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1880年—1941年)[1],字式南湖南省醴陵县美田桥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2][3]

生平

刘彦幼年随父亲刘若来学习,和父亲中同科秀才。刘彦最初肆业于湖北文普学堂,1907年经清政府选派公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留日期间刘彦与同乡同学宋教仁友好,乃参加宋教仁,孙中山,黄兴等创建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志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光复中华。在日本期间,刘彦撰写《中国近时外交史》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在东京印刷,运往中国国内发行。[2][3]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刘彦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南北统一后,刘彦随院北迁,又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后来,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刘彦遂离开北京赴南方,倡导二次革命。不久,讨袁军失败,刘彦投奔同乡、云南财政厅厅长袁家普,经理腾越盐务。直到1916年袁世凯病死,国会重开,方再度赴北京担任国会众议员。[2][3]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旨在反对段祺瑞独裁的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刘彦应邀出任政务厅厅长。其间,著有《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揭露袁世凯同日本所订的密约。1921年太平洋会议召开,刘彦任中国代表团外交谘议,发表《太平洋会议与我国提案》、《太平洋会议中国提案商榴书》,力主中国须力争以平等身份参加有关中国问题的各项讨论,并在山东问题和二十一条等“国家受根本侵害频年不能解决之特种问题”上提交中国的议案,“无所畏忌,无所退缩”。1922年归国后,刘彦主办《外交评论》。1923年1月,他和国会议员张树森向国会参议院提出了“二十一条无效案” ,获得众议院、参议院一致通过。同年12月,因日本警察在东京大地震期间残杀中国留学生和华侨60多人,刘彦和王正廷沈其昌奉派作为赴日专使到日本调查真相。归国后,刘彦当选为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2][3]

北伐战争时期,随着国民革命军不断胜利,他将《中国近时外交史》和《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修订合编为《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于1927年8月由上海太平洋书店出版发行。在该书绪论中,刘彦称“中国民族运动不发则已,一经勃发,以四万万民众之醒觉,非任何帝国主义之炮火政策所能抵御,终必被驱逐而后已。”后来,刘彦还著有《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和《被侵害之中国(即中国主干之不平等条约)》等书。[3]

刘彦历任北京法政大学校长,北平大学清华大学朝阳大学天主教辅仁大学等大学的外交史、法学教授,先后任教达十余年。晚年,任北平民国学院政治系主任兼教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民国学院南迁湖南长沙。1939年文夕大火后,该校辗转迁至溆浦,当时该学院已改称民国大学,刘彦任代理校长。他拥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校内教授中的两位中共地下党员相处很好,并且倚为学校“支柱” 。[2][3]

因颠连困顿,积劳成疾,刘彦身体虚弱,常述痔疮出血,但无暇诊治,后经烟溪兵工厂医院确诊为直肠癌。1941年,刘彦在赴成都求医途中病逝于沅江。[3]

著作

  • 中国外交史
  • 中国交涉史
  • 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
  • 中国近时外交史,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1921年
  • 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1921年
  • 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年
  • 被侵害之中国,上海:太平洋书店,1928年
  • 战时国际公法讲义,民国石印本
  • 太平洋会议中国提案商榷书,民国铅印本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