前125年)左右移属并州西河郡。 | |||
内黄县 | 原为河内郡辖,汉时移属冀州魏郡。(不详何年) | ||||
繁阳县 | 原为河内郡辖,汉时移属冀州魏郡。(不详何年) | ||||
伦氏县 | 原为河内郡辖,汉时移属冀州魏郡。(不详何年) |
东汉时,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渭河平原。治所首都雒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以后迁到长安县。建安元年(196年)以后又迁回雒阳县。
人口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永和五年(140年)时,司隶地区总户口有61万6355户,总人口310万6161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6.32%,与西汉时期相比,户口减少50万户,人口减少350余万。各郡户数、人口如下:
东汉司隶校尉部人口 | |||||
---|---|---|---|---|---|
郡、国 | 户数 | 人口 | 户均人口 | ||
河南尹 | 208,486 | 1,010,827 | 4.85 | ||
河内郡 | 159,770 | 801,558 | 5.02 | ||
河东郡 | 93,543 | 570,803 | 6.10 | ||
弘农郡 | 46,815 | 199,113 | 4.25 | ||
京兆尹 | 53,299 | 285,574 | 5.36 | ||
左冯翊 | 37,090 | 145,195 | 3.91 | ||
右扶风 | 17,352 | 93,091 | 5.36 |
东汉初领河南尹、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7郡。中平六年(189年)析右扶风置汉安郡(后改名汉兴郡),领8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省司隶校尉部,以潼关为界,以西的京兆、右扶风、左冯翊、汉兴、弘农5郡划入雍州,以东的河内、河东2郡划入冀州,河南郡划入豫州[参32]。
司隶校尉部 | |||||
说明:此表以《续汉书·郡国志》为主,并参考周振鹤《东汉政区地理》、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及相关网站整理而成;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消失的县份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河南尹 (22) |
雒阳县 | 雒阳县 | 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 河南尹(25-220) | |
河南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梁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平阴县[注58]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谷城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缑氏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巩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成皋县[注59]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新城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匽师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新郑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平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陆浑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河南尹(?-220) | |||
荥阳都尉 (荥阳县) |
荥阳县[注60]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卷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原武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阳武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中牟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开封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菀陵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京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密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
故市县 | 今河南省 | 河南尹(25-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河内郡 (14) |
怀县 | 怀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河阳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轵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沁水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野王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温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州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平皋县[注61]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山阳邑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武德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获嘉国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脩武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共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汲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
波县 | 今河南省 | 河内郡(25-220) | 东汉末年此县已不可考。 | ||
河东郡 (20) |
安邑县 | 安邑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杨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平阳国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临汾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汾阴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蒲坂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大阳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解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皮氏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闻喜邑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绛邑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永安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西汉名彘县,阳嘉二年(133年)改名永安县[参36]。 | ||
河北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猗氏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东垣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襄陵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北屈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蒲子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濩泽国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端氏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220) | |||
左邑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长修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狐讘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骐县 | 今山西省 | 河东郡(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弘农郡 (8) |
弘农县 | 弘农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陕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黾池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新安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宜阳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卢氏县 | 今河南省 | 弘农郡(25-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湖县 | 今河南省 | 京兆尹(25-39)→弘农郡(39-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华阴县 | 今河南省 | 京兆尹(25-39)→弘农郡(39-189)→弘农国(189-190)→弘农郡(190-220) | |||
京兆尹 (12) |
长安县 | 长安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
霸陵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
杜陵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
郑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
新丰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
蓝田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
长陵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9)→京兆尹(39-220) | |||
商县 | 今陕西省 | 弘农郡(25-39)→京兆尹(39-220) | |||
上雒国 | 今陕西省 | 弘农郡(25-39)→京兆尹(39-220) | |||
阳陵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9)→京兆尹(39-220) | |||
下邽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30)→(废县)→京兆尹(159?-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延熹二年(159年)左右,复置下邽县[参42]。 | ||
阴盘县 | 今陕西省 | 安定郡(25-?)→京兆尹(?-220) | 汉灵帝中平年间(184年 - 189年),安定郡阴盘县移寄治于新丰县,后归属京兆尹[参50] | ||
船司空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南陵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奉明县 | 今陕西省 | 京兆尹(25-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左冯翊 (13) |
高陵县(25年-约197年) 临晋县(约197年-220年) |
高陵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197?)→左内史郡(197?-?)→左冯翊(?-220) | |
池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197?)→左内史郡(197?-?)→左冯翊(?-220) | |||
云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197?)→左内史郡(197?-?)→左冯翊(?-220) | |||
祋祤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废县)→左冯翊(66-197?)→左内史郡(197?-?)→左冯翊(?-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永元九年(66年)复置祋祤县[参44]。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197?)→左内史郡(197?-?)→左冯翊(?-220) | |||
万年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197?)→左内史郡(197?-?)→左冯翊(?-220) | |||
莲勺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220)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220) | |||
临晋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220)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永平二年(59年)复置郃阳县[参44]。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220) | |||
衙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220)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废县)→左冯翊(66-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永元九年(66年)复置粟邑县[参44]。 | ||
栎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翟道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谷口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鄜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武城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沈阳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征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云陵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怀德县 | 今陕西省 | 左冯翊(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右扶风 (10) |
槐里县 | 槐里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安陵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平陵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茂陵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鄠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郿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武功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废县)→右扶风(65-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参46]。 | ||
栒邑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美阳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220) | |||
虢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渭城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盩厔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釐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郁夷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 | 东汉初废县[注54]。 | ||
汉兴郡 (5) |
? | 陈仓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189)→汉安郡(189-213?)→汉安郡(213?-220) | |
汧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189)→汉安郡(189-213?)→汉安郡(213?-220) | |||
渝麋国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189)→汉安郡(189-213?)→汉安郡(213?-220) | |||
雍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189)→汉安郡(189-213?)→汉安郡(213?-220) | |||
杜阳县 | 今陕西省 | 右扶风(25-30)→(废县)→右扶风(90-189)→汉安郡(189-213?)→汉安郡(213?-220) | 东汉初废县[注54],永元二年(90年)复置杜阳县[参46]。 | ||
己改隶他州 | 朝歌县 | 原为河内郡辖,建安十七年(212年)移属冀州魏郡[参35]。 | |||
荡阴县 | 原为河内郡辖,建安十七年(212年)移属冀州魏郡[参35]。 | ||||
林虑县 | 西汉名隆虑县,为避汉殇帝刘隆名讳,延平元年(106年)改名林虑县[参34]。原为河内郡辖,建安十七年(212年)移属冀州魏郡[参35]。 | ||||
漆县 | 原为右扶风辖,兴平元年(194年)移属凉州新平郡[参35]。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