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印度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尼印度教

印尼印度教(英语:Hinduism in Indonesia)信徒的人数,在截至2018年所做的人口普查结果中约占全国人口的1.74%,而在巴厘岛,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当地人口近87%。[1]印度教是该国官方许可的6大宗教之一(参见印尼宗教)。[2]这个宗教在公元1世纪透过商贾海员、学者和教士传入印尼。[3]经过综摄的过程,印度教与爪哇岛既有的民间信仰及文化融合,在6世纪也导入佛教思想,而演化成为印尼版本的印度教。[4]这些思想在三佛齐满者伯夷两个王朝时继续发展 。[5]大约到公元1400年,前往印尼沿海的穆斯林商贾把伊斯兰教引入当地,最后导致印度教从印尼大部分的岛屿上消失。[6][7]

事实速览 印尼印度教, 总人口 ...
印尼印度教
总人口
4,646,357人 (2018年)
占全国人口1.74%
主要分布地区
巴厘岛3,682,484人
中加里曼丹省155,595人
西努沙登加拉省128,600人
楠榜省127,903人
中苏拉威西省109,308人
东爪哇省107,971人
南苏门答腊省40,319人
宗派
印度教
巴厘岛印度教爪哇印度教复兴 (占多数)
及传统原住民信仰被认定为印度教的(占少数)
宗教经典
吠陀, 奥义书, 往世书,
宇宙古史英语Itihasa(主要为罗摩衍那 & 摩诃婆罗多)
以及其他
语言
礼仪梵语
日常口语
巴厘语, 爪哇语, 腾格尔族语英语Tenggerese dialect, 欧信族语英语Osing language
及其他印尼方言
关闭
Thumb
印尼宗教信仰分布地图,信仰印度教处以红色表示。

2010年,印尼宗教事务部英语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Indonesia)估计全印尼约有1,000万印度教徒,[8]而印尼官方在2010年所做的10年一度人口普查,显示印度教徒的数字仅为400万。[1][9]印尼拥有世界排名第4大印度教徒人口(参见印度教世界各国分布英语Hinduism by country),仅次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10]印尼印度教协会英语Parisada Hindu Dharma Indonesia对10年一度人口普查使用的方法提出异议,并估计印尼在2005年有1,800万印度教徒。[11][12]印度教在印尼虽然是个少数宗教,但其文化已对该国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动留下深远影响。[13]在巴厘岛之外,许多印尼抱持传统原住民信仰者为获取官方认可,也标榜自己信仰的是印度教。

历史

Thumb
腾格尔族信徒每年在庆祝亚德尼雅‧卡沙达节英语Yadnya Kasada时均会举行登布罗莫火山的活动。

印尼群岛(参见印尼群岛列表原住民所信奉的是普遍存于南岛民族中的泛灵论物力论英语Dynamism (metaphysics)。当地人崇拜及敬畏祖先;他们还认为某些神灵可能会居住在例如大树、石头、森林、山脉或任何神圣之处。[14]古代爪哇族巽他族巴厘人认定这种无形的超自然力量“Hyang - 英语Hyang”,即来自灵或是祖先。在现代印尼语中,“Hyang”已具有上帝的意思。[15][16]

印度教传到印尼时间

Thumb
印度文化圈印度文化影响领域英语Indosphere,以及印度教传至东南亚的历史路径。

印度教思想远在公元1世纪即传到印尼群岛。[17]在像爪哇古文学作品《Kidung Harṣa Wijaya》(三佛齐国王Narasingha之子)[18]这故事中写道“rata bhaṭṭāra Narasingha”,即国王Narasingha具Hari英语Hari的血统,而Hari是毗湿奴的别称。早期印度教贝叶经的翻译者误解“为某人之子(being a son of)”字面的意思,而假设毗湿奴实际产有人类后代的说法。但在此我们已得到属宗教学术的结论,即印度教中毗湿奴派的存在。[19]因此早期在爪哇岛、巴厘岛和苏门答腊岛,已有两个印度教主流派别存在。因此关于印度文化和精神思想传播到印尼的过程,确实存有可追朔的历史证据。[20]前述的爪哇传说指的是塞迦纪年时期,可追溯到公元78年。[21]史诗《摩诃婆罗多》可追溯在1世纪发生在印尼岛屿的故事。这些故事版本可在印度次大陆东南地区(今日泰米尔那都邦安得拉邦南部)发现对映的版本。[22]14世纪以古爪哇语英语Kawi language撰写的手稿《Tantu Pagelaran英语Tantu Pagelaran》,是汇集有关古代故事、艺术和工艺品的作品,其中广泛用到梵语、印度神祇名称和宗教概念。[23]同样的,在爪哇岛和印尼西部岛屿出土的古代禅邸遗迹,以及在中爪哇省发现的8世纪康格铭文英语Canggal inscription,证实湿婆,及其配偶雪山神女和儿子象头神毘湿奴梵天阿周那和其他印度教神祇的林伽图像,大约在公元1世纪中后期已受到广泛采用。[24]中国僧侣法显在公元414年从斯里兰卡回国途中,曾记载爪哇岛有两个印度教流派,[17]而8世纪中国文献将珊阇耶建立的的印度教马打兰王国称为“诃陵”,说这个国家“极其富裕”,并说马打兰王国与在爪哇岛科度平原英语Kedu plain上的夏连特拉王国统治者以及佛教徒和平共处。[25]

Thumb
考古证据显示塔鲁马纳加拉英语Tarumanagara王国是已知最早存在的印尼印度教王国。地图显示的是这个王国在5世纪时的版图。

关于印度教传入印尼的两大理论,一是印度南部商贾透过海路所带来,二是印尼王室欢迎印度的宗教和文化,由他们率先采用此类精神信仰,随后社会大众跟进。印尼群岛采用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再把本地已存在的民间信仰和泛灵论融入其中。[26]公元4世纪,位于今日东加里曼丹省古泰王国、西爪哇省塔鲁马纳加拉英语Tarumanagara王国和中爪哇省诃陵是当时建立的印度教国家。在1950年至2005年间的挖掘,特别是在其布亚村(Cibuaya Village,位于西爪哇省)和巴图爪雅村英语Batujaya的遗址,显示塔鲁马纳加拉王国崇敬印度教的神祇毘湿奴。[27]古代在爪哇的印度教王国建造许多方形寺庙,以印度河流名称如戈默蒂河恒河为岛上的河流命名,并建设大型灌溉和基础设施工程。[28][29]

几个知名的古代当地印度教王国有马打兰王国,以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之一(普兰巴南寺庙群)而著称,其次是谏义里国信诃沙里王国。印度教连同佛教在整个群岛传播。[30]印度教的许多《论典英语Shastra》和契经被翻译成古爪哇语英语Kawi language文字,同时也用艺术的形式作表达。[31]例如投山仙人(Agastya)是11世纪爪哇语作品《Agastya parva》中的主角;此作品包含往世书(puranas),以及印度教数论吠檀多宗派思想的混合。[32]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在14世纪达到巅峰。在爪哇的印度教-佛教王国中,最大,也是最后一个为满者伯夷王国,其影响遍及印尼群岛。[33]

荷属东印度时代的印度教

Thumb
巴厘文字书写的

伊斯兰教带到印尼的是逊尼派沙斐仪派穆斯林商贾,以及来自印度、阿曼和也门苏非主义穆斯林商贾。[34]已知最早提到印尼印度教徒中有个小型穆斯林社区的是马可·波罗(公元1297年左右),他提起在今日亚齐波拉克有个由摩尔商人建立的新社区。[35]后来在北苏门答腊岛(亚齐)、南苏门答腊岛、西爪哇岛和中爪哇岛以及南婆罗洲 (加里曼丹岛) 出现四个,且相互竞争的伊斯兰苏丹国。 [36][37]

这些苏丹国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除之间相互征战之外,也与印度教和其他非穆斯林王国对抗。[38][39]在有些地区,印尼人仍维持他们的既有信仰,而形成综摄版本的伊斯兰教。在其他情况下,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选择离开并聚集在他们可自保的岛屿上。例如,在爪哇东部的印度教徒移居到巴厘岛和邻近的小岛。[40][41]

当在此段宗教冲突和各苏丹国间战争期间,新的伊斯兰教权力中心试图整合他们所控制的领土之时,而欧洲殖民主义者翩然而至。[41]印尼群岛很快遭到荷兰殖民政府的统治。[42]殖民政府制止宗教冲突,并逐步开始发掘、理解和保存印尼(特别是在爪哇和印尼西部岛屿地区)自古既有的古印度教-佛教文化。[43]

总结
视角

现代印尼印度教

印尼从荷兰殖民统治者取得独立之后,受到国内占绝大多数伊斯兰教的政治压力(限于信奉一神论宗教才能取得认可)。印尼官方要求个人需有宗教信仰才能获得完整的公民权利,而当时印度教并未受到印尼政府的承认。[44]印度教徒被认为是印尼语orang yang belum beragama(无宗教信仰者),必须皈依到其他被认可的宗教。[45]印尼宗教事务部英语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Indonesia)在1952年宣布巴厘岛和其他有印度教徒的岛屿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劝诱改宗以皈依伊斯兰教。巴厘岛当地政府对此种国家政策感到震惊,于1953年自行宣布为宗教自治区。

巴厘岛当地政府还向印度,以及前荷兰殖民地官员寻求外交和人权支持,发起一系列巴厘岛和印度之间的学生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协助制定巴厘岛印度教的核心原则(吠陀奥义书往世书和、宇宙古史英语Itihasa[46])。特别是1950年代中期在巴厘岛发起的政治自决,以及采取非暴力的不抵抗运动,而在1958年提出联合请愿书,要求印尼政府承认印度教为合法宗教。[47]

这份联合请愿书引用印度教经文中的梵语真言[48]

梵语:Om tat sat ekam eva advitiyam,译文:,如是无处不在、无限、不可分的本质。

——巴厘岛印度教联合请愿书。1958年6月14日[47]

请愿书强调“不可分(一体)”是为符合宪法要求信仰一神论宗教的规定。请愿者认为不可思议(也可称为“唯一至尊”)是不可分割的。巴厘岛语中的这个名词有两个含义:“宇宙神圣统治者”和“神圣绝对宇宙法则”。这种原创性的语词既符合印尼宗教事务部的一神论要求,也保留印度教古文字中的中心思想。[47]上述具有创造性短语的意义上既符合印度宗教事务部的要求,而又保留印度教古代文字中“法”的中心思想。[49]1959年,印尼总统苏卡诺支持请愿者,下令在宗教事务部内正式成立巴厘岛印度教事务部。[50]

印尼在1959年至1962年之间历经政治和宗教事务的动荡,苏卡诺总统下令解散制宪委员会印度尼西亚语Konstituante Republik Indonesia,削弱印尼共产主义运动和伊斯兰教政治的影响。[51]但直到1962年才正式把印度教认定为合法宗教。[52]达成核准,最初是由巴厘岛的印度教组织所发动,而最终成功也是因为巴厘岛的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的缘故。在1966年至1980年间,爪哇岛西部以及苏拉威西岛南部,加上苏门答腊岛北部、加里曼丹岛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量印尼人跟随巴厘岛人正式宣布自己是印度教徒。[53]他们组织而形成政治压力团体,以维护自身的权利。[54]这些组织中最大的一个,印尼语Parisada Hindu Dharma Bali,于1986年更名为印尼印度教协会英语Parisada Hindu Dharma Indonesia (PHDI),以反映印度教的所有工作系为印尼全国,而非仅代表巴厘岛的信徒。[55]

由于巴厘岛的印度教徒在当地占绝大多数,而发展出可自由信奉这个宗教的环境,但在印尼的其他岛屿,信徒会受到当地官员的歧视和迫害,因为这些印度教徒被认为是从居于多数的伊斯兰教改宗。但印尼中央政府仍给予印度教徒支持。[56]在1960年代,印度教被作为一种保护伞,为信仰佛教和印尼孔教的印尼人提供庇护,当时这两种信仰尚未得到官方的承认。印尼印度教政治活动家致力于保护类似这些信仰的人,让他们同样享受由印尼宗教事务部给予的权利。[57]

为在穆斯林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获得官方认可和权利,印尼印度教也被迫在政治上做出适应。[26]目前印尼印度教是印尼官方承认的五种一神论宗教之一。[26][58]

在爪哇岛之外信奉民间信仰和泛灵论的原住民,为保存其传统信仰,也宣布自己信仰的是印度教,认为印度教比伊斯兰教或基督教是较为灵活的选择。1970年代年初,苏拉威西岛的托拉查人率先发现他们可在“印度教”广大保护伞下为自己的原始信仰提供庇护,随后苏门答腊岛的卡罗巴塔克人英语Karo people (Indonesia)在1977年跟进。在加里曼丹岛中部和南部,当地达雅族人中兴起印度教运动,成为发生在1980年的大规模改宗行动。[59]然而这种改宗与爪哇岛的情况不同,因为此类行动的根源是由种族分歧造成。达雅族原住民受到政府资助的穆斯林移民(绝大多数为马都拉族)和政府官员的出现,而对自身所处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受到剥夺深感不满。[60]

与爪哇岛印度教徒相比,许多达雅族领导人也更关注巴厘岛为统一印尼全国印度教仪式而做的规范,担心自己独特的“印度教融合卡哈林干信仰英语Kaharingan”的传统会因此衰落,以及受到外部势力的压制。[61][62]相较之下,当时大多数爪哇人并未存有独特的族群界线问题而需急于皈依印度教,同时也担心因改宗受到当地强大的伊斯兰组织(如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报复。 [63]

几个具有原始综摄的信仰,如古巽他族信仰巽他族)、印尼语Aluk To Dolo(义为尊崇祖先,[64],托拉查人) 和玛琳教(参见玛琳教信仰者英语Parmalim巴塔克人)等原住民部落,为遵守印尼法律而宣布自己信奉印度教,又保留其原始独特传统,与巴厘岛人主导的印度教有所区别。[65]这类因素以及政治活动,导致印度教在巴厘岛之外地区也发生某种程度的复兴。[66][67]

2020年2月,佐科·维多多总统(参见印尼总统)发布命令,将巴厘岛丹帕沙的印度教国立专门学院(Hindu Dharma State Institute in Denpasar)升等为该国第一所印度教国立大学,更名为I Gusti Bagus Sugriwa印度教大学(以纪念当地印度教元勋I Gusti Bagus Sugriwa)。这所印度教高等研究机构成立于1993年,最早是印度教国立师范学校,然后于1999年转变为国立学院,再于2004年升等为专门学院。[68][69]

一般信念和做法

Thumb
不可思议(Acintya)是巴厘岛印度教信仰至尊无上的上帝。
Thumb
巴塔拉上师英语Batara Guru(印尼印度教中湿婆的另一面相)雕像。

在巴厘岛的印度教信仰是古老传统加上配合当代印尼法律要求之后的混合体,根据印尼建国五原则的国家意识形态,法律只允许信仰一神论的宗教。[26][70]传统上印尼的印度教有个容纳许多神祇的神殿,这种做法依然存在。此外,印尼的印度教让教徒拥有自行决定在何时、如何以及何处祈祷的自由。但印尼官方认为,并且宣传印尼的印度教是种一神论宗教信仰,具有符合其国家意识形态而受到许可的宗教信仰。[71][72][73][74]印尼学校教科书将印度教描述为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教徒每天需要强制性祈祷3回,而且印度教具有某些与伊斯兰教相似的共同信仰。[75][76][67]学者[77][78]质疑此一印尼政府所承认并核可的信仰,是否真正反映的是印尼自荷兰殖民政府独立之前,即已存在的传统巴厘岛印度教信仰和礼仪。[79][80][81]

经正式承认的印度教,其中一些信仰理念包括:[71][75]

  • 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名称为“Ida Sanghyang Widi Wasa”、“Sang Hyang Tunggal”或“Sang Hyang Acintya”(即不可思议,或唯一至尊)。中苏拉威西省托拉查人尊崇祖先信仰中至高无上的神灵称为“Puang Matua”。[82]
  • 信仰所有的神都是这个至高无上主的体现。与师摩多派英语Smartism tradition的信仰相同,师摩多派也认为不同形式的神如毗湿奴,湿婆和女神夏克提是同一个至尊无上的主呈现的不同面向。湿婆也以其他形式例如“巴塔拉上师英语Batara Guru”和“Maharaja Dewa”(Mahadeva)而受崇拜。[83],此与当地印度教信仰( {{le|科贾文信仰|Kejawèn})中的太阳,甚至和穆斯林的镇尼传说均足以比拟。[84]

巴厘岛印度教信仰包括印度三圣一体,称为Trimurti的概念,[85]三圣为:

    • 梵天,创造者。
    • 毘湿奴,保护者。
    • 湿婆,毁灭者。
  • 除传统印度教的三圣一体外,巴厘岛印度教徒还崇拜一系列的神和女神(如“香(Hyang)”、小神英语Dewata 和女神),以及一些在印度教中并没有的神祇。[86][87]

巴厘岛印度教的神圣经典是吠陀奥义书[88][89]这两本经书是印度和巴厘岛印度教信仰的基础。其他宗教理念来源包括通用的印度教往世书和宇宙古史(主要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本史诗中的故事成为印尼信徒传颂不断的材料,透过哇扬皮影偶戏和舞蹈来呈现。 [90]印尼印度教与印度的一样,承认灵性的四种途径,称之为Catur Marga。[91][92]这四个途径是奉爱瑜伽英语Bhakti yoga(对神灵的奉献之道)、智能瑜伽英语jnana yoga(知识之道)、实践瑜珈英语karma yoga(工作之道)和 冥想瑜伽英语raja yoga(冥想之道)。在巴厘岛拥有最多跟随者的是奉爱瑜伽。[91]巴厘岛印度教徒与印度的印度教徒一样,认为人类生活有四个正确的目标,称之为Catur Purusartha - 法(追求道德和伦理生活)、阿刹英语artha(追求财富和创造性活动)、欲乐(追求快乐和爱)和解脱(追求自我认识和解放)。[93][94][95][96]

各种印尼印度教

巴厘岛印度教

巴厘岛印度教是印度教加上在伊斯兰教以及荷兰殖民者莅临印尼群岛之前,当地即存在泛灵论的综合体。[97][98]它将印度教许多核心信仰与巴厘岛当地的艺术和仪式相结合。在当代,巴厘岛印度教被印尼宗教事务部正式称为印尼语Agama Hindu Dharma,但传统上这个宗教拥有许多称法,例如Tirta、Trimurti、Hindu、Agama Tirta、Siwa、Buda和Siwa-Buda。[99] [100]Tirta和Trimurti两字源自印度印度教,分别对应于蒂尔萨英语Tirtha(前往任何圣地朝圣)和三圣一体。巴厘岛印度教与在印度的均采取灵活的方式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包含许多印度精神理念,珍视印度往世书和印度史诗英语Indian epic poetry的传说和神话;在巴厘岛有一系列传统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包含甚多的“香(Hyang)”,即当地和祖先的神灵)以及动物牺牲的祭祀形式,在印度不常见。[99][101]

Thumb
信众携带供品进入巴厘岛印度教庙宇英语Balinese temple

巴厘岛印度教庙宇

在巴厘岛,印度教庙宇被称为普拉(Pura)。这些印度教庙宇英语Hindu temple是方形建筑,四周有围墙包围,里面有露天院落,进入院落需要透过几重装饰精美的出入口。[102]每座庙宇都有或多或少的固定信众。每个巴厘岛人都因出身、居住地或从属关系而归属一间特定的庙宇。一些庙宇与特定家庭大院(在巴厘岛也称为banjar)有关联,另一些与稻田有关联,还有一些与重要的地点有关联。在巴厘岛的农村高地,经常可见不同desa(村庄)设置的巴努阿(banua,或称wanwa,林地庙宇)。[103]巴厘岛上有超过20,000座庙宇,等于每100至200人就有一座。[104]庙宇内供奉当地以及印度的神祇;例如萨拉斯瓦蒂象头神、毗湿奴、湿婆、雪山神女阿周那等。寺庙根据印度印度教庙宇建造原则设计,也将地方性概念融入。[102]

每个人都有个家庭守护神,叫做“库拉·德瓦(Kula dewa)”,被供奉在个人和家人膜拜的庙宇内,这所庙宇被称为家庙。巴厘岛印度教徒使用的是帕悟肯历英语Pawukon(一年仅有210天,这种历法根据水稻收成和月亮盈缺来制定),每座庙宇每隔210天庆祝周年纪念日一次。[105][106]巴厘岛印度教徒所具有独特的仪式和典礼,包括亲人死亡及火葬后相关的,以及斗鸡[107]锉平犬齿仪式、[108]庆祝宁静日英语Nyepi卡隆安节英语Galungan,在印度印度教并不存在。在每个庙宇的周年纪念日,以及节庆和家庭活动(如婚礼),信众都会带着鲜花、供品、顶部带着装饰的竹竿举办游行。社区会举办祈祷和盛宴以为庆祝。[98]庆典大多会在庙宇中举行。一些传统涉及泛灵论的仪式则包括如caru(以动物之血献祭)、Tabuh Rah(斗鸡)、或是屠宰动物祭神buta kal(土地神) - 但屠宰则在庙宇之外进行。[109][110]

巴厘岛印度教艺术

巴厘岛印度教徒会用舞蹈、音乐、色彩缤纷的服饰以及和其他艺术变现来彰显宗教。巴厘岛印度教与印度印度教相似,也会透过各式手印来表达思想、感恩、礼仪和文化。舞蹈剧经常用于表达各式的故事。例如,其中一出说的是女巫让达英语Rangda(代表不如法英语adharma,如同混沌紊乱)和以狮面现身的保护精灵巴龙(代表)之间的战斗,过程中演者会陷入恍惚状态,善良尝试战胜邪恶,舞者表达每人心中均同时存有善与恶,而战胜邪恶之时即意味自己可将邪恶驱除。[111]巴厘岛的绘画以其活泼而精致、且复杂的表达方式而著称,类似具有热带风格的巴洛克艺术[112]舞蹈剧经常是以未定结局而收场,未有一方获胜,因为重要的是维持平衡,并体认法与不如法(善与恶)永远同时存于每个人心中,斗争永无止境。[113]巴龙(即法)是在各种庆祝活动、舞蹈、艺术和寺庙中存在的重要象征和仪式范式。[114]表达生命周期的仪式也是展现宗教和艺术的重要场合。少年人进入青春期、结婚仪式、尤其是丧礼的火葬,都为巴厘岛人提供对于社区、身份地位和来世表达概念的机会。[115]

巴厘岛印度教徒社会结构

学者们对中世纪和当代巴厘岛印度教社会中的分级程度和性质存有争论。[116][117]

巴厘岛的社会体系与印度种姓制度相似。

巴厘岛上的四个种姓是:[118]

在巴厘岛,通常庙宇的祭司由首陀罗(当地拼写为Soedra)担任,但根据当地人口状况,祭司也可能出身自其他三个种姓。[120]如今种姓制度的概念较多出现在宗教场合,低种姓的成员会要求婆罗门种姓(祭司)的成员主持仪式。自荷属东印度时期起以至印尼在1949年独立后,由于政府禁止依据种姓制度行事,种姓成员在经济上的差异正慢慢消失中。

巴厘岛印度教的历史或是当代纪录均无贱民出现过。在巴厘岛或爪哇的印度教中,wangsa - 有些称其为“种姓”,有些则称其为“阶级” - 是功能性,而不是等级,wangsa间也不需隔离。此外,还有社会流动性 - 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改变职业和种姓。[121][122]在巴厘岛的内陆高地中,desa(村庄)中没wangsa存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是可变的,婚姻不是内婚制(只许同阶级间通婚)。[123]发掘出的古代铭文显示巴厘岛印度教国王和村长由社会各个阶层 - 祭司、战士、商人和工匠而来。[124]

爪哇印度教

Thumb
第9世纪普兰巴南庙宇群中的湿婆庙,为全印尼最大的一座。

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都受到相当大的印度文化影响(参见印度文化圈)。[82]爪哇岛受到印度教影响的最早证据可在4世纪的塔鲁马纳加拉王国铭文中找到,这些铭文散布在现代雅加达茂物周围。[125]在6及7世纪,许多航海王国在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兴起,它们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水域,并借着经营与中国印度,甚至是更远地区的海上贸易而繁荣(参见印度对东南亚影响历史英语History of Indian influence on Southeast Asia#Indonesia)。在此期间,来自印度的学者访问这些王国,并协助把印度教文学和宗教经书翻译成当地文字。

Thumb
位于日惹萨比萨利印度教庙宇英语Sambisari考古遗址。

爪哇在4世纪到15世纪之间有许多印度教王国存在,如塔鲁马纳加拉王国、诃陵王国、马打兰王国、谏义里国、巽他王国、信诃沙里王国和满者伯夷王国。这个时代通常被称为爪哇古典时代(Javanese Classical Era),印度教-佛教文学、艺术和建筑在此期间蓬勃发展,透过王朝的赞助,并融入当地文化。有许多印度教庙宇建于此一时期,其中包括已被指定为世界遗产,于9世纪在日惹附近建造的普兰巴南寺庙群。在这些印度教王国中​​,满者伯夷王国是印尼历史中最大,也是最后一个重要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源于东爪哇省,而统治地区包括现在印尼的大部分。在与印尼伊斯兰苏丹国的长期战争和失去领土之后,王国的残余部在16世纪迁移到巴厘岛。[43]

印度教在爪哇和巽他艺术和文化中遗留下重要的影响和印记。哇扬皮影偶戏哇扬翁戏以及其他爪哇和巽他古典舞蹈内容都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情节。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爪哇族和巽他族都自认为穆斯林,但这类艺术仍然存在。印度教在爪哇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留存下来。而在爪哇岛的某些群体,如腾格尔族欧信族的信仰,也与印度教的传统有关联。[126]

爪哇腾格尔族印度教

Thumb
布罗莫火山上的印度教庙宇Pura Luhur Poten印度尼西亚语Pura Luhur Poten

腾格尔族人从满者伯夷王朝时期即开始采用印度教传统。目前腾格尔族信奉的宗教与巴厘岛印度教有很强的相似性;两者都被称为印尼印度教。[127]但腾格尔族信仰中并无种姓制度,同时腾格尔族基本上是依循满者伯夷时代既有的传统。腾格尔族把布罗莫火山当作梵天,是座圣山。[128]每年腾格尔族都会在圣山附近的普拉博菱格县英语Probolinggo Regency举行在满者伯夷王朝时代即存在,名为亚德亚•卡萨达英语Yadnya Kasada的祭典。[129]

爪哇欧信族印度教

虽然在荷属东印度殖民时期,荷兰人曾试图让欧信族皈依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他们仍有人会坚守旧的信仰。[130]在今日,仍有欧信族人信奉印度教。[131]欧信族与巴厘岛人有相似的文化和信仰,也同样庆祝像宁静日的节日。[132]欧信族与巴厘岛人同样具有集体自杀英语puputan的传统。欧信族的社会分层方面与巴厘岛人不同。虽然欧信族信奉印度教,但不具有像巴厘岛人般的种姓制度。[126]

印尼群岛其他地方的印度教

Thumb
泰米尔人印度教徒围绕位于棉兰Sri Mariamman神庙英语Sri Mariamman Temple, Medan行走的仪式。

在巴厘岛以外,被印尼政府认为是印度教的社区,例如在中加里曼丹省具有卡哈林干信仰的达雅族 ,截至1995年,政府统计数据显示这类印度教徒的数目占当地人口的15.8%。许多居住在希兰岛马努塞拉族英语Manusela people努奥卢族英语Nuaulu people信奉称为瑙鲁斯(Naurus)的信仰,这是种印度教,是融合有泛灵论和新教元素的混合体。[8]同样,苏拉威西岛的托拉查人将他们的泛灵论信仰Aluk To Dolo认定为印度教。苏门答腊的巴塔克人已将他们的泛灵论传统称为印度教。在少数印度族群中,居住在棉兰、苏门答腊的泰米尔人马拉亚利人泰卢固人旁遮普人、居住在雅加达的信德族有自己的印度教形式,与印度印度教类似,这些印度人会在印度较为常见的节日例如排灯节大宝森节等时庆祝。[133]

龙目岛上的萨萨克人所信奉的Bodha信仰并非穆斯林信仰;这种信仰是印度教和佛教,加上泛灵论的融合;印尼政府将其视为佛教。在沙马林达和龙目岛的部分地区,特别是马塔兰市,会庆祝宁静日。[134]

马鲁古省丹宁巴尔凯岛(Tanimbar Kei,卡伊群岛中的小岛)上的大多数人都信奉一种印度教变体,其中包括祖先崇拜。丹宁巴尔凯岛在2014年仅住有约600人。[135][136]

人口资料

印尼印度教组织(印尼语Ditjen Bimas Hindu (DBH) 定期与印尼各地印度教社区密切联系以做调查,表示在2012年印尼印度教人数有10,267,724人。印尼印度教协会和其他一些小型宗教群体声称政府在人口普查记录中把非穆斯林人数低估。[137]该国2018年的人口普查记录,印度教徒人数为4,646,357人,其中约80%居住在印度教重点区的巴厘岛。

在巴厘岛以外,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方有:爪哇省帕苏栾县英语Pasuruan regency托萨利村英语Tosari (66.3%)、中苏拉威西省帕里吉莫乌通县[138]巴林季镇英语Balinggi (77.3%)、南苏拉威西省塔纳托拉查县的Mappak (50%)。[138]有相当数量印度教徒的地方有:爪哇省的Torue (41%) 和Sausu (30%) ;[138]南苏拉威西省的Tomoni Timur (35%)、Angkona (27%)、Simbuang (36%)[138]和Tellulimpo E ( 40%) ;[138]以及龙目岛马塔兰市的Cakranegara区 (39%) 。[138]

官方人口普查(2018年)

根据2018年的人口普查,印尼印尼教徒人口共有4,646,357人,而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人数为4,012,116人。[139]在8年内,印度教徒在印尼总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69%上升到2018年的1.74%。

更多信息 省份 (2018 人口普查), 人口总数 ...
省份 (2018 人口普查) 人口总数 印度教人口 印度教人口百分比
印尼 266,534,836人 4,646,357人 1.74%
北苏门答腊省 14,908,036人 88,346人 0.70%
西苏门答腊省 5,542,994人 93人 0.002%
廖内省 6,149,692人 739人 0.012%
占碑省 3,491,764人 510人 0.02%
南苏门答腊省 8,267,779人 40,319人 0.49%
明古鲁省 2,001,578人 4,184人 0.21%
楠榜省 9,044,962人 127,903人 1.47%
邦加-勿里洞省 1,394,483 1,193 0.09%
雅加达首都特别地区 11,011,862人 20,216人 0.18%
西爪哇省 45,632,714人 17,017人 0.04%
中爪哇省 36,614,603人 15,648人 0.043%
日惹特区 3,645,487人 3,418人 0.09%
东爪哇省 40,706,075人 107,971人 0.27%
万丹省 10,868,810 8,292 0.08%
巴厘省 4,236,983人 3,682,484人 86.91%
西努沙登加拉省 3,805,537人 128,600人 3.4%
东努沙登加拉省 5,426,418人 6030人 0.11%
西加里曼丹省 5,427,418人 2,998人 0.06%
中加里曼丹省 2,577,215人 155,595人 5.84%
南加里曼丹省 2,956,784人 23,252人 0.79%
东加里曼丹省 3,155,252人 8,311人 0.26%
北苏拉威西省 2,645,118人 15,525人 0.58%
中苏拉威西省 2,969,475人 109,308人 4.84%
南苏拉威西省 9,117,380人 63,652人 1.02%
东南苏拉威西省 1,755,193人 50,065人 2.97%
哥伦打洛省 1,181,531人 1,049人 0.09%
西巴布亚省 1,148,154人 1,164人 0.1%
巴布亚省 4,346,593人 3,341人 0.08%
关闭

官方人口普查 (2010年)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印尼印尼教徒人口共有4,012,116人,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人数为3,527,758人。[140]虽然印度教人口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印度教人口的出生率低于穆斯林人口,印尼印度教徒的相对百分比从2000年到2010年有所下降。在印尼各个岛屿中,印度教妇女的平均生育子女人数在1.8到2.0人之间,而穆斯林的每名妇女生育子女人数为2.1到3.2人之间。

Thumb
在巴厘岛乌布镇,着装好,预备参加印度教舞蹈表演的儿童。
Thumb
在巴厘岛一座普拉(印度教庙宇)内的舞蹈表演。
更多信息 省份, 人口总数 ...
省份 人口总数 印度教人口(2010年)[1] 2010年印度教人口百分比 印度教人口2000年 变化
印尼 237,641,326人 4,012,116人 1.69% 1.79%
亚齐特区 4,494,410人 136人 0.00% 0.01% -0.01%
北苏门答腊省 12,982,204 88,644 0.65% 0.57% 0.08%
西苏门答腊省 4,846,909人 234人 0.00% 0.00% 0.00%
廖内省 5,538,367人 1,076人 0.02% 0.09% -0.07%
占碑省 3,092,265人 582人 0.02% 0.02% 0.00%
南苏门答腊省 7,450,394人 39,206人 0.53% 0.26% 0.27%
明古鲁省 1,715,518人 3,727人 0.22% 0.15% 0.07%
楠榜省 7,608,405人 113,512 1.49% 1.44% 0.05%
邦加-勿里洞省 1,223,296人 1,040人 0.09% 0.01% 0.08%
廖内群岛省 1,679,163人 1,541人 0.09% 0.37% -0.28%
雅加达首都特别地区 9,607,787人 20,364人 0.21% 0.23% -0.02%
西爪哇省 43,053,732人 19,481人 0.05% 0.02% 0.03%
中爪哇省 32,382,657人 17,448人 0.05% 0.09% -0.04%
日惹特区 3,457,491人 5,257人 0.15% 0.09% 0.06%
东爪哇省 37,476,757人 112,177人 0.30% 0.27% 0.03%
万丹省 10,632,166人 8,189人 0.08% 0.07% 0.01%
巴厘省 3,890,757人 3,247,283人 83.46% 88.05% -4.59%
西努沙登加拉省 4,500,212人 118,083人 2.62% 3.03% -0.41%
东努沙登加拉省 4,683,827人 5,210人 0.11% 0.15% -0.04%
西加里曼丹省 4,395,983人 2,708人 0.06% 0.08% -0.02%
中加里曼丹省 2,212,089人 11,149人 0.50% 5.89% -5.39%
南加里曼丹省 3,626,616人 16,064人 0.44% 0.21% 0.23%
东加里曼丹省 3,553,143人 7,657人 0.22% 0.13% 0.09%
北苏拉威西省 2,270,596人 13,133人 0.58% 0.56% 0.02%
中苏拉威西省 2,635,009人 99,579人 3.78% 4.84% -1.06%
南苏拉威西省 8,034,776人 58,393人 0.73% 1.13% -0.40%
东南苏拉威西省 2,232,586人 45,441人 2.04% 2.97% -0.93%
哥伦打洛省 1,040,164人 3,612人 0.35% 0.00% 0.35%
西苏拉威西省 1,158,651人 16,042人 1.38% 1.88% -0.50%
马鲁古省(摩鹿加省) 1,533,506人 5,669人 0.37% NA 0.00%
北马鲁古省 1,038,087人 200人 0.02% 0.02% 0.00%
西巴布亚省 760,422人 859人 0.11% 0.68% -0.57%
巴布亚省 2,833,381人 2,420人 0.09% 0.16% -0.07%
关闭

官方人口普查 (2000)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印尼印度教人口的数目占印尼总人口的1.79%。巴厘岛的印度教人口密集,其中88.05%信奉印度教阿加玛(Agama,官方许可宗教)。[141]自1990年人口普查以来,印度教徒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因为他们较低的出生率和来自爪哇的穆斯林搬迁到印度教徒人口较多的省份。[142]信奉伊斯兰教的马都拉人也被逐步迁移到印度教人口占比较高的中加里曼丹省定居。[143]当年印度教人口以及在总人口的占比如下表:

更多信息 省份 (2000年人口普查), 印度教人口 ...
省份 (2000年人口普查) 印度教人口 人口总数 印度教人口百分比
北苏门答腊省 68,907人 11,429,919人 0.57%
西苏门答腊省 0人 4,220,318人 0.00%
廖内省 4,385人 4,676,025人 0.09%
占碑省 410人 2,386,866人 0.02%
南苏门答腊省 17,874人 6,756,564人 0.26%
明古鲁省 2,033人 1,396,687人 0.15%
楠榜省 95,458人 6,631,686人 1.44%
邦加-勿里洞省 76人 945,682人 0.01%
雅加达首都特别地区 19,331人 8,482,068人 0.23%
西爪哇省 8,177人 35,279,182人 0.02%
中爪哇省 28,677人 30,775,846人 0.09%
日惹特区 2,746人 3,026,209人 0.09%
东爪哇省 92,930人 34,456,897人 0.27%
万丹省 5,498人 7,967,473人 0.07%
巴厘省 2,740,314人 3,112,331人 88.05%
西努沙登加拉省 115,297人 3,805,537人 3.03%
东努沙登加拉省 5,698人 3,904,373人 0.15%
西加里曼丹省 2,914人 3,721,368人 0.08%
中加里曼丹省 105,256人 1,785,875人 5.89%
南加里曼丹省 6,288人 2,956,784人 0.21%
东加里曼丹省 3,221人 2,414,989人 0.13%
北苏拉威西省 10,994人 1,972,813人 0.56%
中苏拉威西省 99,443人 2,053,167人 4.84%
南苏拉威西省 87,660人 7,759,574人 1.13%
东南苏拉威西省 52,103人 1,755,193人 2.97%
哥伦打洛省 0 833,720人 0.00%
西新几内亚 2,068人 2,094,803人 0.10%
印尼 3,527,758人 196,601,949人 1.79%
关闭

印尼印度教假日

Thumb
巴厘岛上庆祝卡隆安节的街头装饰,这个节日庆祝法战胜不法(善战胜恶)。[144]
  • Hari Raya Galungan - 卡隆安节英语Galungan根据巴厘岛印度教徒采用的的帕悟肯历英语Pawukon(一年仅有210天)一年结束后即开始,持续10天。.[145]这个节日用来庆祝众神和祖先的神灵再次莅临后人的家中。庆祝活动包括奉献供品、舞蹈表演和穿新衣。[146]众人必须恰当的迎接及款待祖先,为他们祈祷和献上祭品。对尚未火化而采暂时埋葬的先人,则需到坟前祭拜。根据传统,死者的灵魂从天国降临后的第10天(称为库宁安(Kuningan))就会返回天国。。[147][148]
  • Hari Raya Saraswati - 帕悟肯历的最后一周(第30周)称为Watugunung,而这周的最后一天奉献给学习女神辩才天女[149][150]当天教徒会对书籍(特别是贝叶经(撰写在干燥棕榈叶上的经书))膜拜,但不会在当天阅读。[151]巴厘岛印度教徒相信知识是实现人类生活目标的重要媒介,因此对萨拉斯瓦蒂表示敬意。庆祝仪式和祈祷从早上到中午在家庭大院、教育机构和寺庙、村庄和企业的庙宇内举行。学校师生们会换上色彩鲜艳的服装。孩子们带着水果和传统糕点到学校,然后去庙宇供奉。[152]
  • Hari Raya Nyepi - 宁静日英语Nyepi巴厘岛萨卡历英语Balinese saka calendar的一年开始之日,落在第10个月的第一天(Kedasa)。在巴厘岛以及印尼各地巴厘岛印度教社区会大肆庆祝。而在除夕夜,村子会被打扫干净,并准备两天的​​食物,当晚尽可能大声喧哗,以驱赶魔鬼。第二天(即元旦日),印度教徒不会出门、做饭或从事任何活动。街道空无一人,游客不得离开酒店,除了救护车等紧急服务外,一切暂停一日。[153]这个日子使用巴厘岛日历确定,除夕落在在每年3月/4月左右新月之夜。因此,Nyepi的日期每年都会不同。 [154]除夕夜时,全岛的社区会聚会并焚烧恶鬼刍像(参见恶鬼刍像英语Ogoh-ogoh,类似于南印度的Karthika Deepam英语Karthika Deepam庆典),次日即为完全和平与宁静的一天。

社会生活

Thumb
巴厘岛印度教徒在西爪哇,靠近古巽他王国首都Pakuan Pajajaran英语Pakuan Pajajaran的遗址(今日茂物)建造一座印度教寺庙Pura Jagatkarta英语Pura Parahyangan Agung Jagatkarta,并在内奉祀巽他王国君主西里旺宜英语King Siliwangi

爪哇新印度教社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通常会聚集在新近建造的庙宇 (pura) 或考古庙宇遗址 (禅邸) 周围,这些遗址被重新作为印度教崇拜场所。[155]

印尼印度教协会的名称在1984年由Parisada Hindu Dharma改为Parisada Hindu Dharma Indonesia,以表彰印尼印度教复兴先驱葛冬•巴戈•思欧卡英语Gedong Bagus Oka让这个宗教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力。爪哇东部的几座新印度教庙宇中,有座名为Pura Mandaragiri Sumeru Agung,建在爪哇最高山峰塞梅鲁火山山坡上。这座庙宇经由巴厘岛富人的慷慨捐赠,于1992年7月竣工时,当地只有少数家庭皈依印度教。而在1999年12月所做的一项试点研究显示当地的印度教社区已达5,000多个家庭的规模。

在下述几座印度教新庙宇均发生大规模的改宗事件:一座名为Pura Agung Blambangan(建在略有考古遗迹,与爪哇最后一个印度教王朝 - 布兰班根王朝英语kingdom of Blambangan有关联的地方)。[156]另一座重要,名为Pura Loka Moksa Jayabaya(位于谏义里附近的Menang村)的所在,据说12世纪的印度教国王和先知贾亚巴亚英语Jayabhaya在那里达到精神解脱(moksa)的境界。[157]

Thumb
许多印尼人(不论信奉任何宗教)均会取与印度教相关的名字,如Wisnu(和毗湿奴相关)、Surya(与苏利耶相关)、Indra(与因陀罗相关)、Arya(梵语中尊贵之义)、Purtra(梵语中儿子之义)Aditya(印度教女神阿底提的后人之义)和Sita(与悉多 -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女主角 - 有关联),等等。譬如图中这位警官英语Indonesian National Police的名字为“Tri Wisnu”。

另一座称为Pura Pucak Raung,位于东爪哇省的新庙宇,在巴厘岛文学英语Balinese literature中,庙宇所在被提及为印度教仙人马康德亚英语Markandeya在公元5世纪从那儿把印度教引入巴厘岛。[158]

在古代印度教庙宇遗址附近发生大规模改宗的案例有:在满者伯夷首都莫佐克托附近的特鲁乌兰英语Trowulan,当地有场运动,致力取得一座发掘出的印度庙遗址控制权,而将其恢复为印度教礼拜场所。这座寺庙将用来供奉加查·马达,加查·马达的功绩是把满者伯夷由小王国扩充成为一个帝国。[159]

Thumb
在东爪哇省,位于布罗莫·滕格尔·塞梅鲁国家公园内的腾格尔族的印度教庙宇。

在中爪哇省的卡兰甘亚尔英语Karanganyar地区,位于拉乌火山坡上翻修过的15世纪切寿印度庙英语Cetho已成为一个爪哇印度教的中心.[160] 东爪哇地区在抵抗伊斯兰化方面有较鲜明的历史,但今日印度教也在中爪哇省普兰巴南遗迹一带扩张,例如在遗迹附近的克拉滕县英语Klaten Regency。今日在普兰巴南遗址就会举行数个印度教的庆典,包括卡隆安节和宁静日。[161]

在西爪哇,靠近古巽他王国首都Pakuan Pajajaran英语Pakuan Pajajaran的遗址(今日茂物),在萨拉火山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印度教庙宇Pura Jagatkarta英语Pura Parahyangan Agung Jagatkarta。这座被称为有史以来在巴厘岛以外建造的最大的巴厘岛印度教庙宇,将供大雅加达地区巴厘岛印度教徒使用。[162]但由于这座寺庙位于巽他族的圣地,而且尚有供奉巽他族国王西里旺宜英语King Siliwangi的神庙,因此这个地点也是当地巽他族人喜爱前来的场所。

旅游

Thumb
色彩缤纷及充满欢乐气息的巴厘岛印度教仪式是当地观光的一大卖点。

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巴厘岛是印尼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163]巴厘岛除有自然美景外,还有庙宇建筑、精心安排的庆典、丰富的文化、绚烂的艺术和生动的舞蹈,都是当地旅游的重点项目(参见印尼旅游英语Tourism in indonesia)。因此旅游接待服务产业英语hospitality industry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正蓬勃发展中。[164]在巴厘岛兴盛的旅游活动与其他印度教人口不多,或是不存在的省份呈现鲜明的对比。[165]

印尼政府除费心投资印度教的古代遗址和建筑,也兼顾到佛教遗址与建筑。

文化

印尼在受到伊斯兰化之前,其艺术和文化深受印度教的影响。[166]即使在现代的印尼,也有很多当地的穆斯林和基督徒(参见基督教在印尼的传播英语Christianity in Indonesia),尤其是在巴厘岛、爪哇岛与其他岛屿的,也遵循印度教徒的文化和传统。[α]印尼有许多著名且广受参访的印度教庙宇,其中许多是优良的礼拜和旅游所在。

庙宇

Thumb
据说印尼国徽的设计灵感来自印度教神兽迦楼罗

印尼的印度教庙宇构造和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而且这些庙宇之间也有相当的多样性。[169]印尼庙宇结构大致分为3种:

  1. Condi(禅邸),古代爪哇古印度教-佛教庙宇遗迹。[170](这类型的庙宇大多在被称为印度教-佛教时期(公元4世纪到15世纪之间)在爪哇兴建,供教徒礼拜之用)。
  2. Pura(普拉),巴厘岛的印度教庙宇。[171](巴厘岛的庙宇被称为普拉,是巴厘岛印度教徒的礼拜场所)。
  3. Kuil或mandir,印度印度教寺庙。[172](具有瞿布罗神庙塔门的印度教庙宇,是典型的印度教风格建筑)。[β]

象征主义

印度教文化和习俗激发出许多现代符号,并在印尼历史和当前情景中发挥相当重要的功能。

史上印尼印度教王国统治者

Thumb
巽他王国君主西里旺宜英语King Siliwangi
  • 库敦佳英语Kudungga,约公元4世纪古泰王国建国者
  • 穆拉瓦尔曼英语Mulavarman,约4世纪古泰王国君主
  • 普罗那跋曼英语Purnawarman,5世纪塔鲁玛纳伽拉王国英语Tarumanagara君主
  • 阿蒂亚瓦曼英语Adityawarman,传说中14世纪帕加鹿永王国英语Pagaruyung Kinbdgom的建国者
  • 艾尔廊加英语Airlangga,11世纪固里班王国建国者
  • 阿纳克·旺苏英语Anak Wungsu,艾尔廊加最年轻的兄弟,继任艾尔廊加统治巴厘岛爪哇岛
  • 阿贡·阿诺姆英语Agung Anom,于18世纪初为巴厘岛孟韦王国(Kingdom of Mengwi)君主
  • 阿纳士帕替英语Anusapati,13世纪信诃沙里王国第二任君主,统治期间不长
  • 阿加亚登加亚科塔娜女王英语Arjayadengjayaketana,13世纪统治巴厘岛的女王
  • 肯·阿罗克英语Ken Arok,信诃沙里王朝的建国者及首位君主
  • 巴厘东英语Balitung,在9-10世纪马打兰王国的君主
  • 达勒姆·巴图雷灵戈英语Dalem Baturenggong,16世纪巴厘岛君主
  • 达勒姆·凯图英语Dalem Ketut,满者伯夷王朝(1293-1500年)时期巴厘岛的君主
  • 达勒姆·桑普兰根英语Dalem Samprangan,以满者伯夷王朝为宗主国的巴厘岛君主
  • 达玛旺沙英语Dharmawangsa,10-11世纪伊士亚纳王朝英语Isyana dynasty君主
  • 哈亚·乌鲁克英语Hayam Wuruk,满者伯夷王朝盛世时的君主
  • 伊斯亚娜女王英语Queen Isyana,10世纪马打兰王国君主
  • 贾亚巴亚英语Jayabhaya,12世纪谏义里国君主
  • 贾亚卡特望英语Jayakatwang,13世纪短命的第二谏义里国君主
  • 查雅纳迦拉英语Jayanegara,14世纪早期满者伯夷的君主
  • 贾亚潘古斯英语Jayapangus,12世纪巴厘岛君主
  • {{le|萨玛拉•威加亚东加瓦满|Samara Vijayatunggavarman]],11世纪三佛齐的君主
  • 珊阇耶,8世纪马打兰王国建国者
  • 撒那国王英语Sanna (king),8世纪早期统治爪哇的君主
  • 姆普·辛多克国王英语Mpu Sindok,10世纪统治马打兰王国的珊阇耶王朝英语Sajaya Dynasty最后一位君主
  • 西里旺义国王英语Sri Baduga Maharaja,15-16世纪巽他族君主
  • 威加亚•玛哈德威女王英语Śri Wijaya Mahadewi,10世纪末统治巴厘岛的女王
  • 苏西塔女王英语Suhita,15世纪满者伯夷第6任君主

参见

参考

进一步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