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储秀宫(满语:ᠴᡠ᠌
ᠰᡳᠣ
ᡤᡠᠩ,穆麟德转写:cu sio gung),为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西六宫区的东北角。
储秀宫是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朝、清朝时为妃嫔所居。储秀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昌宫”,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储秀宫”。清朝沿袭明朝宫名,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花费63万两白银大规模整修储秀宫,储秀宫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之后的形制。[1]
慈禧太后早年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帝。[1]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咸丰帝驾崩、儿子同治帝登基,她和皇后一同以皇太后的身份住进了长春宫。[2]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1]在丽景轩内西面兴建了室内戏台,形状与景祺阁戏台略同,是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常用的戏台之一。此戏台在溥仪大婚时因改设西餐房而被拆除。[3]
储秀宫正殿前廊檐下挂有“储秀宫”陡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寿宫陡匾的式样,制作十一面匾额,并亲自题写,分别挂在东六宫、西六宫除永寿宫之外的其他十一宫的正殿。乾隆帝还下谕旨:“自挂之后,至千万年,不可擅动,即或妃嫔移住别宫,亦不可带往更换。”[4]
如今,储秀宫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1]缓福殿设为“皇家电话局”。[5]丽景轩、凤光室、猗兰馆举办“溥仪生活展”,其中丽景轩为原状陈列,凤光室、猗兰馆展出溥仪生活用品及相关文物。[6]
储秀宫原来是二进院,前有储秀门及围墙。清朝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且拆除翊坤宫后殿改建为穿堂殿,称“体和殿”,从而连通了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前后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东西配殿前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形成回廊。回廊的墙壁上镶贴着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太后寿辰所撰写。[1]
储秀宫的主要建筑有:[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