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的卡洛琳(英语:Caroline of Brandenburg-Ansbach;1683年3月1日—1737年11月20日)全名威廉明妮·夏洛特·卡洛琳(Wilhelmina Charlotte Caroline)是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二世的妻子,在1727年6月11日至1737年11月20日期间在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王后以及汉诺威选帝侯夫人。通过后代克里斯蒂安九世和维多利亚女王,卡洛琳也是目前大部分欧洲王室的共同祖先。
安斯巴赫的卡洛琳 Caroline of Ansbach | |||||
---|---|---|---|---|---|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王后 汉诺威选帝侯夫人 | |||||
在位 | 1727年6月11日-1737年11月20日 (10年162天) | ||||
加冕 | 1727年10月11日 | ||||
出生 | 神圣罗马帝国安斯巴赫藩侯国 | 1683年3月1日||||
逝世 | 1737年11月20日 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宫 | (54岁)||||
安葬 | 1737年12月17日 | ||||
配偶 | 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二世 (1705年结婚—1737年结束) | ||||
子嗣 | 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王子 奥兰治王妃安妮长公主 大不列颠的爱蜜莉亚公主 大不列颠的卡洛琳·伊丽莎白公主 大不列颠的乔治·威廉王子 坎伯兰公爵威廉·奥古斯都王子 大不列颠的玛丽公主 丹麦和挪威的路易丝王后 | ||||
| |||||
王朝 | 霍亨索伦王朝 | ||||
父亲 | 安斯巴赫藩侯约翰·弗雷德里希 | ||||
母亲 | 艾森纳赫的艾蕾诺尔·厄德穆特公主 | ||||
宗教信仰 | 路德宗 | ||||
签名 |
卡洛琳的父亲安斯巴赫藩侯约翰·弗雷德里希,属于霍亨索伦王朝的其中一个分支,是安斯巴赫藩侯国的统治者。而父亲在卡洛琳三岁时便去世了;母亲萨克森-艾森纳赫的艾蕾诺尔·厄德穆特公主也在1692年嫁给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四世,并于1696年去世。成为孤儿的卡洛琳便搬到了她的监护人在普鲁士的国王弗雷德里希一世和王后汉诺威的索菲·夏洛特的开明的宫廷。在普鲁士宫廷,卡洛琳以前有限的教育得到了拓宽,还接受了索菲·夏洛特所拥有的自由主义观点。卡洛琳和索菲·夏洛特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索菲·夏洛特的观点也影响了卡洛琳的一生。
当卡洛琳还是个年轻女子时,卡洛琳很常被选为他国王子的新娘候选人。在拒绝当时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奥地利的卡尔大公的婚约后,卡洛琳与当时的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兼汉诺威选侯国继承人的格奥尔格·奥古斯特王子,即后来的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二世结婚。两人拥有八个孩子,其中的七个孩子活到了成年期。1714年,大不列颠的安妮女王去世,作为第一继承人的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即位为乔治一世。而格奥尔格·奥古斯特王子成为了威尔士亲王,而卡洛琳成为了威尔士王妃,并移居到英国。身为威尔士王妃,卡洛琳和丈夫集结政治势力一起反对乔治一世。1717年,在一场家庭争吵后,威尔士亲王乔治被逐出宫廷。卡洛琳在当时与罗伯特·沃波尔有联系,罗伯特·沃波尔在当时是一位反对派政治家,还担任过政府大臣。1720年,罗伯特·沃波尔重新加入政府,在沃波尔的建议下,威尔士亲王乔治公开与国王乔治一世和解。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罗伯特·沃波尔被晋升为首席大臣,即英国首相。
1727年,威尔士亲王乔治继位为乔治二世后,卡洛琳成为了英国的王后以及汉诺威的选帝侯夫人。而长子弗雷德里克成为威尔士亲王。他是反对派的焦点,就如他的父亲反对乔治一世。卡洛琳和弗雷德里克的关系也十分紧张。作为威尔士王妃和英国王后,卡洛琳通过罗伯特·沃波尔施展了她的影响力。卡洛琳还四度担任摄政,皆是在乔治二世在汉诺威逗留期间。卡洛琳因在英国政治不稳定时期加强了汉诺威王朝在英国的地位而大受赞扬。1737年,卡洛琳去世后,她的政治盟友和丈夫乔治二世都对她表示哀悼,乔治二世也拒绝再婚。
卡罗琳是德意志侯爵约翰·腓特烈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萨克森-艾森纳赫的埃莱奥诺勒所生。当卡罗琳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在1686年死于天花,卡罗琳与胞弟只能跟随母亲过着不富裕的生活。
1696年卡罗琳的母亲过世之后,卡罗琳不久就辗转由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夫妻监护并扶养长大。熏陶在柏林夏洛滕堡宫的智识环境,让少女时的卡罗琳视野大开,得以结识莱布尼兹为首的哲学家们。她以欣赏、学习的心态,观看哲学家与耶稣会教士、新教神学家的激昂辩论,从中获得开阔活泼的心志与高度的学识。她与普鲁士王后索菲·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1668年—1705年)拥有深厚的情感,索菲王后将她视如己出,当作亲生女儿般抚养。当她必须短暂地回到安斯巴赫时,索菲王后就感叹说:“没有卡罗琳的柏林,就好像沙漠一样。”
成年后的卡罗琳,成为一个兼具智慧和美貌的女性,吸引了许多王侯的上门提亲。索菲王后的母亲──汉诺瓦的索菲(汉诺瓦选帝侯乔治一世之母)更称她为“德意志最值得婚配(许配)的公主”。在普王腓特烈一世的支持下,当时德意志最有权势的王子──神圣罗马皇帝的次子卡尔六世(正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竞逐王位),于1703年正式向她求婚,并请她放弃路德新教改信天主教,以配合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家风。经过几番考虑,不愿改信天主教的卡罗琳在1704年拒绝了求婚,抵受住来自选侯(相当于养父)施加的压力,以及成为西班牙王后,甚至是神圣罗马王后的诱惑。
1705年8月22日,卡罗琳与汉诺瓦选帝侯世子乔治结婚,也就是后来的英王乔治二世。1714年英王乔治一世即位,卡罗琳的丈夫受封为威尔士亲王。1727年,随着乔治二世的即位,卡罗琳成为英国的王后。
国王与王后的感情很好(虽然仍赶流行地包养情妇),卡罗琳不但是忠实贤慧的妻子,更是公正明智的王后。正因为国王敬重王后远胜于己的智慧与人格,所以她孜孜矻矻地帮助国王治国,左右著国家的施政;而当乔治二世不在国内时(国王经常回去汉诺瓦选侯国,在该国享受专制君主的无上权力),也总是由王后摄政。王后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及影响力,撮合了英国大政治家──首相沃波尔和国王的关系与彼此信任,并逐渐赢得人民的爱戴(借由真诚的幽默感和对文艺的鉴赏力),促使汉诺威王朝在英国建立不断稳固的政治基础。
她不遗余力地推展慈善事业,曾使弥尔顿的一个女儿免于贫困;在国王情绪和舆论的高低起伏中,一直支持著作曲大师韩德尔。她拿出私房钱鼓励怀才不遇的年轻才子,并借由养老金拯救异端神学家威廉·惠斯顿;她也保障了苏格兰詹姆斯党的信仰自由。当她在1737年过世之时,人民普遍替她追悼感念,尤以国王最为哀痛,他因此拒绝王后死前要求丈夫续弦遗愿,只愿意维持情妇的关系。乔治二世沉痛地说:“我从未看过一个够资格替她提鞋的女人。”
因为她对信仰自由的保障、教职任命的公正与慧眼、文艺和沙龙的大力支持,早在她登基为王后之前,法国的伏尔泰就评价她说:“上帝让这个(威尔士)亲王妃降生人世,一定是为了让她达成鼓励艺术、替人类谋幸福的使命……她是坐在宝座上和蔼可亲的哲学家(智者)。”
卡罗琳死后,英国的新教徒将她当作道德榜样,给予无比的崇敬;即使是仇视汉诺威王朝的詹姆斯党,也承认她有深厚的同情心,对于詹姆斯党徒施予仁慈的宽容,实为善行义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